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情境导入1.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产活动。“蝴蝶效应”讲的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你能说出其地理依据吗?01 强基础 自主诊断02 析疑难 合作探究04 刷习题 巩固提升03 提能力 分层集训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气候 生物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项目内容整体性成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并不断进行和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物质运动能量交换相互制约相互联系链接生活1.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提示:使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3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并加强_,改善东亚和南亚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西亚的荒漠环境;导致_形成等。思维点拨 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问题的思路首先要简要阐述整体性的含义,然后分析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其内在的关联
3、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亚洲季风 黄土高原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能量的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各圈层的 2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1)海洋与大气之间海洋输送 给大气大气将 传输给海洋(2)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气压升高,海面 气压降低,海面 桥梁和纽带 热能 动能 降低 升高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体现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_作用_氧气制造有机物质_作用氧气_消耗有机物质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光合 二氧化碳 呼吸 二氧化碳特别提醒 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4、。链接生活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哪种循环过程?提示:生物循环。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自然环境各要素虽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A BCD解析: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构成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各个要素对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答案:D2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反映大气圈与水圈间存在能量交换的是()A北赤道暖流的形成B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C海底火山喷发加热海水D静风天
5、气时,瀑布附近有风存在解析:北半球低纬信风吹拂海面,将风能传递给海水,带动海水运动;暖流将热量和水汽传递给大气,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在静风天气时,瀑布从高处落下导致水面附近出现水平气压差异,形成风;而海底火山喷发属于地球内能的释放,能加热海水,和大气圈没有直接关系。答案:C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4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6、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则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导致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故选B。第4题,该图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答案:3.B 4.B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5.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抬升B植被破坏C气候变化D农业开发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地壳抬升,导致地形、气候条
7、件发生变化,进而使植被发生变化,山地西侧仍为森林,而山地东侧由于处于背风坡一侧,降水少,植被由森林退化为草原和荒漠。第6题,图中过程反映出地形变化使该地气候、植被发生变化,说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整体性联系,D项正确。答案:5.A 6.D探究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曾经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通过合作探究
8、,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探究1: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地表特征是什么?是哪种外力作用造成的?提示:地表沟壑纵横。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探究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提示:表层土的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探究3:人类哪些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该地水土流失的加剧?提示:砍伐森林、过度农垦导致自然植被破坏。探究4:水土流失是哪些因素的统一变化过程?提示: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1内涵其本质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循环,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2三个表现(1)地理环
9、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例如,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即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例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 BCD2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解析: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
10、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A项正确。第2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发生变化,故该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1.A 2.B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到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破坏。据此完成下题。3兔子在澳大利亚引发生态灾难,主要原因是()A澳大利亚全境气候湿润,适宜兔子生存B澳大利亚没有其他食草动物,食物充足C澳大利亚没有兔子的天敌,迅速繁
11、殖D兔子在澳大利亚发生变异,繁殖力超强解析:澳大利亚有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A错误;袋鼠等均是食草动物,B错误;澳大利亚缺少兔子的天敌,因此兔子引入后大量繁殖,C正确;在适宜的环境中,兔子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变异无关,D错误。答案:C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探究二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探究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哪些圈层之间的物质运动?提示:生物圈与岩石圈。探究2:在生物循环过程中是如何实现能量交换的。提示: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将能量传递给动物,
12、生物体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将化学能转换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去。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三大物质循环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作用化学能分解呼吸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读图,回答45题。4此图可以简
13、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A动物 绿色植物 氧气 二氧化碳B动物 绿色植物 二氧化碳 氧气C绿色植物 动物 二氧化碳 氧气D绿色植物 动物 氧气 二氧化碳5此图可以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 BCD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与大气圈有直接的碳物质交换,而的遗体是形成化石能源的主要成分;且动物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释放氧气,因此为动物,为绿色植物,是氧气,是二
14、氧化碳。第5题,图中碳循环是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也看出,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上升,从而使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答案:4.A 5.D课堂小结知识结构晨背索引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表现。易错清零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
15、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增加 坡面径流增加 蒸发(腾)量增加 地下径流增加A BCD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学霸纠错 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审题不清,没有准确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误认为降水变率增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忽略了“森林植被遭破坏后”这一重要条件;二是主次不分,误认为森林植被恢复一定会造成降水量增加,忽视了降水量增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三是不理解图中倾斜岩层对两侧山坡地下径流的
16、影响,导致错选。解析: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第2题,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第3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
17、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答案:1.B 2.C 3.D基础巩固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据此回答45题。4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D草原退化、沙化5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
18、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解析:第4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食草动物的数量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狮子、猎豹又会因猎物充足而数量大增,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第5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答案:4.C 5.D综合提升6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答案:(1)整体性 生物(植被)(2)C A B 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04 刷习题 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