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课时落实(五)硝酸、酸雨及防治(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过关练1酸雨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灾祸,严重地威胁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减少或者防止酸雨形成的措施中可行的是()对燃煤进行脱硫对含SO2、NO2等的工业废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人工收集雷电作用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采用清洁燃料,如天然气、甲醇等A B只有C只有 D只有C酸雨的形成主要是SO2、NO2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都可减少SO2或NO2的排放量且是可行的,而雷电作用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扩散在大气中,无法人工收集。2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下都可用铝制容器贮存B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
2、质量都减轻C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D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增大答案A3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和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两者相同B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C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前者多,后者少B比较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和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可知,当Cu的质量相同、HNO3过量时,两个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相同,消耗的HNO3前者多,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深。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浓硝酸与铜反应的速率比稀硝酸大得多。4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屑作原料
3、制取硝酸铜。为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宜采取的方法是()ACuHNO3(浓)Cu(NO3)2BCuHNO3(稀)Cu(NO3)2CCuCuOCu(NO3)2DCuCuSO4Cu(NO3)2CA中产生NO2,B中产生NO,D中产生SO2,都产生了污染性气体。5往两支分别装有浅绿色的Fe(NO3)2和FeSO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A前者基本没有改变,后者变棕黄色B前者变棕黄色,后者也变棕黄色C前者变棕黄色,后者基本没有改变D前者、后者都基本没有改变CFe2和NO、SO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但加入盐酸后,NO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强氧化性,把Fe2氧化成Fe3,溶液
4、由浅绿色变成棕黄色。SO与H在水溶液中不能结合成浓硫酸,不能把Fe2氧化成Fe3,溶液颜色基本没变。6下列事实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1)浓硝酸应存放于棕色试剂瓶中。浓硝酸具有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银片溶于热的稀硝酸。硝酸具有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石灰石和稀硝酸混合反应制取CO2。硝酸具有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4)红热的木炭投入浓硝酸中产生红棕色的气体。浓硝酸具有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1)不稳定性(或见光易分解的性质)4HNO34NO2O22H2O(2)强氧化性和酸性3Ag4HNO3(稀)3AgNO3NO2H2O(3)酸
5、性CaCO32H=Ca2CO2H2O(4)强氧化性C4HNO34NO2CO22H2O拓展培优练7(易错题)木炭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B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D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A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X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Y气体是NO2,SO2H2ONO2=H2SO4NO,故洗气瓶中产生的是硫酸钡沉淀,Z处逸出的气体中有CO2和NO,NO遇到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了红棕色的NO2。A项,H2S
6、O4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BaSO4,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钡反应,所以没有BaCO3生成,错误。8(双选)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盐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粉质量减小,则该盐不可能是()AFeCl3 BNaCl CKNO3 DCuCl2BDA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Cu22Fe2,铜粉溶解;C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8H2NO3Cu=3Cu22NO4H2O,铜粉溶解;B、D项不反应。9(素养题)(1)汽车尾气中的CO、NOx在适宜温度下采用催化转化法处理,使它们相互反应生成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_。(2)用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已知:4NH36NO5N26H2O,8NH36NO27N212H2O。同温同压下,3.5 L NH3恰好将3.0 L NO和NO2的混合气体完全转化为N2,则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之比是_。解析(1)CO、NOx反应后生成的无毒气体为CO2和N2。(2)设NO的体积为V(NO),NO2的体积为V(NO2),依据方程式知,处理NO需V(NH3)V(NO),处理NO2需V(NH3)V(NO2),则解得V(NO)0.75 L,V(NO2)2.25 L,V(NO)V(NO2)13。答案(1)2CO2NON22CO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