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964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历史高考辅导讲座讲稿(一).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选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学习重点及学法指导(一)学习重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推进西周走向了强盛。分封制的内容、对象、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分封制的崩溃及分封制的深远影响等可能出现命题角度。宗法制的特点、概念、宗法制与等级制度、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用宗法制的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等。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围绕两条线索理清思路: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与这对矛盾相关的命题:两汉的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削弱相权

2、的措施;明朝废除宰相);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郡县制;刺史制度;行省制度)。(二)学法指导1本讲内容多,时间跨度大,需要用线索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整理知识结构。要注意区分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2对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应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观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要用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程来认识具体重要制度的演变:如监察制度,由此认识社会的兴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某一社会现象,如内阁制度,由此来分析近代中西差距拉大以及中国脱离世界主流的原因。3注意收集身边对古代史有容易产生误解的现象,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纠正这些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

3、分析能力和兴趣。4要努力提升古文阅读能力,对于一些古文材料题才能得心应手。 二 .重点问题讲解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体系。 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成熟有着

4、直接的影响。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这两种制度对中国历史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随着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等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就难以维持,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周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内容对象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内

5、容对象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义务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权力这些受封的诸候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西周的宗法制内容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

6、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原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

7、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宣扬“君权神授”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工具。 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

8、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在长期的演变中,可以知道:一定的政治制度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则导致该制度遭到黄宗羲等人的批判,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促使该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央集权政治

9、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皇权专制一直没有大的起伏,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两方面。中央集权容易产生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地方行政容易造成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大体说来,北宋初年主要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明清时期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 割据的局面,建立_统一的封建王朝。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

10、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5)内部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4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 及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秦朝在中央没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和九卿。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 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厂卫特务机构。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5.唐、明两代变革丞

11、相制度的共 同目的、发展趋势与各自的作用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而皇权不断加强。作用: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宰相制度 比较完备,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为政治比较清明提供制度保障。明朝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废丞相,变更由秦朝 创设,经唐、宋完备化的丞相制为核心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从而形成了空前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专制集权化阻滞了社会进步,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政权对各个地方实行行政管理的制度。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王朝以各种方式管理各个地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

12、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 西周时实行的政治统治形式,即周王按照宗法血缘关系 将王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拱卫王室。结果巩固并扩大了周王朝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但分封制的存在,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后来随着各地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 分封制瓦解。 (2)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郡县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要的地方制度。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与地方官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分封制下,地方官吏是受封的贵族、功臣,他们世袭其封号、爵

13、位,与国家君主是宗法关系。在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任命各级地方官吏,彼此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 (3)行省制元朝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从此,“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名称。省的划分为以后所沿用,清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史实秦朝:设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实行刺

14、史制。每州设一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百官;东汉时,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唐朝:分全国为lO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级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府。明朝:实行厂卫特务机构,监察官民不法行为。8历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选拔官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方式。汉朝以前,我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选拔官吏制度。汉朝建立了察举、征召等一整套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从隋唐至明清一直实行科举制。 (1)西周时期选官制度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2)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汉朝时创设自下(地方官员推荐)而上(皇帝任命

15、)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的主要依据最初是才学和品德,到东汉时则成为门第望族。 (3)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变化趋势是:第一,隋唐时形成和完善。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 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 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第二,北宋时期改革。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另设明法科。 (4)明朝时期的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第一,选官制度

16、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 者对此极为关注。第二,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第三, 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明显。9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认识 (1)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 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 (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行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2)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

17、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 (3)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胜;明清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它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途径,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它把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体,这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更熟练和理智地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十

18、分有利;它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后就走向了极端,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 因此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鼓吹君

19、权神授,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宣言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三能力训练(一)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2.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3.阅读下列材料: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20、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根据上引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1) 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赵普的看法是否正确,并结合史实说明之。(2) 根据赵普的对策,北宋初年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试概括指出这些两项基本内容?(3) 试扼要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和影响。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

21、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材料四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2、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

23、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古代中国经济一学习重点及学法指导(一)学习重点1.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2.土地赋税制度的演变3.重农抑商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二)复习指导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4、;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置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二重点知识讲析、1古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调整发展原因国家统一安全 民族之间交流生产技术进步劳动人民贡献发展表现 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手工业:冶炼、纺织、工艺品、瓷器、造纸等

25、。商业:商品、集市、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 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衰落原因经济: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军事: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生态: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2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类别具体成就农业生产工具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唐代曲辕犁和筒车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白渠、坎儿井土地制度西周井田制、西汉、曹魏的屯田制以及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手工业金属冶炼商周青铜铸造、春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26、、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用焦炭冶铁丝织与棉纺汉代获得“丝国” 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制瓷新石器时代陶器如彩陶,黑陶,白陶等;制瓷技术: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彩瓷;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商业城市(市场)城市发展虽商业发展而繁荣。秦汉至唐,“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多是政治中心,多在官府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货币贝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五铢钱、开元通宝、宋代四川地区出

27、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

28、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4.小农经济 (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

29、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C、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D、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6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30、);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7.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兴起较早,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是基本形式)。(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5)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8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31、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9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 (1)客观原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10对小农经济的认识 (1)有利条件: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

32、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主动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努力地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明智的统治者为保证政府的收入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者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11.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及特点 经营 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官营

33、 政府直接经营、集 武器军用品和 官府贵族生活 不在市 手工业 中生产、大作坊 场流通 用品 民营 民间私人自主经 民间消费的产 在市场 手工业 营 品 流通 家庭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 剩余部 手工业 纳赋税的产品 分出售 12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帮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兴盛。(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

34、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 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13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把农业看作“本”业加以限制,但由于农

35、、工、商之间的互动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繁荣局面。学生在复习时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一事实。1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A.条件 (1)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 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3)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4)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

36、问世对经弱点B.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房”的出现属于这一类。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富有商人打人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暑袜店的经营模式属于这一类。 (3)两者不同的是,机房属于集中的商品生产,暑袜店进行的是分散的商品生产;相同之处在于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C.特点(1)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2)从表现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资本主

37、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是十分微弱的。15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据主导地位。(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3)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4)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5)地主、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能力训练 (二)1.材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材料二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

38、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1)材料1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2,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

39、根据是什么? (3)材料3中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4)通过以上材料,你可以获得什么规律性的认识?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之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唐国史补材料二 安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全唐文材料三 在民间有较大规

40、模的制茶业者,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天宝年间,寿州有一个名刘清真制茶业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四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封氏见闻录材料五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税茶。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资治通鉴回答:(1)唐朝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5、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李斯

41、谏逐客书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质矣:” -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 回答:(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 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3) 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4) 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5)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参考答案(一 )1.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

42、在执政的过程中,因为决策和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发生矛盾。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C、汉武帝年幼时,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任免宰相,还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员参议要政,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2.A.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

43、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C.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D.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3(1)主要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因为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

44、局面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2)首先从集中军权入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加强禁军;其次是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对地方军、政、财权的控制。(3)首先从集中军权入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加强禁军;其次是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对地方军、政、财权的控制。4.(1)丞相位高权重。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专制加强的阻碍。(2)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宋代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5、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3)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参考答案(二)1(1)。现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A.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B.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C.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D.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2).重农抑

46、商。他认为,农业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3).闭关政策。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在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挨打。 (4).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A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B.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C.重农抑商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D.缺乏资本

47、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E.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3有利条件: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不利条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土地买卖制度

48、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4. (2)主要在山多田少的山地种植;茶园规模大、产量高、著名品种多;茶叶加工制作专门化和规模化,市场需求广泛、贸易活跃,茶叶商品化程度较高,政府开始对茶叶生产与销售征税,并成为当时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2)有利于农业生产,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带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也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收入。5(1)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民以殷盛”。因为变法后百姓的负担仍较重。(3)认为商鞍为人”刻薄”,其变法“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不符合历史史实。(4)、重视农业生产。(5)、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作者持否定态度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