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897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解析》天津市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月考 历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一中2012-2013-1 高三年级历史学科一月考试卷班级_ 姓名_ 成绩_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32题共48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A直接选举制 B义务教育制 C社会主义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答案】D考察近代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所以新制度指无产阶级专政。2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2、”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答案】B考察近代世界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四月提纲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结合材料“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可知体现了列宁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3、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答案】B考察现代中国政治。题干时间是1949年,而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在1954年,1956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政府人员构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4中国的法制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答案】A考察现代中国的政

4、治建设。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5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图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这种现象毫无历史依据 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期间的历史现象 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表明当时的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 B C D 【答案】A考察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文革时期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排除。6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

5、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九二共识”的达成【答案】D考察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台海关系。1992年的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7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6、活动的开展【答案】B考察现代中国的外交。1955年,在万隆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了题干材料现象的出现。8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答案】C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的关系,1953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时提出了“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减弱了外交的意识形态因素,加强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和交往。9二战后美

7、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A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答案】A考察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0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A两个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冷战”出现【答案】C考察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逐

8、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峙的格局,材料反映南斯拉夫不与两大阵营结盟,结合题干时间196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1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家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D在两级格局体系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

9、会主义国家【答案】D考察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峙的格局。在亚洲,日本成为美国反共的桥头堡,变二战后制裁日本为扶植日本以抗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日本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机遇。122010年4月,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一行90余人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下列历史事件与波兰直接有关的是 马歇尔计划 东欧剧变 北约组织成立 华约组织建立A B C D【答案】C考察学生的基础历史知识。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西欧国家,不包括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北约组织与1949年在华盛顿成立,与波兰无直接关系。13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是 A国家之间

10、的矛盾在加剧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答案】D本题A项错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和欧盟不能反映;B项不对,因为北约和伊拉克战争不符合;C项关系不大,只有D项准确反映了四幅图片的内容,所以选择D项。14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农业工具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农具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D. 【答案】C考察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曹魏时马钧发明的翻车, 是汉代出现的耧车,为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是唐末出现的筒车。15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

11、. 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答案】D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材料“朝登垅亩,夕贸市集”“ 上米贸银”说明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16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答案】B考察

12、古代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材料反映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7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 B C D 【答案】C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

13、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错误。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答案】C考察古代中国经济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和学生阅读判断能力。材料“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的允许海外贸易。19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

14、造成的后果不包括: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答案】B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重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20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C. 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C考察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体现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农民数量减少,工商业者数量增

15、加,社会结构有所变动。21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政府“不抑兼并” B封建土地私有制C重农抑商政策 D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答案】B考察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材料反映土地买卖现象,其出现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22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卷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乘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根本目的是:A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

16、术【答案】B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农民因卖菜受罚,使“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维护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3索马里海盗,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其他国船只的犯罪者,2009 年以来亚丁湾一带海盗活动更趋频繁,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艘船遭劫,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有人研究这一海域早在15 世纪末就有一著名国际“海盗”出现过,这一“海盗”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答案】B考察近代世界新航路开辟。亚丁湾系以也门的海港亚丁为名,是指位于也门和索马里之间的一片阿拉伯海水域,它通过曼德海峡与北方的红海相连,亚丁湾是船只快捷往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经站,又是波斯湾石油输往欧

17、洲和北美洲的重要水路。结合新航路开辟史实,在15世纪到达该地区的只有达伽马。24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答案】C考察近代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业革命开始于1765 年,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7071754),排除D 项;材料中当 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无法反映贵族阶层日趋没落,排除A 项;同时材料中介反映 了各阶层之间的竞争,没有反映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18、,排除 B 项;而从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 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可以反映出商业资本的发展,故选C 项。25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想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答案】A考察近代世界的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的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国家衰落下去,英荷等大西洋沿岸国家26荷兰,曾经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然而17世纪末期,荷兰发展的

19、速度慢了下来,逐渐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荷兰失去左右世界霸权的根本原因是A荷兰被英国打败 B荷兰的发展重点由陆上转向海上C荷兰是商业立国,不是工业立国 D荷兰是军事立国,不是商业立国【答案】C本题考查荷兰“失去左右世界霸权”的根本原因。分析各选项,A项“荷兰被英国打败”是荷兰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B项说法错误,荷兰发展重点一直是在海上;D项军事立国一说错误。本题选C项,荷兰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缺少自然资源,缺少工业基础,忽视工业发展。27如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答案】B考察近代世界经济。

20、图标时间1841年到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到第二工业革命之间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年出口船舶吨位,两个数据都是不断地升高。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奴隶贸易在十九世纪结束,ACD三项全排除。28“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材料认为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A非洲黑人奴隶的反抗和斗争 B英国对非洲殖民政策的调整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答案】D考察近代世界工业革命和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黑奴贸易停止,是因为“要

21、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即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服务。29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火车 轮船 汽车飞机A BCD 【答案】A考察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题干时间是187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此时已出现的交通工具主要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发明,包括火车、轮船,汽车、飞机尚未发明。30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动力革命

22、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A B C D【答案】A考察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材料反映该时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1以下是英、德两国煤炭消费量的数据(单位:千吨),从此表中可以直接提取的信息包括年份英国德国数量指数数量指数1861年77 65710013 9571001913年189 074244187 0001 340 英国是第一次完成工业化的国家 英国早期工业化水平高于德国 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英、德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A B C D 【答

23、案】D考察近代世界经济。把握关键词“直接提取”,从表中数据对比直接提取的就是D项。两项虽然正确但无法从表中数据推断出。选择D项32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答案】C注意关键词“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 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

24、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而“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可排除。蒸汽动力不算能源革新的内容,排除B。卷二、非选择题(第33题12分,第34题18分,第35题12分,第36题10分,共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

25、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4分)材料三:20

26、10年10月3日,德国在不来梅举行统一20周年纪念仪式。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出席发表演说,在庆贺统一的同时强调团结。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墙坍塌,标志着东西柏林合并、两德统一。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东德为了隔绝东德人民投向西德,于是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建立围墙,将西柏林整个包围起来。柏林墙长约155公里,高约3至4米,于1961年开始建造。一开始以铁丝网为材料,后被换成更为坚固耐久的砖墙。(3)柏林墙的建立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推动1989年柏林墙坍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4)德国人民纪念柏林墙坍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我国的实际,你对此

27、有何看法?(3分)【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分)(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2分)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2分) (3)本质:柏林墙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的产物。原因:东欧剧变,东德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东西德社会制度趋于一致;苏联国内矛盾复杂,放弃对东德的控制。(3分)(4)原因:纪念国家的统一。看法: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心所向;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3分)该题考察国家

28、统一。第(1)问从材料“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反映中国政府对台湾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的变化;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材料二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政策“一国两制”,在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上与材料一一致;第(3)问考察德国的分裂到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当时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其统一从德国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找原因;第(4)问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德国实现统一,纪年柏林墙倒塌即纪念德国统一,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而言解决台湾问题是祖国人心所向,使历史大势。34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是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

29、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时代也比较注意对中国的介绍,很多中国人上了时代期刊封面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1)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选择了毛泽东,如何理解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2分)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2)结合1971年的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材料三: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时代周刊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96

30、年10月14日的时代周刊,王菲登上封面,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 2002年李连杰随电影英雄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2002年4月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胡锦涛。主题为“开始认识胡” 2010年10月18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温家宝,文章关注人民币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时代周刊报道中国的轨迹有怎样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1)理解:红色的基调指的是我们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一群蝗虫围绕体现了美国对我国的仇视,意识形态的对抗。(2分)(2)变化:由敌视到逐渐和平交往。(2分)史实: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2分)原因:美国陷入越战;

31、国内经济滞涨危机;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改变不利国际局面的需要。(各答两点。共计6分)(3)特点:从较浓的反华色彩到比较客观;从较多的政治层面到文化、体育、教育、经济等多个层面;数量不断增加。(写出两点即可)。原因:中美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开始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考察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美关系的演变。第(1)问红色是社会主义的代表色,是人民民主专政的象征,而蝗虫围绕反映了美国当时对中国政权的态度:敌视和轻蔑;第(2)问回答时注意态度变化,同时结合中美关系缓和的史实,分析原因可从70年代美苏争霸态势、中苏关系恶化

32、,中美共同利益需要等回答;第(3)问中美关系从相互敌视到关系正常化到建交,时代周刊围绕中美关系报道也发生变化,表现在态度、报道内容、数量上等;原因从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等方面回答。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宋)吴自牧梦粱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 材料二: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

33、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1)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2) 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材料四:“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

34、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内藤湖南,1909材料五: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四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全球通史中“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4分) 【答案】(1)突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草市有所发展,海外贸易兴盛。(4分)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4分)(3)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

35、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2分) “爆炸性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界限、时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等,材料二反映了宋海外贸易发达;第(2)问材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反映了宋朝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朝市民阶层的产生和文化的繁荣;第(3)问从材料可以看出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不同主要是是否促进近代社会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爆炸性影响主要是促进西方社会向近代转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

36、化等方面。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2分)材料二:英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英国棉花输入量变化示意图(2)与材料一中的葡萄牙、西班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变化趋势?这

37、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材料三 :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时间英国德国美国1870年3213231900年2017301913年141936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4分)【答案】(1)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2分)(2)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

38、料产地。(2分)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2分)(3)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或者丧失世界工厂)(2分)。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分)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1分)第(1)问注意材料“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得出影响,葡萄牙、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掠夺道路,但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运到欧洲,但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却流向为英、荷,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第(2)问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从材料一中葡西对殖民地赤裸裸的掠夺到把殖民

39、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对殖民地造成双重影响,一是灾难,造成殖民地的落后,一是客观效果,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殖民地发展;第(3)问从表格数据看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分析原因时注意题干时间18701913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再加上美德的崛起与竞争。参考答案:1、D2、B3、B4、A5、A6、D7、B8、C9、A10、C11、D12、C13、C14、C15、D16、B17、A18、C19、B20、C21、B22、B23、B24、C25、A26、C27、B28、D29、A30、A31、D32、A33(1)变化:

40、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分)(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2分)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2分) (3)本质:柏林墙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的产物。原因:东欧剧变,东德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东西德社会制度趋于一致;苏联国内矛盾复杂,放弃对东德的控制。(3分)(4)原因:纪念国家的统一。看法: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心所向;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3分)34(1)理解:红色的基调指的是我们建立的是人民民

41、主专政的政权,一群蝗虫围绕体现了美国对我国的仇视,意识形态的对抗。(2分)(2)变化:由敌视到逐渐和平交往。(2分)史实:基辛格秘密访华;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2分)原因:美国陷入越战;国内经济滞涨危机;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改变不利国际局面的需要。(各答两点。共计6分)(3)35(1)突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草市有所发展,海外贸易兴盛。(4分)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4分)(3)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2分) “爆炸性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36(1)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2分)(2)将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2分)(3)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或者丧失世界工厂)(2分)。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分)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