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806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9.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8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第六单元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返回导航第六单元 新中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返回导航单元知识概览阶段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 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空坐标返回导航整体感知政治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

2、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经济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返回导航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20 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

3、核能、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返回导航返回导航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 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与曲折历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_被推翻。政治: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_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基本政策和总任务。返回导航南京国民政府西柏坡(2)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 年在北平。中心议题:筹建新中国。内容:通过_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

4、,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4)意义结束了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返回导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帝国主义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标志:_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内容:大会通过了_,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体现了_原则

5、和社会主义原则。返回导航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初步确立1949 年,第一届中国人民_的召开正式确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新阶段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_”的方针返回导航政治协商会议互相监督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_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施到 1958 年,_、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6、1965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_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返回导航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自治区当家做主易误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无决策权。返回导航(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7、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返回导航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中共“八大”的探索(1)背景: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_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领导者的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2)结果:民主与法制遭践踏。返回导航主

8、要矛盾变化易误辨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教训,“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返回导航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2)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_、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上:停止使用“_”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9、组织上:形成以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经济上:做出实行_的重大决策。返回导航解放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改革开放(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初步构想:1980 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2)修订宪法:_年 11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返回导航1982(3)加快步伐1997 年 9 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10、历史任务。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_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4)法律体系:以_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返回导航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宪法易误警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返回导航选修融会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选修 4)1主要活动(1)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中共“一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1、领导长征;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亲赴重庆谈判;领导三大战役;建立新中国。(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建成;晚年错误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2评价(1)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2)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毫无争议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返回导航研习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史料一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

12、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返回导航史料二 1956 年 4 月 25 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就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中国当代史返回导航史料三 自 1953 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

13、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返回导航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2)史料二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特点,说明了该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3)史料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解读史料注意关键信息

14、“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人大代表农村与城市的比例为14,从此时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选举代表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返回导航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返回导航提示 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15、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返回导航提示 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促进史料三中选举比例规定的时代背景。返回导航提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提醒 1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的区别 项目共同纲领1954 年宪法背景1949 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

16、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返回导航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

17、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返回导航11949 年 9 月 30 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返回导航【答案】B【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

18、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返回导航2阅读下面的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届次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代表总数(人)1 2261 2263 040中共党员668(占 4.4%)708(占 7.7%)1 667(占 4.8%)民主党派274(占 2.3%)284(占 23.2%)565(占 18.6%)无党派284(占 3.2%)234(占 9.1%)808(占 26.6%)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巩固了国家政权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

19、组织形式返回导航【解析】题干表格中反映的是人大代表的构成,不是关于政协和政权巩固,故排除 B、D 两项;新中国确立的不是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排除A 项;表格数据反映出人大代表的组成非常广泛,故 C 项正确。返回导航【答案】C3自 1953 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 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村经济的发展 B民主政治的发展C城市化水平提高D城乡人口的变化返回导航【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名额由 1953年的 14 变

20、成 2010 年的 11,这说明民主范围的扩大,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 B 项正确。4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事件意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返回导航【答案】C【解析】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故 A 项错误;1949 年

21、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 B 项错误;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故 C 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法制建设方针并不能体现中国的特色,故 D 项错误。返回导航考点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形成过程酝酿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_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 年 9 月,_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初,_提出确立 1984 年,全国_通过返回导航和平方式叶剑英邓小平人大六届二次会议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22、大陆实行_制度,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返回导航社会主义轻巧识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返回导航二、香港、澳门回归条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_”构想的提出过程香港1984 年 12 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_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1987 年 4 月,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联合声明_年 12 月 20 日,澳门正式回归返回导航一国两制香港1999意义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

23、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_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_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返回导航祖国统一和平方式易误警示有关“一国两制”的两点特别说明(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2)“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返回导航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打破坚冰(1)1979 年元旦,_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两岸 30 年来的真正停火。(2)_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坚冰逐步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2重大进展(1)1

24、992 年 10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_”。返回导航徐向前1980九二共识(2)199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3)1995 年 1 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3统一展望(1)条件: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2)障碍:_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3)原则:_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返回导航台湾岛内一个中国概念阐释“

25、九二共识”1992 年底,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为 1993 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返回导航研习“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史料一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

26、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返回导航史料二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返回导航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写信者的诚挚愿望。解读史料的关键是对“三次合作,大责难谢”的理解,可以看出写信者渴望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史料

27、二反映了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解读史料注意结合关键信息“平等原则”“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来分析归纳,表明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返回导航史料运用(1)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根据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返回导航提示 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复兴。(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提示 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3)根据史料二和

28、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共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请简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返回导航提示 政策:“一国两制”。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特别提醒“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

29、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返回导航12019 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返回导航【答案】A【解析】从材料“2019 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这一信息可推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 1979 年。根据所学,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

30、统一,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本题选 A 项。返回导航21981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B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返回导航【答案】A【解析】由叶剑英谈话的内容不难看出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31979 年 1 月 30 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

31、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B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D直接推动达成“九二共识”返回导航【答案】B【解析】1979 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 A 项错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说明“一国两制”强调的是和平统一但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 B 项正确;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的是中英、中葡联合声明,故 C 项错误;“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 1992 年,与此事件相隔太久,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返回导航42016 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

32、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A“一个中国”B“和平统一”C“一国两制”D平等协商返回导航【答案】A【解析】1992 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 A 项正确;把武力统一改成和平统一是在 1979 年的告台湾同胞书,故 B 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九二共识”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 C 项错误;平等协商是处理两岸关系采取的方法,不是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33、故 D 项错误。返回导航返回导航学科能力 览考情 练真题 高考解密20132018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卷别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201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2018全国卷文综历史)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返回导航【答案】C【解析】A 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 1949 年,与

34、材料时间“1956 年”不符,故 B 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 C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 D。返回导航1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返回导航【

35、答案】B【解析】根据“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可知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性,B 正确;第一部宪法是 1954 年宪法,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政,A 错误;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就开始实行政治协商制度,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无法体现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D 错误。返回导航2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个性特征”日趋显现和成熟,而“成长的烦恼”也相伴而生,唯有继续推进发展,增进沟通,丰富话语,实现超越,才能规避各种风险。下列有关“个性特征”和“成长的烦恼”表述正确的是

36、()A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南北差距的扩大B政府作为独立法人履行经营管理职能自然环境的恶化C公民社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经济风险的增加D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的宪法原则全球联系的加强返回导航【答案】A【解析】1979 年选举法规定,我国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即南北差距的扩大,故“个性特征”和“成长的烦恼”指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的南北差距的扩大,A 正确;“政府作为独立法人履行经营管理职能”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排除 B;“公民社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表述太绝对,C 错误;依法治国

37、是治国方略,不是宪法原则,D 错误。返回导航3下图是一张当年台胞回内地所持的台胞证。新华社在 1987 年 11月 4 日播发的稿件中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 100 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此证此景说明()返回导航A九二共识是这一情景的重要推力B反映了两岸互访的迫切心情C两岸同属一中已成为双方共识D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返回导航【答案】D【解析】1987 年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D 正确;九二共识是 1992 年达成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反映的是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无法体现“

38、两岸互访”,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C 排除。4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返回导航A BCD返回导航【答案】D【解析】蔡英文“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

39、问的”说明台湾当局没有积极沟通的诚意,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正确,故选 D。51982 年 9 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 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返回导航【答案】D【解析】香港回归并不是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的标志,故 A项错误;B 项说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不是原因,错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

40、常任理事国,与收复香港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香港回归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故 D 项正确。返回导航学科素养 研内涵 求真谤 活学巧用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实研究历史解释1历史解释的基本内涵(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返回导航2历史解释体现叙述历史的能力(1)历史

41、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能力表现。它偏重于对历史史实和历史理解的外在表达,既包含对史实的描述,也包含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和所坚持的历史史观。(2)历史解释既能够客观表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又能够使自己的表述符合历史的真实。返回导航3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返回导航返回导航1明确

42、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围绕这一问题,可供收集的资料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法律文献,依法治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通过史料整理认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4(对接高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43、统一,是社会热点问题,理论性较强,高考涉及的较少,对这部分内容要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返回导航1为了制定 1954 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 年宪法;1936 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 年天坛宪法;1923 年曹锟宪法;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 年宪法其他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返回导航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返回导航【答案】B【解析】根据所

44、学知识可知,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1954 年宪法尚未制定,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参阅的文件看,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故 B项正确;由于当时宪法尚在制定阶段,所以不能断定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 C 项错误;1954 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但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 D 项错误。2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 80 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5、原则的需要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返回导航【答案】D【解析】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材料中“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不符,故 A 项错误;19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与材料中“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不符,故 B 项错误;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中“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相符。返回导航返回导航课后优化训练 点击进入word.返回导航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