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7169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25小题 , 每小题2分,共50分)1.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可以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B项正确;“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说明出现了丝织技术而不是棉纺织技术,A项错误;水排是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灌溉工具,C项错误;古罗马的自然史是生活在公元1世纪左右的普林尼编撰的,而宋代是在公元10世纪开始的,时间不符合,D项错误。2.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

2、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

3、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3.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东汉)王充论衡A.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D. 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三则文

4、献都体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合作的经营模式,故反映出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产量,与材料中反映的家庭生产模式的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男女分工合作,铁犁牛耕技术推广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分工合作从事家庭生产,不能体现出妇女地位提高,D项错误。故选A。4. 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A. 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B. 家庭手工业手

5、艺传承的狭隘局限C. 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D. 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B项正确;“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和材料现象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5. 下表反映了18至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进出口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A. 工业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B. 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日益扩大C. 工业革

6、命推动英国纺织业的迅速发展D. 轻工业逐渐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8至19世纪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进口原棉和出口棉纺织品明显增加可知,表中反映出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纺织业的迅速发展,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业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项错误;表格中原料进口和工业品出口增加,不能说明英国棉纺织业进出口贸易“逆差”日益扩大,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轻工业逐渐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项错误。6.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A. 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 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 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

7、工业化发展D. 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提供的是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欧洲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中国则越来越小。原因是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工业化则刚刚起步,所以D项为正确项;这一时期传统手工业在中国仍然占据优势,但说“越来越”却是不对的,所以A项错误;中国制造业根本就没有发展起来,谈不上衰退,所以B项错误;工厂在1800年之前早已出现,所以C项错误。7. 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每5年机器和工具年平均进口值 (单位:1 000海关两)

8、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1912191615 9561180.74 1917192139 269798 203 1922192643 0743900.91 1927193155 1929981.81A. 农业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B. 农民购买力有较大提升C.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D.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912年到1931你那,中国进口的农机具在各种进口机器中所占比重极低,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传统技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选A;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当时中国农民的购买力并不高,排除B;根据“2.03”、“0.91”

9、等数据可知发展并不稳定,排除C;根据农机具的进口比重不能推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8. 有学者指出,徘徊在曲折历史命运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创造者们张謇以状元之尊奔波筹款,其不容被历史抹杀;荣德生等实业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起“国难自救会”,其不容被历史磨灭;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公司一直斗争着也一直经营着,其不容被历史遗忘。其中,省略号处的内容分别是A. “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B. “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C. “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D. “实业救国之心”、“民族救亡意识”、“产业革命

10、精神”【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结合三位民族实业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得知张謇在清末试图以实业救国,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展现了其“实业救国之心”; 荣德生等实业家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抗争,与国家民族的危亡相关,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救亡意识”;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成立以来便与英美等外国资本主义斗争,并且一直经营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产业革命精神”。故选D。9. 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反映

11、了古代中国私营手工业A. 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化B. 在手工业中处于从属地位C. 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D. 发展得益于抑商政策松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由家庭副业、小作坊发展到供给城乡日用,再到形成手工工场,反映了手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从属地位,AB项错误;抑商政策在宋代曾松动,但手工业的发展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D选项不符合题意。10. 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

12、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A. 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B. 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C. 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D. 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11. 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

13、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A. 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 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 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D. 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的现状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故排除A项;集镇与集镇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C

14、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2. 如图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演变简图,此组图片可用来说明A. 专制政治与商品经济的联系B. 农耕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C. 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 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先秦时期的“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秦汉到隋唐实行里坊制,为了方便管理,市场有管理机构,四面有围墙,中央设置亭楼。宋朝以后城市居住实行街巷制,居住区域市场不再是严格分开,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也随之发生变化,即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影响城市规划,故选C;先秦以前还没有形成专制

15、政治,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市规划图,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在先秦还没有市场调节,D错误。13. 如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馍,可立办也唐语林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两京新记A. 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B. 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 餐饮行业成为西市主要行业D. 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知,唐代商业可以支持举办大型礼席;第二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西市饮食商业的繁荣景象;材料三反映了西市售卖粥饭的

16、小商贩活动。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当时西市饮食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强,A正确;题干未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B;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当时餐饮业是当时主要的行业,排除B;D中的“开始”在材料中无法界定,排除。14. 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A. 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B. 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C. 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 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

17、两京制,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D项。15. 宋末,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到镇上店铺购买“香烛、纸马、油盐、酱醯、浆粉”等生活用品,“皆以米准之”,店铺将这些米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泉钱,复买物归售”。这说明A. 江南市镇上各类商品交易规模大B. 江南商品流通以以物易物形式为主C. 粮食成为联系城镇两级市场的媒介D. 租佃制关系下佃农的生活十分艰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购买生活用品”“店铺将这些米

18、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粜钱,复买物归售”等可知,江南市镇上的佃户用米来换取生活用品,店铺将这些米转运到城市卖出,然后再换取商品贩卖,这说明粮食成为联系城镇两级市场的媒介,故选C项。从材料看不出商品交易规模大,只能看出生活用品种类多,故排除A项。依据材料“将这些米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粜钱,复买物归售”,非以物易物,可排除B项。“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到镇上店铺购买”不能体现租佃制关系下佃农的生活十分艰辛,排除D项。16.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

19、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

20、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17.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A. 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B. 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C. 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D. 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

21、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彻底性,没有强调其空间地域上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不彻底性,没有强调移植西方城市化模式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没有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结论,D项错误。18. 1906年,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三地在奏请获批后,主动开埠通商,逐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经济发展轨

22、迹。材料所示现象A. 体现出以国际竞争为主的开放意识B. 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C. 根源于德国强租胶州湾的辐射带动D. 构建起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三地”及示意图可以看出,主动开放通商,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际竞争为主,排除A;C项不是根源,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构建体系,排除D。19. 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A. 蒸汽船推

23、动全球城市化进程B. 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 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美国家由于工业革命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欧美国家,受到工业革命影响较小,城市化率非常低,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故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对非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没有促进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看出奴隶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人口的影响,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20. 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1952年1月他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由于今后

24、若干年内我国粮食将不是宽裕的,而且城市人口将逐年增加因此征购粮食是十分必要的。”这反映他提出统购统销政策根本出发点是A. 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B. 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C.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D. 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紧张和城市人口逐年增加,陈云提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C项正确;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具体措施,不是我国实行统购统销的根本出发点,A项错误;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是具体目标,不是根本出发点,B项错误;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

25、越性是目的,不是根本出发点,D项错误。21. “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A. 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B. 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C. 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D. 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A项错误;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

26、,B项错误;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D项错误。22. 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A. 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B. 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C. 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D. 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在各地设预备仓,购粮备荒,同时设立营田司掌管水利,预防旱涝灾害,此外还有多种赈济灾区的措施,说明明朝政府重在预防灾荒,同时和救治灾荒相结合,最终达到化解灾荒的风险,故选C

27、;“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说法绝对化,并且决定社会安定的并不只有灾荒,还有其他多种因素,A错误;救治灾荒除了皇帝的权威,还有地方的执行等多方面因素,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休养生息的内容,D错误。23. 下表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答

28、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D。【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和认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造成

29、了社会的急剧分化。事实上考生如果能够联系1929年经济大危机前,美国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参照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24. 苏联从1932年至1957年在农业中实行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实物报酬制。义务交售的农产品价格只及农产品成本的12%22%,粮食只及174%,牛奶只及229%。苏联实行这种农业政策旨在( )A. 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B. 刺激农业生产发展C. 调整工农业生产比重D. 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实行义务交售制

30、和拖拉机站实物报酬制,导致农产品的交售价格远远低于成本价,这种做法实在通过农业为工业积累发展必须的资金,故选A;这种政策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排除BD;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给工业积累资金,不是为了调整工农业生产比重,排除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

31、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

32、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答案】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2

33、)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农业。从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状况、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根据“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的特点主要体现了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增多、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和南稻北麦格局的形成。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应该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34、、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作物难以满足人口需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中外交流频繁等角度进行作答。(2)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缓解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压力、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促进市场扩大和优化饮食结构等方面。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末,英国卷入一系列争霸战争,尽管战争带来贸易与殖民上的优势,但也使国家财政出现亏空。1694年8月,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到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完成了从私人性质向英格兰中央银行的转变,发挥着

35、政府银行的职能。18世纪的英国,人们将积攒的资金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借方多是农场主或作坊主,渐渐地,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为地方银行,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摘编自论18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兴起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外资银行几乎垄断了中国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金融和民间商业实业。19世纪末期,清廷终于认识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总行董事),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

36、收利权”。1897年5月,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朝廷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摘编自盛宣怀:力挽狂澜打造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格兰银行与英国地方银行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答案】

37、(1)英格兰银行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与政府紧密合作,享受特权;业务主要对象是政府,支持政府财政。英国地方银行由私人建立,属私人银行;随着工业革命而逐渐发展起来;服务于工业化的需求。(2)评述:在外资银行控制中国财政经济的形势下,通商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顺应了抵御外侮、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通商银行奠定了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基础(开启了金融业的近代化);通商银行服务于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通商银行难以得到充分、持久的发展。【解析】【详解】(1)英格兰银行:根据材料一“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可知,英格

38、兰银行主要服务政府根据材料一“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可知,英格兰银行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根据材料“赋予其多种特权”可知,英格兰银行享有多种特权英国地方银行根据材料一“人们将积攒的资金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成为地方银行”可知,地方银行由私人建立,属私人银行根据材料一“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可知,地方银行随着工业革命成长发展;根据材料“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可知,地方银行服务于工业化需求。(2)根据材料二“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

39、可知,它的设立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根据材料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可知,有利于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可知,奠定了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基础;根据材料二“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 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难以持久充分发展。27. 西班牙外交家路易斯蒙特斯2009年6月连续三天在全球主义者网络杂志撰写文章,解说全球化时代中国和西班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

40、651815年,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不间断地航行于其殖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酉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之间,把福建月港运来的生丝与丝绸为主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等地。墨西哥人直接称之为“中国船”。与此间时,大量的白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回中国。从1500至1800年,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和秘鲁生产了大约占世界85%的白银,其中超过40%流入中国。16世纪开始,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两个政治和经济实体,中国与西班于曾共同引领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而今,西班牙想重回亚洲,希望两国能携手再创辉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马尼拉帆船贸易写一段解说词。【答案】示例: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扩张及中国农耕经济的

41、繁荣发展推动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玉米、甘薯等新物种在中国传播,改变了中国农作物结构,刺激了人口增长;给美洲带来灾难;给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总之,“马尼拉帆船贸易”引起了欧亚美大陆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变化,促进了全球化。【解析】【详解】对于马尼拉帆船贸易的解说应该侧重之处马尼拉帆船贸易出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背景上来说主要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和中国农耕经济的繁荣;从过程上来说是西班牙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用来购买中国的手工业品运输到欧洲,通过在贸易过程中也将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等带入中国;从影响上来说马尼拉帆船贸易

42、引起了欧亚美大陆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变化,促进了全球化。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 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图图2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观察图1和图2,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信息一:图1中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人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原因:中国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信息二:图2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增多,从

43、事农业的人减少。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机器的使用把相当多的劳动力从直接生产中排挤出来,为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启示: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解析】【详解】说明: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观察图1、图2,结合图例和相关数据,得出相关信息,如分析图1可得出18201911年广东沿海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人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分析图2可得出英国在19世纪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增多,从事农业的人减少等;将这些历史信息表述出来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中英两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国内、国际多方面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最后在分析现象和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升华,说明两幅图展示的历史规律和启示;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保证提取信息数量,分别说明时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