1、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332=66分)1. 与水星、火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基本条件之一是:()A.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 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 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 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详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包括: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小。与相邻行星比较,地球具备生命存在条件之主要是自身条件,结合选项可知,具有适宜的大气
2、厚度和大气成分是地球与水星、火星相比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A正确,BCD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点睛】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3、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火星冲日”是指地球刚好位于火星、太阳之间,三者形成一条直线的天文现象,这时,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最短。下一次“火星冲日”现象预计发生在2020年10月。届时,中国航天将计划借助此窗口期,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下图为“火星冲日”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 组成“火星冲日”的天体为( )A. 卫星和行星B. 行星和行星C. 行星和恒星D. 卫星和恒星3. 火星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 距太阳近,表面平均温度过高B. 昼夜温差很大,缺少液态水C. 遍布尘埃,大风、沙尘暴现象频发D. 大气稀薄,氧气含量低【答案】2. C
4、 3. A【解析】【分析】【2题详解】“火星冲日”是指地球刚好位于火星、太阳之间,三者形成一条直线的天文现象。太阳为恒星,地球与火星属于行星,故选C。【3题详解】火星距太阳相对较远,表面平均温度较低,A错,符合题意;火星大气层相对较为稀薄,昼夜温差大,且缺少液态水,BD正确,不符合题意;火星遍布尘埃,大风、沙尘暴现象频发,不适合人类生存,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下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
5、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完成以下各题。4. 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 )A. 地质时期的冰期B. 历史时期的温暖期C. 地质时期的间冰期D. 历史时期的寒冷期5. 该时期为( )A. 哺乳动物时代B. 海生藻类时代C. 爬行动物时代D. 裸子植物时代【答案】4. A 5. A【解析】该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4题详解】图中海岸线深入大海,说明此时地球温度低,海面大大下降,时间为1万年以前,属于第四集冰期末,应为地质时期的冰期,A正确。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相对温暖时期,海岸线靠近大陆一侧,C错。图中海岸线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不属于历史时期,故B和D错。【5题详
6、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占统治地位的时代,A正确。海生藻类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均在此前,BCD答案均错。研究发现,距离地球4.66亿光年有一绕恒星公转的行星WASP-104b,其体积与木星相似,温度高,有“黑炭行星”之称。完成下面小题。6. 该行星温度高的原因是A. 距离太阳近B. 距离绕转恒星近C. 内部能量释放多D. 大气稀薄7. 该行星成为“黑炭行星”的主要原因有其地表物质组成是黑色的 其大气吸收了大部分可见光其光线被其它天体遮挡 其距离地球远,难以被观察A. B. C. D. 【答案】6. B 7. D【解析】【6题详解】题意表明,行星WASP-104b1位于距离地球4.66亿
7、光年的恒星系统中,不在太阳系,因此该行星的表面能量不是来自太阳,因此其温度高的原因不会是距离太阳近,A不符合题意;一般行星表面温度取决于获得中心恒星辐射的多少,行星WASP-104b1温度高极可能是距离绕转恒星近,获得 辐射能量多的原因,B符合题意; WASP-104b1为行星,内部释放的能量有限,对表面温度影响较小,C不符合题意;题意表明,行星WASP-104b1的体积与木星相似,体积和质量较大,吸引力较强,一般大气会比较浓厚,且大气稀薄不是温度高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B。【7题详解】题意表明,行星WASP-104b1位于距离地球4.66亿光年的恒星系统中,目前我们很难观测到其地表物质组
8、成,不符合题意;题意表明,行星WASP-104b1的体积与木星相似,体积和质量较大,吸引力较强,一般大气会比较浓厚,其大气吸收了大部分可见光,反射光较弱,地球上观察它较暗,这可能是该行星成为“黑炭行星”的主要原因之一,符合题意;由于行星WASP-104b1环绕恒星公转,其光线始终被其它天体遮挡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始终被遮挡,地球上就很难观测到它,不符合题意;题意表明,行星WASP-104b1距离地球4.66亿光年,其距离地球远,难以被观察,或观察到该行星很暗,这可能是该行星成为“黑炭行星”的主要原因之一,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8. 若某地地下30 km处发生地震
9、,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的游鱼,都会感到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 上下颠簸C.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 左右摇晃【答案】B【解析】【详解】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所以,地震来时,横波无法在液态中传播,故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不可能感到左右摇摆,而只会感到上下振动,A、C和D错。故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P(纵)波,上下颠簸,B对。故选B。读我国近地面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下左图)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下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我国近地面年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
10、的是( )A. 西北地区因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强B. 江南丘陵因多山地形,太阳辐射较弱C. 西藏因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D. 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10. 关于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近地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一致B. 由低纬向高纬均匀递减C. 中纬度地区随纬度的变化最明显D. 北极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是赤道地区的一半【答案】9. C 10. C【解析】【9题详解】西藏因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较强,C项正确。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水汽难以到达,晴天多降水少,光照较强,A项错误。江南丘陵距离海洋较近,降水多,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较
11、弱,B项错误。四川盆地多阴雨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弱,D项错误。【10题详解】近地面太阳辐射会受到地形、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需要考虑以上的因素,从图中的信息对比看近地面与高空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不一致,A项错误。太阳辐射并不是均匀递减,极地和赤道地区变化小,中纬度地区变化大,B项错误,C项正确。由图可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为北极地区的两倍多,D项错误。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一次大洋钻探。据此完成下面小
12、题。11. 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C.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D.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12. 当前科学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虚线为横波、实线为纵波)中表示其地下储有石油的是A. B. C. D. 【答案】11. C 12. B【解析】【11题详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不连续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不连续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所以该题选C。【12题详
13、解】根据所学知识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能在液态、固态、气态中传播,读图ACD横波和纵波都可穿过,说明为固态;B图横波消失,纵波减小,表明该处介质发生变化,可能为液态或气态,故该题选B。13. 下列发电方式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的有( )燃煤发电 地热发电 水力发电 风力发电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需要学生熟悉教材知识。【详解】地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错;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水循环的动力,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对。选B。14.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
14、热源 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是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故符合题意。太阳辐射能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但是地壳运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故不符合题意。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的主要能量来源,故符合题意。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被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故符合题意。故选C。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据此完成下
15、面小题。15. 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成反比D. 没有相关性16. 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 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B. 太阳活动发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大气层C. 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 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答案】15. A 16. A【解析】【15题详解】读图,图中年轮宽度数值高时,太阳黑子相对数多,年轮宽度数值低时,黑子相对数少,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相关,A正确,B、D错误;只是正相关,不成比例,C错误。故选A。【16题详解】读图分析,图中太
16、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呈正相关,而植被的生长又与气候密不可分,所以此图间接反映的是太阳黑子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的气候。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7. 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大气循环 水循环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能是题干中、物质循环的重要能量来源,而中能量来源则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地热能。答案为B项。18. 下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有影响长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 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影响
17、地球气候,影响农业收成 轰击高层大气,产生发光现象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详解】影响无线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不是长波通信,错误。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正确。影响地球气候,影响农业收成,正确。轰击高层大气,产生发光现象,正确。故选D。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传回火星图片。读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主要大气成分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赤道面与轨道面夹角地球1.001.00氮、氧1年23时56分2326火星0.110.15二氧化碳1.9年24时37分25
18、1119. 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不属于(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总星系20.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太阳系天体,因为两者( )A. 有四季变化且周期相同B.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近大气成分C. 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D. 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答案】19. A 20. D【解析】【19题详解】火星位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而不属于地月系,所以A正确。【20题详解】表格显示火星和地球周期不同、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体积和质量相差较大;而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所以D正确。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9、。21. 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有( )全年降水少,年际变化大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地表森林广布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 B. C. D. 22. 该地夏季泥石流发生次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原因是( )A. 降水量大B. 地震活动频繁C. 气温高D. 植被覆盖率低【答案】21. C 22. A【解析】【21题详解】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共同条件是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差,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正确。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错误。故本题选择C。【22题详解】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68月份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高,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68月份为我
20、国的夏季降水量多,易引发泥石流灾害,A对。题干中主要阐述的是季节原因,和地震、植被覆盖无关,排除BD。气温高和泥石流这种地址灾害的发生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故本题选择A。【点睛】泥石流的形成诱因都是由强降水引起的,当然有时候地震、火山爆发等也会造成灾害的发生,但大多都是长时间的暴雨天气导致体质结构不稳定所造成的。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 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A. 凹岸侵蚀B. 凹岸堆积C. 凸岸侵蚀D. 凸岸堆积24. 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A. 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B. 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
21、降C. 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D. 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答案】23. A 24. D【解析】【分析】试题考查河流侵蚀地貌【23题详解】从图中看,促使河道自然裁弯的原因是凹岸侵蚀,A正确。在弯曲的河道中,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C错。凸岸堆积不可能使河流截弯,D错。故选A。【24题详解】从图中看,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后,湖水失去了补给来源,因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消亡,D正确。从图中看,牛轭湖为废弃的河道,没有上游河水补给,也不可能是上游河道淤积消亡,且水位较低,自然状态下不会大量流出,A、C错。人类过量用水不是自然原因,B错。故选D。【点睛】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
22、,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5. 图示地貌属于A. 冲积扇B. 河流沿岸平原C. 河边滩地D. 河口三角洲26. 图中沿ABC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A. 黏土、砾石、粉砂B. 粉砂、黏土、砾石C. 砾石、粉砂、黏土D. 砾石、黏土、粉砂【答案】25. A 26. C【解析】【25题详解】图中所示地貌分布在山麓地带呈扇形分布,地貌类型属于冲积扇,A对。河流沿岸冲积平原、河边滩地分布大致与河岸平行,不位于出山口,BC错。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
23、海口处,D错。故选A。【26题详解】河水流出山口后,因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一般来说,A位于冲积扇的顶部,流速快,颗粒大先沉积下来;C位于冲积扇的边缘,流速变慢,物颗较小后沉积,所以图中沿ABC方向物质按照颗粒物大小的分布规律是颗粒物由大到小排列,砾石粒径最大,黏土最小,C正确。故选C。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
24、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 T0B. T1C. T2D. T328.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 T0形成时期B. T1形成时期C. T2形成时期D. T3形成时期【答案】27. A 28. D【解析】【27题详解】“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说明平坦面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在四个平坦面中,只有T0靠近水面,仍然受到流水的沉积作用,所以面积仍在扩大。本题正确答案为A。【28题详解】河流流速越大,搬运能力也越强,沉积砾石的粒径也应该更大。图中显示T3平坦面的砾石粒径最大,由此判断T3形成时期河流流速最大。本题正确答案为D。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已在海
25、南省文昌市建成。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9. 影响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海陆位置B. 纬度与地形C. 纬度与洋流D. 地形与洋流30. 与西昌、太原、酒泉等发射基地相比较,文昌基地的主要优势是纬度低,易于发射,节省燃料和成本天气晴朗,便于对飞行器进行观测 人烟稀少,地势平坦开阔毗邻海洋,利于运输大型发射设备A. B. C. D. 【答案】29. B 30. A【解析】【分析】考查卫星发射基地的条件。【29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南部比东北部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西南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说明与纬度有关;西南处于海岛的背风坡,晴天较多太阳辐射较强,说明与地形有关,B正确。故选B。30
26、题详解】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文昌纬度最低,自转的线速度大,可能节省燃料,增加发射载重量。而沿海,故海运便利,可运输大型的火箭和设备等;周围都是海域,利于发射安全,正确。故选A。【点睛】当地时间2014年9月27日约11时,日本第二高的火山御岳山开始爆发,喷出高达3千米的火山灰。结合图,回答下面小题。31. 火山喷发出的岩浆一般认为发源于A. 外地核B. 内地核C. 上地幔上部D. 下地幔下部32. 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岩石圈A. 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 属于地幔的一部分C. 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 上部是软流层33. 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外部
27、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B.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内部圈层没有关系【答案】31. C 32. C 33. B【解析】【分析】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31题详解】本题考查软流层的位置。根据所学知识,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32题详解】本题考查岩石圈的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位于软流层之上,故A、B、D错误;岩石圈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密切,共同组成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C正确。
28、故选C。【33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大气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故A错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中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同时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所以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B正确;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故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岩石圈关系密切,共同组成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D错误。故选B。【点睛】二、综合题34.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序号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序号是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序号是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序号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2)地
29、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性。【答案】 (1). (2). (3). (4). 不可逆【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球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详解】(1)三叶虫为早古生代生物,存在于古生代早期地层中,结合图例可读出为地层。恐龙为中生代生物,应存在于中生代地层中,结合图例可读出为地层。早期人类出现在新生代,可在新生代地层中找到早期人类遗迹。(2)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说明了地理环境演化具有不可逆性。35. 读长江水系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该河上、中、下游河道形态并说明原因。(2)D处是河流入海口,指出D处形成的河流地貌,并叙述原因。【答案】(1
30、)上游:河道深且窄,原因:上游流速快下切作用强;中游:河道变浅变宽原因中游地势平坦,流速减慢,下切作用减弱,侧蚀变强;下游:河道变浅变宽原因下游地势低平,流水沉积作用加强。(2)河口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平坦上游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入海口处,海水的顶托作用,利于泥沙淤积【解析】【分析】试题考查河流地貌【详解】(1)图中河流为长江,上游为山区,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道深且窄。中游地势平坦,流速减慢,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河道变浅变宽。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更慢,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加,河道变浅变宽。(2)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地貌。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