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994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内容解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的因素:一是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潜移默化。由于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也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

2、通商口岸逐渐地向中国内地辐射。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号召剪辫易服,虽然被清政府称为“逆举”,严厉禁止,但终于成为无法阻止的历史趋向。【学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来的是( )A洋务派 B留学生C传教士 D租借里的西方人2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 )宽阔的马路 地下水道 自来水供应 电灯照明A B C D 3近代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入侵 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C租借地的出现 D通商口岸的开辟4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最早出现于( )A内陆地区 B沿海地区 C通商口岸 D长江沿岸5我国最早主张“断发易服”

3、的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无产阶级6下列移风易俗的社会现象带有民主色彩的是( )断发易服 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废止缠足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的称呼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A B C D7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最为微弱的地区是( )A沿海城市 B内陆城市 C广大农村 D通商口岸81987年以后,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的目的是(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 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9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着装特点是( )色调单一,以灰蓝为主 款式单一年轻男士以穿西装为时髦 年轻女士以穿旗袍为时尚A B C D101995年国家在

4、城镇启动“安居工程”的目的是( )A提高人均住宅面积B让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合适住房C创建环境优美的舒适住房D刺激消费,回收资金11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的重要意义是(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A B C D二、非选择题1结合事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变迁的特点。什么是“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这两个工程说明了什么?根据自己家庭20年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小论文。要求:8001000字,材料丰富,观点明确。第四单元第1

5、课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B 4C 5B 6C 7C 8C 9A 10B 11D二、非选择题1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到中国:西式洋楼、餐馆、轿车在租界里出现;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商埠逐步兴起;人们开始穿西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以及烟、酒、糖和饮料传入中国。风俗习惯的变化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出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的新现象;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使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改变不平衡:广大农村仍然出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2.(1)“菜篮子工程”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而于1987年发动的。“安居工程”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住房得到空前改善的情况下,为了使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住房,国家于1995年在城镇启动的。(2)这两个工程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为民”、“共同富裕”的工作宗旨,同时也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