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命题点一情节类题【核心素养】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因此,需要具备赏析小说的核心素养: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一、情节结构形态情节结构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小说的展开完全依据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因果链,承上启下,环环相扣,关系紧密。巧妙的作者,往往将情节搓拧、颠倒,使读者产生陌生感、惊奇感,但小说仍建筑在一个相当完整的故事结构上。情节结构的展开一般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依据情节展开的
2、线索,又可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三线结构。单线结构往往是一人一事一线贯穿到底,情节单纯,其间间或有转折、曲折、升降等,但无论怎样地变化、反复,情节线索总是单一的。双线结构的特点是情节交叉或平行。一般说来,三条情节线索以上的结构,比较复杂,高考时一般不考。不论几条线索,通常都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
3、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2.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发展、高潮处横生枝节,发生波折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波折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3欧亨利式: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4“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4、5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锋突转,归在“扬”。或者相反。二、散文结构形态散文式小说的结构摒弃了那种由开端、发展而推向高潮,然后下降到解决的情节模式,它没有常见的紧张集中的情节,也不讲悬念、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只是一些看似零碎的片段,仿佛与日常生活差不多,并不明显地表现“起”“承”“转”“合”。它像一棵树,枝枝丫丫向各个方向自然伸展,各有各的空间,时空关系的设置很散。但仔细体会,舒展自如中又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很有点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散文结构模式往往给人自然本色之美。但由于它有意放弃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性的情节,有意淡化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直接的、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更需要
5、写得深、写得美、写得可信,写得入情入理、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它虽然写得开放、随意,但不失之混乱、松散,有一种整体的有机性。三、心理结构形态心理结构形态又称“意识流结构形态”“情绪结构形态”“心态结构形态”“心理分析结构形态”,是现代小说一种新兴的结构方式。它不按事物的因果规律和时空关系来安排结构,而是按照人物心理活动的流程来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回忆、联想、闪念、内心独白、幻觉、梦境等内心活动连缀生活片段。在这种结构里,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看不到了,内心秩序取代了事件秩序,心理时空代替了物理时空,生活场景、片段、细节将主要通过人物心灵屏幕来展现。而这种展现,有回旋,有倒流,有明暗,有跳跃,有时间
6、的颠倒与空间的重叠,有时空的分解与重新组合。心理结构是心理小说所采用的主要结构方式,但又不同于心理小说。心理小说以人物心理为主要表现对象,而心理结构,有的侧重于人物心理表现,有的侧重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四、蒙太奇结构形态蒙太奇是从电影里学来的手法,它和情节结构有相似之处,往往有一定的情节线索,但表现情节的手法不同。它的情节,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段,跳跃性地向前推进。片段与片段之间,干净利索地省掉了过程性的交代。同时,它往往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错地叙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通过一组组“镜头”的组接,显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情节的连贯、推进。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
7、闪现主要情节,省略烦琐的交代过程,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穿插自然,变而不乱。五、板块结构形态结构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情节板块”构成。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作者描写一个人物或景物后,往往把它放置在一边,又去描写另一个人物或景物,各部分自成一统,有相对独立的情节内容,形成了独立的“情节板块”。“板块”之间,一般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舍弃了过渡性的语句,好像把完全不相干的“板块”前言不搭后语地直接组合在一起了。但读完全篇,读者可以根据作品内在的无形的思想线索,把各个“单元”的内容连接起来。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结构形态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情节类题常考查三种题型:梳理情节、赏析
8、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题型一梳理情节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小说结构形态来入手。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怎样确定是情节梳理题题干示例(2018全国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2015湖南卷)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2013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
9、的跌宕之处。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怎样解答情节梳理题快速阅读祝福全文,梳理全文情节情节结构答案要点答题启示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时间在变化,情节在发展,抓住时间,区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情节2时间变化了,地点也在变化,抓住场面的变化来梳理情节3概括情节时可以采用“某人某时某地做某事”的格式概括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沦为乞丐尾声祝福的欢乐景象与“我”的感受1(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
10、一个人了。那事已经发生过了。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
11、,显示在屏幕上。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
12、”先行者问。“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我没兴趣。”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他戴着一副视频
13、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伟大的宏纪元,美丽的宏纪元,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
14、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这话中有一
15、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人类还在,文明还在。“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审题判断:“心理变化过程”情节梳理题。借鉴思考:回归教材祝福祥林嫂的人生轨迹时间在变化。我的答案:详解精析:答题角度(时间)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着陆之前着陆前先行者“心理”比较复杂,因为地球发生了灾难,他带着侥幸心理幻想寻找到“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着陆之后当他“径直飞回地球”时,尤其是当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时,
16、这种幻想几乎破灭。着陆后亲眼看到地球的面貌时,他已彻底绝望。但当他看到透明玻璃半球内那个城市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时,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参考答案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梳理小说情节,首先要从分析小说的结构形态入手,思考小说的整体构思,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而高考小说选文多为情节结构形态,对于此类形态的小说,梳理情节的方法:“理抓寻”。方法一理,就是理清小
17、说的结构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方法二抓,就是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方法三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
18、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温馨提示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以下
19、几个方面: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题型二赏析情节手法怎样确定是情节手法题题干示例(2019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2017全国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2015全国卷)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明辨题型题干中有“线索”
20、“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怎样解答情节手法题祝福一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各有何作用?叙述特色作用答题启示倒叙。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1)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1.叙述方法与记叙顺序问法不一,答题角度是一致的2各个叙述方法(记叙顺序)的作用不一样,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作答3叙述特色还可以从叙述人称、线索等方面回答运用第一人称“我”串起全文,“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叙述者“我”是一个摆
21、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归乡”和“离乡”的行程,展示“我”不容于故乡的传统社会,并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2(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
22、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
23、,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
24、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
25、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
26、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
27、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28、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审题判断:“叙述上的特征” “情节手法”题。借鉴思考:可以借鉴祝福中的叙述人称、叙述方法、线索等方面组织答案。我的答案:详解精析:答题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可知,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可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叙述方法文章从“夏天”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采用顺叙方式,
29、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情节结构手法由原文“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可知,文章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参考答案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第一,掌握情节手法的相关内涵及其作用,找到思考的方向。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一)情节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
30、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法。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因为这两种叙述手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内涵及作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
31、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2.叙述方法类别内涵及作用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原来的主要事件写。插叙内
32、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
33、龙去脉(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手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
34、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
35、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线索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结构的脉络。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2线索的安排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围绕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
36、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3线索的作用(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第二,根据题干要求,回归文本,在脑海中搜索情节手法相关知识,准确判断出运用的手法。第三,规范答题,力争满分。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怎样确定是情节作用题题干示例(2019全国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2017全国卷)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浙江卷)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6浙江卷)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
37、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其他设问方式:(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情节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怎样解答情节作用题祝福写祥林嫂问“我”灵魂有无的问题的情节有何作用?答案要点回答角度答题启示祥林嫂是清醒的,她是有意识的,并没有说魔怔,因为她还知道,要找文中的“我”一个出过门的、识字的人,来讲解她所解释不清的事,显得真实可信情节方面1.回答某一情节作用时需要看这一情节与上下文语段的关系,进而回答出这一情节在全
38、文语段位置方面的作用2某一情节往往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对人物性格或形象塑造方面的用途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了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更深的苦痛与恐怖。也反映她死前的恐怖和矛盾害怕有魂灵,这样她就会被锯成两半;又希望有魂灵,可以在死后和阿毛团聚人物形象方面在鲁镇这样一个闭塞的,黑暗的,毫无民主和科学可言的社会里,祥林嫂抓住了一个与外界相连的渠道,这也表明了她不仅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她在受害的过程中,还进行着抗争和反思,这样的反思最后使她成了一个向往着新生活的开拓者。更能揭示文章的主旨环境与主旨方面3.文章的任何段落都是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的,所以在表现社会环境
39、方面或主旨表达上的作用也是考虑的范畴3(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
40、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
41、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
42、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
43、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
44、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审题判断:“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变换问法“小说首尾均有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45、”“情节作用”题。借鉴思考:可以借鉴祝福中的“问魂灵”情节对全文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我的答案:详解精析:答题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情节方面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情节结构上呼应人物方面赶车老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人物形象真实环境方面环境作用没有体现,可以不考虑主题方面老人话里的深意,触动了老赵、谢主任,为什么会触动?揭示主旨社会的变化读者方面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参考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
46、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4(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
47、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
48、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
49、。“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
50、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审题判断:首先需要明确题型,把本题题干要求变换为“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情节结尾”
51、,题型就明确了。借鉴思考:可以从祝福中的“问灵魂”情节对全文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思考。我的答案:详解精析:思考角度找对应与全文情节的关系结局给出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同时,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与人物的关系“谜”是写蒙古族同胞不知什么原因来到这里,也不知他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可以想象人物来这里的艰难,这正可以突显人物助人为乐的品质与环境的关系以“谜”结尾,可以给读者留
52、下对恶劣环境的想象空间与主旨的关系“谜”更能突出“他”的真实性,正是因为“他”与蒙古族同胞不认识,才更能表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主题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是希望知道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参考答案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1思考角度解答情节作用题,可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方面,二是结构方面。(1)内容方面内容上是指情节对环境、人物、主题、读者的作用。角 度解题思路答题要点人物思考该情节是否表现了人物间的矛盾关系;结合写作技巧,思考该情节为人物的
53、活动提供了什么依据,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转折;思考该情节是否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心理、性格等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下文的言行提供了依据,使的命运(性格)发生转变分析;表现了的形象分析(身份、心理、性格等)环境这一情节是否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是否交代了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等这一情节表现了环境的特点或社会环境的特点;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主题从社会环境或社会话题等方面思考这一情节对历史或现实的折射与反映状况;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思考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来揭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就是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人性;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这一情节对人物形象的普遍意
54、义,也就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反映了的社会环境或社会话题分析;展现了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分析;凸显了的主题分析读者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根据情节的不同位置回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等(2)结构方面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考虑全面后,对号入座,解决问题。情节作用分析位置开头小说开头常用的三种方式:常用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的过程中或在结尾回
55、答疑问。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中间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补充叙事,揭示矛盾;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结尾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形成情节的陡转,出人意料,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丰富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后两点属于内容方面,需结合文本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种结尾增加神秘感,能够让读者充分地
56、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有限视角,给人以真实感;丰富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后两点属于内容方面,需结合文本分析)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写景式营造意境,感染读者;烘托人物形象;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小说主题悲剧式结尾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让人回味,引人思考大团圆式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形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
57、求2.注意事项(1)规范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2)结尾情节注意事项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集结处,而且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是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抓住情节内在的关联性,认识结尾在全文情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小说的情节其实就是一条因
58、果链,看看结尾处在这因果链的什么环节上。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结尾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答题方面,除了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思考外,还要注意用准答题术语,如“情节陡转”“卒章显志”等。温馨提示 “四循环一读者”模式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也就是说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其本身作用外,还要考虑对其他三方面的作用以及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小说作用类“四循环一读者”模式,这样
59、能避免作用题答案要点不全的问题。1在具体组织答案时,避免只写套话和术语,需要结合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2要注意根据题干要求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角度分析。 跟踪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鸳 鸯 石牟喜文只看了一眼,于祚庥就惊呆了。像,实在是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坐吧,于总。市长的声音缥缥缈缈地传过来。于祚庥如梦初醒,他为自己刚才的失态向市长歉意地微微一笑。市长的嘴角弯了弯,接着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江城的规划设想。于
60、祚庥一个字儿都没听进去,他满脑子都在想着那块石头,眼睛不自觉地向石头的方向瞥去。市长终于发现了于祚庥的异样,跟着向那块石头看去。看着看着,于祚庥不禁有了自己的想法,再看市长,眼里就有了暖意,就像一个猎人终于抓到了猎物的弱点一样。于祚庥是江城数一数二的地产商,盖了无数高楼。他自信,在江城这块土地上,没有比自己的脚更高的楼,也没有比自己的手更大的巴掌。前年,自己盖的楼不是脆生生地倒了吗,可自己不还是像塔一样立在江城?一切从啥时开始变了呢?对了,自从去年新市长上任,一切都变了。新市长也姓于,按理说和于祚庥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就是这个于正市长不解风情,油盐不进,到嘴的肥肉,一次次吐出来,闹得于祚庥的日子
61、也不好过。为了新城的项目,于祚庥给市长封了一个很厚的红包,被市长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项目招投标,一番折腾下来,于祚庥是竹篮打水。开发区项目,于祚庥想送红包,哪承想连市长的影儿都没见着。软的不行来硬的,于祚庥找道上的朋友给市长送了三颗子弹,权当警告,可依然泥牛入海,连累道上的朋友至今不敢回江城这次欧亚新城项目,无论如何不能再有闪失了!这次,于祚庥决定亲自出马。真是柳暗花明,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第一次踏进市长办公室的门,于祚庥就有了惊人的发现。于市长,您喜欢石头?于祚庥装作漫不经心地踱到那块石头前。是啊,于市长也起身来到石头前,两人几乎头碰头了。凑近一看,于祚庥的心湖里再次泛起了一朵浪花儿,圈圈
62、涟漪漾得每一个毛孔都熨帖。那块石头和于祚庥办公室里的简直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市长的石头左边是圆的,右边刀削一样直着,于祚庥的那块儿右边是圆的,左边刀削一样。石头是青色的,半透明,上面布满了一圈一圈赭色的印痕,石头底部有几条凹陷。我有一块和您这块一模一样的石头。真的?于祚庥感到,市长连声音都颤抖了,抬头,于祚庥看到市长眼里一束光倏地一闪。哪有不贪腥的猫!于祚庥觉得,自己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了。从市政府出来,于祚庥不停地催促司机加快速度。司机从于祚庥的脸上读出了兴奋,一种只有于祚庥特别高兴时才有的表情。奔驰车像一条长了翅膀的黑色鱼,在黝黑的河道里三拐两拐就停在了公司门口。于祚庥车门都没关,几步进楼,
63、跨进了专用电梯。其实,对于石头,于祚庥可谓一窍不通。他只是为了留个念想,才从父亲众多遗物中留下来那块石头,放在办公室。于祚庥从办公室底层柜子里找出那块石头,放到水里洗了又洗,又用白毛巾擦了几遍,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额头不禁冒出汗来。于祚庥嘴里喃喃着,石头啊石头,我老于的后半辈子就靠你了!说着,在石头上重重地亲了一口。再次走进市长办公室,于祚庥的脚步轻松了很多。看到于祚庥手里的石头,市长的脸马上红了,说话也语无伦次。真你真有好好太好了!老天有眼呀。于祚庥心里说,于祚庥啊于祚庥,你道行还是浅哪,咋不知道投其所好呢?!市长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一起,严丝合缝!鸳鸯石终于找到了!鸳鸯石?于祚庥云里雾里。市
64、长拿来一个脸盆,把两块石头并排放在里面,打来一壶开水,小心翼翼地浇在石头上。奇迹出现了。只见两块石头瞬间晶莹剔透,像一湖秋水,中间赭色花纹慢慢褪去,变成了洁白的莲花,底下凹陷处水波荡漾好一幅莲花出水图!于祚庥看得呆了。市长的声音缓缓传来,知道吗,我们都是明代于谦的后代,于谦一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就是得到了奇石的启发呀。他把石头分开传给后人,就是希望后人也能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清名哩于祚庥汗流浃背。三年后,欧亚新城竣工,于祚庥用手啪啪拍两下墙壁,虽然工程比预计的多花了两千多万,可于祚庥从没像今天这样底气十足。至于鸳鸯石,被于正和于祚庥分别捐献给了江城廉政博
65、物馆。石前,游人如织。据说教育了很多深陷迷途的人。(有改动)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安排意图。解答这道探究题,只要结合文本思考最后一段与所给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从人物形象上看,以于正和于祚庥分别把石头捐献给了江城廉政博物馆来结尾,强化了于正公正廉洁的形象,也凸显了于祚庥迷途知返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前半部分写于祚庥一直想通过各种非正常途径来获得工程,而结尾部分写他建造了比预计还要好的建筑,形成情节的突转,更能震撼人心。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尾交代鸳鸯石教育了
66、很多深陷迷途的人,这也体现了小说通过鸳鸯石来教育人们正直廉洁的主题,强化了主题的表达。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6分)失踪周海亮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他失踪了?找不到了。怎么可能?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没有。女人说,你们弄
67、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
68、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
69、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
70、没有丝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吗?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吗?他不是她的丈夫吗?丈夫真的死去了吗?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71、(有删改)1(情节手法题)如何理解“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这句话的含意?文中哪些内容照应了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答:解析:第一步:此题两问,第一问属于体会文章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第二问,“照应”已经明确本题属于分析文章的情节照应手法的能力。第二步:要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内涵,需要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营长在面对女人时说的话,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在战争年代的态度,既是一种决心,又是一种无奈。在具体分析时,可以联系营长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合理组织答案。第二问,这句话在文中的照应点,也需要在理解这句话内涵的基础上,从文中逐个找出来。答案:(1)这句话是说战争
72、是残酷的。战争就是把战士送上战场,用他们的生命换取胜利,战士牺牲是很正常的。(2)文中照应这句话的内容有: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2(情节梳理题)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第一步:题干为“女人的心理期望变化”,既然是变化,就是过程,表明此题是“情节梳理题”。第二步:解答此题,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来梳理,按照时间顺序对小说情节进行层次划分,注意把握不同阶段女人的不同心理。在具体分析时,应重点把握女人的语言、动作等,挖掘出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而理解女人丰富细腻的心理。答案:女人先
73、是认为丈夫战死了,她认为丈夫是强壮而勇敢的,肯定不会被俘也不会逃走;后来她非常希望丈夫成为俘虏,因为这样才有活着的希望;接下来,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因为这样才会保住一条命,有命了才会什么都有;最后,她认为不管丈夫是死了还是活着,给她希望就好。3(情节作用题)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是否多余?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解析:第一步:从题干字面上看本题是“探究题”,但从“情节”“是否多余”看,不管是“多余”,还是“不多余”,都要谈“为什么”,因此本题属于“情节作用题”。第二步:文中的女人时刻都在思念自己的男人,她相信他,希望他没有死,所以,“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
74、过的情节”就不是多余的。如果认为多余,则可从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情节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不论选择哪一个角度,只要抓住重点,合理分析即可。答案:(示例1)不多余。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对丈夫的深爱和思念,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故事情节出现波澜,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引出有关女人的心理的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歌颂对爱的忠贞和坚守。(示例2)多余。小说写至“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结束,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引人深思;小说以“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结尾,可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更能引起读者对女人的同情;女人的形象至此已
75、展现得比较丰满突出,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是完整的。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0分)春雨美伯纳德马拉默德乔治费舍尔已经醒了,但仍然躺在床上,他想着白天目睹的那次车祸。一个年轻人被一辆汽车撞了。乔治深深地同情这个人,他看上去不过二十八九岁,当时,他很想上前安慰他,可是就是不知该怎样说出来。乔治回家,心中一直还憋着这未说出口的话。回到那间黑暗的屋子,躺在床上,听到女儿弗洛伦斯把钥匙插进锁里的声音。她悄声对人说:“你不进来待一会儿吗?”“不。我明天九点有课。”乔治想,这个小伙子真是好孩子。弗洛伦斯和他在一起,一准叫人放心。她有点像她妈妈,不知道该怎样和好人相处。一连不少天乔治都没有睡觉,
76、这是因为他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他总是躺在那里想象着,这些事情都是冲着他发生的。在这些无眠的夜里乔治想着白天所发生的事,他对那个垂死的年轻人说“不要怕”,他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说“你理解我的孤独”。他告诉妻子和女儿他对她们是怎么想的。 “贝蒂,”他对妻子说,“有一回你让我说了话,但是那不是你,而是海,是那黑暗,还有那水拍打桥墩横梁的声音。这些富于诗意的东西让我感到了人是多么孤独”他对弗洛伦斯说:“你从小我就爱你,可自从你拒绝上大学,我对你就失去了最后一点点感情。你让我最满意的事情是常常把像保罗那样受过教育的小伙子带回家,但你却又和他们处不长久”乔治不断地向自己说这些事,直到黎明的第一抹灰白色的光
77、溜进卧室,睡在另一张床上的贝蒂的侧影更清晰了。一天,门铃响了。来人是保罗,他戴一顶旧帽子,穿一件雨衣,肩上已淋湿了。 “保罗,下雨啦?” “下点小雨。”保罗进来了,但没有脱下雨衣,“弗洛伦斯呢?”“她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了,她母亲到什么地方去打桥牌或玩麻将了。”保罗有点失望,朝门口走去。“哦,很抱歉。”乔治说,心里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待一会儿。保罗到了门口又转过身来,“费舍尔先生。”“嗯?”乔治应道。“和我出去散散步怎么样?”“你不是说在下雨吗?”“只是春雨而已。”保罗说。“好吧,”乔治说,“散步,对我有好处。”他进到他的房间去找雨鞋。他感到一阵激动。刚一走上大街,冷雾就落在他的脸上,乔治可以感觉到
78、一阵激动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整个天空都飘洒着白白的雾水,街灯上也挂满了水珠。充满水汽的风从新泽西州吹来,越过赫德森河,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有时,风把雾珠吹进乔治的眼里,使他好像触了电一般,身上一阵惊悸。他迈着大步跟上保罗。他很想喊出来,但他不想让保罗看出来。保罗一直在讲话,他讲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们的故事,谈起这次战争,又谈论起了人民。乔治向这个孩子讲了在车祸中死去的那个年轻人的故事,当他发现这个故事让保罗深受感动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后来他们就谈起了弗洛伦斯。乔治有些不安,并且有点害怕。“弗洛伦斯挺漂亮,长着那么一头红发。”保罗说,他那个神态好像是在讲述自己。乔治没有说什么。 “费舍尔
79、先生,”保罗很认真地告诉他,“弗洛伦斯爱上我了,她是这么对我说的。我也想爱她,因为我很孤独,可我不知道我对她爱不起来。我们在河滨路散步,她说我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她要去看电影。”乔治感到自己心跳得很厉害。他感到他是在倾听他们的秘密,然而这些又不是什么秘密,因为他一生中早就知道这些。他想要说话告诉保罗自己也和他一样。他想要告诉保罗他一生中是如何孤独,如何彻夜不眠,不是做梦就是想这想那直至东方发白。但是他没有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保罗。”他说。他们冒着雨往回走,雨下得大起来进屋,乔治脱掉雨鞋,把淋湿的帽子和雨衣挂到了卫生间。他轻轻地从收音机里调出一些爵士音乐,点燃一支雪茄,然后关了灯。在黑暗中站了
80、一会儿,他来到窗前,把窗帘拉到一边去。春雨飘落着,落在一望无际黑黝黝的泽西河岸,落进奔腾流淌的河水。雨点拍打着高大的枫树的叶子,发出单调的声音。冷雨洒窗,乔治感到泪水已流到了腮边。他内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欲望,他想要说他从来没有说出的话。他想要告诉她们他发现了自己,而且再也不会失落,再也不会沉默。他爱保罗,他爱弗洛伦斯和贝蒂,他也爱那个在车祸中死去的年轻人。“我必须告诉他们。”他想,他先推开了弗洛伦斯房间的门。弗洛伦斯在睡觉。他能听到她那轻轻的呼吸声。乔治想说的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有删改)4怎样理解乔治的两次激动?请作分析。(4分)(1)“好吧,”乔治说,“散步,对我有好处。”他进到他的房间去
81、找雨鞋。他感到一阵激动。(2分)答:(2)刚一走上大街,冷雾就落在他的脸上,乔治可以感觉到一阵激动像电流一样流遍全身。(2分)答:答案:(1)一向孤独内向、无人关心的乔治,因保罗邀请散步,有了与人交流的机会而异常兴奋。(2)他走出封闭的自我,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内心被唤醒,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激动。5小说多次写到车祸中的年轻人,有什么作用?(4分)答:答案:表现乔治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思想性格。写乔治反复提到那个车祸中逝去的年轻人,反映他思想空虚、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行文上前后呼应。6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6分)答:答案:描写春天的情景,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主人公沉闷压抑的家庭环境形成对比。衬托乔治走出孤独、与外界交流的喜悦心情。照应题目,表达了对美好而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活的向往。7“乔治想说的那些话又凝滞不动了”,小说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答案:结构上有回环跌宕之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先写乔治对生活有爱却不能说,受到保罗启发后终于想说,但面对生活现实却又不能实现。使主题表达更为深刻。尽管乔治主观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孤独的困境始终使他无法表达对他人的爱。这一结局深刻说明了现代人要改变孤独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