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画【教学内容】教科书P67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古诗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诗句中所说的特点与画的关系。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我们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呢?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画)。二、导入新课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幅画,是一幅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1
2、)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想想我们在户外活动时,远处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2)为什么这儿的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它是“画”。)(3)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应该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因为它是“画”。)3.朗读指导。(1)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看上下句,有两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2)看手势,朗读。(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三、理解诗的后两句1.现在是什么季节?花一般在什么季节开放?2.那为什么这儿的春天过去了,花还是开着的呢?(因
3、为它是“画”。)3.出示小鸟。(1)(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用手扇扇,小鸟惊了吗?为什么“不惊”?(因为它是“画”。)(2)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4.朗读指导。(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诗。(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3)朗读并背诵全文。四、小结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这首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很整齐。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1.认读“远、有、色、近、听、无、声”等生字。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如:(1)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
4、绿色。(2)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地读书。3.指名背诵课文。二、学习书写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水、去、来、不。2.学习书写。(1)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按笔顺先书写。(2)学生描红临写。3.在田字格中正确地书写生字。扩词练习。三、我会说1.复习前面学过的反义词。课件出示:大小 上下 左右 多少2.找出本诗中的反义词。远近 有无 去来3.师生互说反义词。4.说说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反义词。四、体会诗意1.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2.创设情境,领会诗意。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花还盛开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学生上台表演并评议。【板书设计】画远近 去来 有无【教学反思】采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使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从中自然地接受了古诗语言美的熏陶,也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结合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