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章静电场电势能与电势差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以下关于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带电球体,都可以看作电荷全部集中于球心的点电荷B、物体通常呈现电中性,是因为物体没有电荷C、使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 D、电子、质子都是元电荷2、以下关于电场的说法错误的是()A、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B、电场是一种物质,它与其它物质一样,是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东西C、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当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D、描述电场的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3、某区域内的电场线分布如图,P、Q是电场中的两点,则( )AP点的电场强度较大BP点的电势较高 C电荷在
2、P点受到电场力方向必定与场强方向一致D正电荷放在P点静止释放,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的轨迹与电场线一致4、如图所示,在正点电荷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上,有A、B、C三点,且AB=BC。A、C两点的电势依次为A=10V和C=2V,则B点的电势是()A.一定等于6V B.一定低于6V C.一定高于6V D.无法确定5在点电荷 Q的电场中有一点A,将一个-q的检验电荷从无限远处被移到电场中的A点时,电场力做的功为W,取无穷远的电势为0,则检验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及电场中A点的电势分别为()ABC D 6.如图所示,A、B两点相距l=10 cm,它们的连线与匀强电场场强方向夹角60,把电子从A点移到B点,需克服
3、电场力做功20 eV,则匀强电场的场强等于( )A.800 N/C B.400 N/CC. 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7、宇航员在探测某星球时发现:该星球带负电,而且带电均匀;该星球表面没有大气;在一次实验中,宇航员将一个带电小球(其带电量远远小于星球电量)置于离星球表面某一高度处无初速释放,恰好处于悬浮状态.则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断( )A、小球一定带正电B、小球的电势能一定小于零C、带电小球受到的静电力与万有引力是一对平衡力D、只改变小球离星球表面的高度,自由释放后,小球仍会处于悬浮状态8、如图所示,在等量异种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有A、B、C三点,A为两点荷连线的中心,B为
4、连线上距A为d的一点,C为连线中垂上距A也为d的一点,关于三点的场强大小、电势高低比较,正确的是( )(注意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线和等势面分布特点)A、 B、C、 D、9.在一正点电荷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200V,将电量为+610 -8C的电荷q从A移到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J B、电荷q具有的电势能增大J C、电荷q的动能增大了J D、电荷q电势能的减小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10. 如图所示,把一个平行板电容器与一个静电计相连接后,给电容器带上一定电量,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度反映出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的大小,现要使静电计指针的偏角减小,可采取的办法是( )A.
5、 N板向上移一些 B.N板向左移一些C. N板向右移一些 D.在MN之间插入有机玻璃板三、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1真空中电量分别为Q1=3q、Q2= -q的两个金属球(可看成点电荷),相距为r时,相互作用力为F,则: (1)当Q1、Q2距离变为r/2时,作用力将变为_F;(2)当它们的电荷量都加倍,距离变为2r时,作用力将变为_ F;(2)若将这两个金属球相互接触,然后放回原处,则它们的相互斥力将变为_ F。12画出以下图中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13、给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断开开关,然后用绝缘工具使两板靠近些,则电容器的电容_,每板的带电量_,两板间电压_ (填增大、不变、减小
6、)三、计算题:(共28分)14(9分)在真空中一条直线上固定有三个点电荷qA = 8109C,qB = 5109C,qC= -4109 C,AB=8cm,BC=4cm如图所示,求qB受到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15(6分)如图,在真空中有一对平行金属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500V。一个电荷量为3.21018C的粒子从正极板的小孔无初速的进入匀强电场,求这个粒子到达负极板时的动能为多少焦耳?(不计重力)16、(13分)如图所示,平行金属带电极板MN为匀强电场,N板接地,其电势=0V,两板间距为10cm。将电量为4106 C的负点电荷从A点移到M板,电场力做负功8104 J,把该点电荷从A点移到N板,电场力做正功4104 J,求:(1)等于多少伏?(2)A点的电势为多少? (3)板间的电场强度E为多少?静电场 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CDBBABCDACACDCD二、填空题11、4,1,1/3 12、 13、电容增大,电量不变,电压减小三、解答题14、解:对qB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NN由图可知:N N合力的方向由B指向C。15、解:粒子由正极板运动至负极板电场理做的功为:J=J由动能定理,又=0,可得J16、解:(1)由题意得:,(2) ,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