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3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如论语十二章明确了立身处事的原则,大学之道强调了“修身为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出人有“四端”进而论述了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学习这三篇文章我们应注意其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逸),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
2、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学而)2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子曰:“朝(早晨)闻道(仁义之道),夕死可矣。”(里仁)4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向看齐,与一样)焉(代词,他),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里仁)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3、;毅,坚强担子,担当的东西),任重而道远。仁以为(把作为)己任(责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停下来),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下)一篑,进(前进),吾往(前进)也。”(子罕)9子曰:“知(同“智”,智慧)者不惑(疑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约束自我)复礼(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为仁由(靠)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资质愚钝),请
4、事(实践,从事)斯语矣。” (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实践)之者乎?”子曰:“其(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施加)于人。” (卫灵公)12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一、辨识通假知者不惑“知”同“智”,智慧。二、一词多义1其(1)请问其目(代词,代指“行动”)(2)其“恕”乎(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2而(1)敏于事而慎于言(表并
5、列关系,并且)(2)人而不仁(表假设,如果)(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顺承关系,就)(4)死而后已(表顺承关系,才)三、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2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人)4人而不仁,如礼何(名词作动词,对待礼)5人而不仁,如乐何(名词作动词,对待乐)6可以群(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7迩之事父(名词作动词,侍奉)四、古今异义1譬如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地方。2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五、文言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
6、。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宾语前置句)译文: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学而) (八佾) (里仁)(里仁) (雍也)(泰伯)(子罕)(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春秋时期是我
7、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的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语录体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全书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没有重复章节出现,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单明了,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
8、面:(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重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阐述了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警示贪图小利之弊;或辨析君子、小人;或鼓励学生学习等都富于启发性。 _答案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任务探究一立身处世
9、的哲学品读论语要义 任务导引在论语中,孔子以他睿智的人生,洞悉人情,了然世事,教诲他的弟子,言之谆谆。即使我们今天读它,仍然常常会心有戚戚焉,时或怦然心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分析孔子立身处世的哲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任务设计1你是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的呢?_答案这两句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
10、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_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学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君上;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父亲;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
11、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这样看来,实践“仁”一点儿都不玄妙,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3结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_答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要遮掩;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理解。_答案孔子认为,能够负载社会的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并进而担负起
12、匡复天下重任的现实主体就是所谓的“君子”。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又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既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同时又担负着引领社会风尚、为建设理想社会制度导航的重任;这些人的身上寄托着社会大众的希望,寄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一名君子,在家里他应该是一名孝子;其次,在国家和君主看来,他应该是一名忠臣;在朋友看来,他应该是一个诚信而值得信赖的人;再次,当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做到不会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违背社会公义。任务探究二透辟精警,艺术说理赏析圣贤的说理方法 任务导引论语记载了许多人物对话,一问一答,便成议论,议论透辟精警,说理性极强。从严格意义上讲,论语中还没有非常完整的议论文,但议论说理却俯拾即是,每处都可以作为独具价值的人生命题展开议论。学习时要注意赏析其精湛的说理艺术。任务设计5本文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_答案善用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