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526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47页
备战2013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备战2013】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30天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考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分布: 1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识热点点睛】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和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

2、道路。2、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3、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二)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1.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

3、义的种类: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2.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常见文言虚词分类代词:人

4、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指示代词之、其、或、然。疑问代词安、焉、何。副词:范围副词则、犹时间副词既、已、且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2、了解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1)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诸、焉、盍、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焉:长沮,桀溺耦而耕,也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于之);惧有伏焉(于之)盍:盍请济师于王(何不,为什么不向楚王请求援助)夫子盍行邪?无落我事(何不,你怎

5、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事)叵:居心叵测(不可);(2)虚词连用:有时是两个词,如“也哉”、“矣夫”“焉尔”“也矣”,有时是三个连用,如“也乎哉”“噫吁嘻”“焉耳矣”。虚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气的重点在最末一个上。(3)复音虚词:文言实词存在单音、双音问题,文言虚词也如此,即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虚词,发展到现在,成了一个双音节虚词,我们把这类虚词称做复音虚词,如:于是、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无以、有以、得无、无乃、何其、何况、否则、然则、已而、足以、可行、是以、所以、因为等等。对复音虚词,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语意去理解,如“可以一战”,“可以”在这里是“可以凭借(它),就不能释为“能够

6、”。有的复音虚词,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两者相加的办法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就是因此的意思。再如“所以”,不止一个意义,一种用法,在“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表示原因,在“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中表手段,因此,对复音虚词要结合下下文,仔细辨别,反复揣摩。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

7、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8、如:“大王来何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

9、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等。(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

10、”,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4)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2.动词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文

11、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3.形容词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

12、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

13、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文言翻译的原则:1. 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2. 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3. 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二)翻译的技法。直译的

14、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

15、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删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

16、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调调整。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就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些调整。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三)翻译时的基本步骤要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如下五步骤:1、读。通过读,明确其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2、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3、切。将

17、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翻译的八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5、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四)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

18、: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3)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这些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1)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

19、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2)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3)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

20、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

21、上判断词“是”。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

22、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

23、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解题技法指津】一、推断文言实

24、词含义解题指津1.课本迁移法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选用名篇名章,多背文章有利于发现陌生文段与课本的内在联系。在高考中,其实有很多实词是课本里学过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语言环境罢了,只要能及时联系,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A选项“值母病笃”中的“笃”字,它解释为“严重”,我们就可以联想到陈情表中的“刘母日笃”,李密正是说他的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可见将“笃”解释成“严重”是正确的;B选项“向者,通判监修”中的“向”,我们又可以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寻向所至”,所以它将“向”解释成“先前”也是正确的。排除这两个选项后,我们做对题的机率会大增。又如2012高考湖北

25、卷第9题,C选项“唯当就蚁封耳”中的“就”,我们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应该是“靠近”的意思,而它却解释成“留下”,很显然解释不通,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一题的正确答案。2.成语对照法现在运用的成语,还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春”。【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B选项“与王素党结避祸”中的“党”字,就可对照成语“结党营私”中的“党”字,二者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勾结”的意思;再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选项将“闻君义甚高,愿假榻”中的“假”解释为“借用”,可以对照成语“久假不归”

26、;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9题,A选项将“不觉懔然,心神俱肃”中的“肃”解释为“恭敬”,可以对照成语“肃然起敬”;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C选项将“就院易一员往漕闱”中的“易”解释为“更换”,可以对照成语“改弦易张”等,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2012年高考全国辽宁卷第4题,D选项将“何乃横得重名”中的“横”字解释成“强行”,却是错误的,这里的“横”字,其实和成语“飞来横祸”中的“横”字意思一样,都是“意外”的意思,据此我们便可轻松选出正确答案。3.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形旁表义为我们破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

27、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文中的“贽”并不常见,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字形做一些推断。“贽”由“执”和“贝”两部分组成,那它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呢?如果是形声字,他就是“贝”形“执”声,和钱财、礼物等有关,而该选项将其解释成“拿着礼物求见”,又似乎和“执”也有关,那它有可能便是会意字。结合语境,我们发现这种推断还是很有道理的。由此便可初步判断这个解释是正确的。4.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典题引路1】2

28、012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B. 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A选项的“越理”和“犯分”就是并列结构,“越”和“犯”都是“越过”、“超出”的意思,那么“分”和“理”的意思也会相近,解释成“本分”是合适的。B选项“谲佞残妒”四个字都是并列结构,都是人性中恶的部分,“谲”现在可以组词“诡谲”,将它解释成“诡诈”也是正确的。【典题引路2】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的结构相似,而两句的谓语意思却是相反的。“貌”是“表面上”,而实

29、际上“道”和“艺”两者都丢失了,那“袭”解释成“承袭”也就顺理成章了。5.语法推断法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典题引路1】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阴兴”的,“履”作动词,行走的意思,是谓语,“涂泥”是名词,是宾语,而“躬”应该是修饰“履”的,是状语,它应该是副词,联系到“躬”作副词的义项,即“亲自”,代进去正好解释得通。它解释成“弯腰”,是把它当成了动词,这在语法上是说不通的,所以可判断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典题引路2】

30、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履苍莽中 履:鞋子这个句子也省略了主语“予与三二友”,谓语是“履”,宾语是“苍莽”,可见这个“履”字和上面“躬履涂泥”中的“履”都是动词行走的意思,将它解释成“鞋子”是错误的。6.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从语境“仆方思

31、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可以看出:作者想收集记述一瓢先生作为名医的事迹,但后人寄来的墓志却只字不提“医”,反而提到“和陈文恭公讲学”,这让作者很是意外,根据语境,“意”的意思绝不是“猜测”,而是“料想”,这是作者没有意料到的事。因而可以判断这题的正确答案就是A选项。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而且,要学会将各种“武器”综合运用,这样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解题指津第一、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利,深失所望”、“顾吾

32、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的“顾”,前者是实词,为“照顾、顾及”之义;后者才是虚词,可释为“只是、但是”。第二、一词多类,分清用法。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遂与之俱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其中例是实词;作虚词时,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其”、“此”、“彼”、“尔”等皆可。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第三、特殊虚词,注意分辨。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

33、)、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古是两个单音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是以”等。第四、同类异形,注重积累。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

34、若夫。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高考文言虚词,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一个文言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底线的问题。在了解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虚词的前提下,重点要掌握30个左右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时注意梳理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和用法,注意归纳总结,掌握其规律,以便举一反三,类化迁移。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题指津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 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

35、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是钥匙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 例:选出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B、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 D、则何以哉 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某些词类活用在今天仍在使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

36、,轻松确定其句式或用法。也有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或用法。而大多特殊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或用法。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

37、握。如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来之,则安之”一句,若是孤立地看,可能是会受现代汉语的影响而误解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看,结合起来上文“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是使动用法,分别相当于“使前来归顺”和“使安定生活”的意思。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订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或活用现象。四、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 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

38、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2. 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

39、做冉溪了。3.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4.利用

40、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5. 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

41、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6.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感谢、拜谢、谢绝、辞谢、

42、告诫、谢罪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热频考点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yn 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

43、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

44、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

45、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生之初至京也 B汗浸千言,俄顷而就 而先生未尝倦也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万贞文为人“和平大雅”的一组是( )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

46、灭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D万斯同严

47、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答: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答: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

48、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

49、然之。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注涴(w):沾污。1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秦伯说,与郑人盟坐客莫有知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

50、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押题指数】【答案】【解析】排除句。为卢之翰所为,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夫赔偿损失。 薛奎深得百姓

51、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现代汉语。(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答: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答: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

52、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令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近定下江南之议。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

53、:“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喜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请功臣皆以善终。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过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贫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

54、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注】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韩王赵普做宰相。指一朝开国的皇帝。1对下列句子中加

55、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夜,叩赵普门 向:接近B以俟削平请国 俟:等待C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 赉:赏赐D上意释然,卒相之 释:放下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人生如自驹之过隙 不知东方之既白C刑以惩罪,赏以酬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及翌日出

56、,则是事决矣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井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押题指数】【答案】A【解析】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

57、为“探访功臣的家,无法预料”。5把文言又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答: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答: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答: 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曾巩元丰元年,巩为福州,奏疏曰:“臣所领内,知泉州事、尚书屯田员外郎陈枢,质性纯笃,治民为循吏,积十有五年,不上其课,故为郎久不迁。宜优进其官,以奖恬退。”于是天子特迁君尚书都官员外郎。君为人恂恂蹈规矩,有善不自伐

58、。于势与利无秋毫顾计心,于义所在侃然自任,人莫能及也。所至必兴学校,以教化为先。初尉鄱阳,令得盗五人,属尉使为功,君辞不受。令旌德,旌德之民岁输米于芜湖县仓,路回远,费甚,君请输钱以便民。谯县民输豆于会亭仓,以给驿行者。君复请输钱,以直给驿行者。罢县,民绝桥闭门留君,以间乃得去。泉州岁凶,君筑室止穷民,饥者给食,病者给医,人忘其穷。使者搜兵于闽,以益戍广西,君建言兵当搜者,父母老,或疾,至无他子,皆可听免,诏定著于令。余尝闻繁昌有大姓杀人,州县不能正其罪。君时令旌德,或徙其狱属君,君验治僮客,尽得其隐伏。杀人者论死,人以为尽其情。又闻君之令旌德也,州有所赋调,他县皆奉行,至旌德,令独计曰:“非

59、吾土之所有也,非吾人之所堪也,不敢以赋民。”争或至十反。守恚,出语诋君,君益争,州听然后止。后闻泉州旱,君图所以赈民者,欲预为具。或讥君近名,君不为动。此君之事,余得之于耳目者也。君字慎之,湖州长兴人。君进士及第,初尉饶之鄱阳,用荐者令抚之宜黄,避亲嫌,令宣之旌德,用荐者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亳之谯县。今上即位,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用荐者知越州司录。未至,丁父忧。服除,授三司盐铁判官。未至,丁母忧。服除,徙权发遣明州事。未至,又徙泉州,留再任,以疾请致仕,未报而卒。君既行治高,世皆以谓宜不次用。然卒不得至中寿,而用止于此,其非命也夫!余与君好为最久,故不辞而铭君墓。辞曰:所处而安,绌外累也。所守

60、而固,笃自强也。诗以铭之,其常存也。(选自元丰类稿,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十有五年,不上其课 课:考核B使者搜兵于闽 搜:搜查C徙权发遣明州事 权:暂代D诗以铭之,其常存也 存:思念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君“所守而固”的一组是( )所至必兴学校 属尉使为功,君辞不受君筑室止穷民 君验治僮客,尽得其隐伏守恚,出语诋君,君益争 或讥君近名,君不为动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枢生性淳厚笃实,为人谦恭低调,从不夸耀自己的善行德政;为官以民为本,注重教化,体恤民生疾苦,曾多次为民请命。B陈枢担任谯县县令期间,曾为了减轻

61、百姓输粮的负担,多次请求以纳钱的方式方便百姓,结果被免职,而百姓却设法挽留他。C陈枢颇有吏才,当世的人都认为朝廷应该破格重用他,但事实上他却因为性格耿直、家庭屡遭变故等缘故,仕途并不顺达。D曾巩与陈枢友情深厚,曾上书朝廷为陈枢久不升迁鸣不平。文中所叙写的陈枢的事迹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因而真实可信。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于势与利无秋毫顾计心,于义所在侃然自任,人莫能及也。 后闻泉州旱,君图所以赈民者,欲预为具。 留再任,以疾请致仕,未报而卒。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62、,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

63、,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 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治:研究B.主父偃疾之 疾:嫉妒C.董仲舒山弘为从谀 从:跟从 D.仲舒弟子遂者 遂:成功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和“为人廉直”的一组是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进退容止,非礼不行!行之一国,未尝不得

64、所欲董仲舒以弘为从谀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讲究礼仪,出入仪容举止无不合礼度,学生们都很尊重他。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讽朝政之言。C.董仲舒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 D.董仲舒对春秋很精通,他学以致用,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下帷讲诵,弟子传以

65、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译文: (2)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译文: (3)自公孙弘得用,尝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译文: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

66、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

67、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注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课:赋税B俾驰驿之任 俾:使,让C免逋赋杂役 逋:拖欠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报:上报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 )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两遭丧,俱起复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发仓廪,免逋赋杂役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A. B. C. D.

68、表现。排除含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B. 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 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C. 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D. 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4.把

69、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译文: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译文: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上悟,旋令就第。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

70、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合,百执事顾忌畏缩。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乞外,得台州。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和籴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恶,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浩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

71、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注:秦熺:宋朝奸相秦桧的儿子。 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的方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2、( )A.上悟,旋令就第 旋:随即。B.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 阙:过失。C.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忤:冒犯。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 谮:表扬。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首陈无逸之戒,且言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不逞者因谋作乱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C.久不获,浩募其徒 其皆出于此乎? D.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进士考试,秦熺依仗宰相父亲秦桧的势力排在众多士人的第一名,同时考中的其他人去拜见他,而李浩则坚持没有去。B.皇上在浙江水灾时下诏臣子陈述时政阙失,李浩竭尽所

73、知,矛头直指皇上身边的大臣及其他官员,结果遭到了这些人的忌恨。C.李浩生性质朴直率,涵养深厚,不因利害动摇自己的意志。在朝廷上议政时常忠诚忧愤激扬,言辞切中时弊,皇上很看重他。D.李浩任地方官时尤其廉洁,从海右回来时没携带南海的任何一件东西;他风格一贯高尚豪迈,从来不求别人经办任何私事。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译文: 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译文: 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译文: 值宿警卫的大将杨存中恩宠太特殊了,待他太过分了,不是他的福气。”皇上省悟,随即命八、阅读下面

74、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

75、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虏,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76、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坐:由而获罪 B田甲曰:“然即溺之。” 然:这样,如此C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罢:疲乏 D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 刺:探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且强弩

77、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D唯天子以为国器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押题指数】【答案】A【解析】A因,通过、经由;B而且/尚且;C于是、就/竟然,却;D把/凭的身份。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安国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B在对待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78、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4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今 匈 奴 负 戎 马 之 足 怀 禽 兽 之 心 迁 徙 鸟 举 难 得 而 制 也 得 其 地 不 足 以 为 广 有 其 众 不 足 以 为 强 自 上 古 不 属 为 人。5.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答: (2)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答: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陈友定,字安国,福清人,徙居汀之清流。世业农。为人沉勇,喜游侠。乡里皆

79、畏服。至正中,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募民兵讨贼,友定应募。公安与语,奇之,使掌所募兵,署为黄土寨巡捡。以讨平诸山寨功,迁清流县尹。陈友谅遣其将邓克明等陷汀、邵,略杉关。行省授友定汀州路总管御之。战于黄土大捷,走克明。友定以农家子起佣伍,目不知书。及据八郡,数招致文学知名士。粗涉文史,习为五字小诗,皆有意理。然颇任威福,所属违令者辄承制诛窜不绝。漳州守将罗良不平,以书责之曰:“郡县者,国家之土地。官司者,人主之臣役。而廪者,朝廷之外府也。今足下视郡县如室家,驱官僚如圉仆,擅廪如私藏,名虽报国,实有鹰扬跋扈之心。不知足下欲为郭子仪乎,抑为曹孟德乎?”友定怒,竟以兵诛良。而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

80、、建阳人詹翰拒友定不从,皆被杀。于是友定威震八闽,然事元未尝失臣节。太祖既定婺州,与友定接境。友定侵处州。参政胡深击走之,遂下浦城,克松溪,获友定将张子玉,与朱亮祖进攻建宁,破其二栅。太祖既平方国珍,即发兵伐友定。将军胡廷美、何文辉由江西趋杉关,汤和、廖永忠由明州海道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取建宁,而别遣使至延平,招谕友定。友定置酒大会诸将及宾客,杀明使者,沥其血洒瓮中,与众酌饮之。酒酣,誓于众曰:“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遂往视福州,环城作垒。已而闻杉关破,急分军为二,以一车守福,而自帅一军守延平,以相掎角。廷美克建宁,汤和进攻延平。友定欲以持久困之,诸将请出战,不许。数请

81、不已,友定疑所部将叛,杀萧院判。军士多出降者。会军器局灾,城中炮声震地,明师知有变,急攻城。友定呼其属诀同:“大事已去,吾一死报国,诸君努力。”因退入省堂,衣冠北面再拜,仰药死。所部争开城门纳明师,师入,趋视之,犹未绝也。舁出水东门,适天大雷雨,友定复苏。械送京师。入见,帝诘之。友定厉声曰:“国破家亡,死耳,尚何言。”遂并其子海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十二)【注】廪:仓廪。储存粮草的仓库。磔(zhe),占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舁(yu):抬。1对下列句予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居汀之清流 迁移B擅廪如私藏 占有C然事元未尝失臣节 侍奉D会军器局灾 商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82、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公安与语,奇之 人主之臣役 B以讨平诸山寨功 竟以兵诛良C酒酣,誓于众曰 于是友定威震八闽D与朱亮祖进攻建宁 沥其血酒瓮中,与众酌饮之【押题指数】【答案】D【解析】与:均为连词,和,跟,同。A.之:代词,他/助词,的; B.以:介词,因/介词,用; C.于:介词,向,对/与“是”结合为复音虚词“于是”,连词,可不译。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陈友定“报效国家”的一组的是( )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尊民兵讨贼,友定应募所属违令者辄承制诛窜友定怒,竟以兵诛良因退入省堂,衣冠北面再拜,仰药死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国破家亡,死耳,尚何言A B C D4下列

8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友定为人勇敢,又能行侠仗义。虽世代以种田出身,但能兴兵伐贼,除暴安良,因而家乡百姓也都敬畏他。B陈友定作为农家子弟,目不识丁,等到职位和权力不断提升时,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文化的缺陷,多次招纳文人名士为师。C陈友定对部下的管理非常严厉,部下有违反法令的动不动以遵照皇旨的名义杀戮放逐,屡屡如此,部下将士多有不满。D元即将灭亡,但陈友定拒不投降,他杀了明使者,把明使者的血滴在酒缸里,与众人酌取饮用,并向众人发誓明志、5翻译下面的句子。(1)公安与语,奇之,使掌所募兵,署为黄土寨巡检。答: (2)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答: (3)

84、友定欲以持久困之,诸将请出战,不许。答: 去臣子的节操。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王公神道碑铭欧阳修公讳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公少好学,有文。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右谏议大夫赵昌言参知政事,公以婿避嫌,求解职。太宗嘉之,改礼部郎中。公为人严重,能任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由是真宗益知其贤。钱若水名能知人,常称公曰:“真宰相器也!”若水为枢密副使罢,召对苑中,问谁可大用者,若水言公可,真宗曰:“吾固已知之矣。”公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

85、后迁。其所荐引,人未尝知。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邪!且吾不受私请。”准深恨之。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公与人寡言笑,其语虽简,而能以理屈人,默然终日,莫能窥其际。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大中祥符中,天下大蝗,真宗使人于野得死蝗以示大臣。明日,他宰相有袖死蝗以进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公独以为不可。后数日,方奏事,飞蝗蔽天,真宗顾公曰:“使百官方贺,而蝗如此,岂不为天下笑邪?”日者 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得朝士所与往还占问吉凶

86、之说。真宗怒,欲付御史问状。公曰:“此人之常情,且语不及朝廷,不足罪。”真宗怒不解。公因自取常所占问之书进曰:“臣少贱时,不免为此,必以为罪,愿并臣付狱。”真宗曰:“此事已发,何可免?”公曰:“臣为宰相,执国法,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真宗意解。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铭曰: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相所黜升,惟否惟能。执其权衡,万物之平。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注日者:以占卜为业之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 干:求取 B. 已而制

87、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 除:免除 C. 日者上书言宫禁事,坐诛,籍其家 籍:抄没D. 相所黜升,惟否惟能 否:邪恶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旦“贤宰相”的一组是( )常称公曰:“真宰相器也!” 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 默然终日,莫能窥其际岂可自为之,幸于不发而以罪人 执其权衡,万物之平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旦持身严谨。太宗朝,他因为岳父赵昌言参知政事,便主动辞官避嫌。真宗朝,直到他去世,儿子王素也一直未当官。 B王旦为官公正,受到真宗和钱若水的赏识。真宗曾经把他们两人召到宫苑中,问哪一个可以重用,钱若水当场推荐了王旦。C王旦个性严肃,不苟言笑,但在朝廷议事,常能以理服人。在处置日者的问题上,他犯言直谏,推己及人,终使皇上息怒。D王旦实事求是。天下大蝗,有个宰相为迎合皇上心意,献死蝗请求庆贺,唯独王旦不同意,使朝廷免于被天下人耻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答: (2)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答: (3)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