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爱国词四首课时训练17爱国词四首一、夯基训练1.读陆游诉衷情,然后填空。(1)上片开头以“”二字楔入对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一转,却只有往事入梦,理想与现实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2)下片开头“未”写出,“先”体现了,“空”表达了。(3)“此生谁料”一句正常的语序是,它写出了的悲哀,“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先后,形成转折,表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与冲突。答案:(1)当年梦断(2)身老而理想未成的遗憾岁月无多的沉痛悲凉内心的失望和痛苦(3)“谁料此生”今生不能实现理想扬抑2.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1),水精宫殿五云飞。(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2)赵鼎鹧鸪天建康上
2、元作中“,”二句将笔锋一转,使词人从回忆往事回到悲凉的现实生活中来。(3),况人情、老易悲如许。(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4)关河梦断何处,。(陆游诉衷情)(5)刘辰翁柳梢青春感中“”句暗用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意。答案:(1)花弄影月流辉(2)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3)天意从来高难问(4)尘暗旧貂裘(5)想故国高台明月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导学号55010017)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1)开篇两句
3、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下片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2)下片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词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
4、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分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解析: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前三句是写“聚”,后三句是写“散”,“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时间短暂。(2)本词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
5、来表现思念之切。解析:词的上片是写离别之苦。“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其中“孤雁”“浮萍”是他们离别后的写照。下片写别后之思。“尘随”二句是虚笔,词意含蓄,“尘”“马”“月”“舟”四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三、语言运用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答案:示例年轻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像蓝天和白云一片;白云是蓝天的点缀,蓝天是白云的依托;每当蓝天展开广阔的襟怀,孩子就找到了幸福的天堂。解析:仿写题解答的难度在于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句式来表达预设的主题,这需要学生有很活跃的思维,还要有开阔的视野,能够在短时间内打开思路,发现灵感,写出优美的句子。题干中的提示“两个对象”,“三个句子”,“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还有“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个主题,是仿写时要注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