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308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冀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经过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进化与发展而凝聚起来的艺术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刺绣的图案慢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征。我国的民间刺绣来自社会群众之间,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非常浓厚的象征意义,表达出不同民族祈福求祥的信息。民间刺绣图案象征符号把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体现出民间艺人在图案构思中自然与直接

2、的纯朴观念与愿望。比如最为常见的“鲤鱼跳龙门”,在作品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出鲤鱼在激流中跃起,跳向龙门,表达出前途无量、步步高升的祝福。民间刺绣图案除了部分文字之外,大多数的图案内容都是我国民间传统中的吉祥物。吉祥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直接的语言表达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动物作为民间刺绣图案中的象征符号之一,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比如蝙蝠,作为民间吉祥物的一种,它所表达出的是“蝠”与福、富的谐音,因此,蝙蝠通常象征着福气与富贵,使用蝙蝠这种象征符号通常所表达的是福到吉祥、富贵满堂的寓意。还有很多民间传说与神话中的动物,比如龙。龙在民间是种神圣的灵物,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能力,被视为吉祥

3、之物,龙的传人就是非常有特色的象征符号。人们非常喜欢龙的象征符号,望子成龙寓意为希望子孙能够成为栋梁人才。在民间刺绣困案中的植物象征符号主要包括花草类与树木类,一种或者多种植物相搭配组合,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寓意的象征符号。人们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观察与了解,熟悉并总结出植物的特点与性情,在观赏的同时,还根据植物的属性或者同音、谐音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象征符号。比如梅、兰、竹、菊通常被喻为四君子,这四种植物传递着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精神。在豫西一带的民间刺绣中,常常能见到绣葫芦的纹样。民间刺绣选用“葫芦”作为刺绣纹饰,重要的原因是“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取其“福”和“禄”的谐音,使葫芦扩大了

4、吉祥观念的内涵。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还有人物故事,把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作为传递信息的象征符号,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另外还有些建筑图饰,比如楼台亭阁等,与动物、植物搭配形成复合图案,象征着如意、平安、吉祥等美好祝福。(摘编自赵蕾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民间刺绣历史悠久,经过不断进化和发展,各个地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固定不变的风格。B. 民间刺绣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劳动人民在图案构思中祈福求祥的朴素愿望。C. 民间刺绣图案既有文字又有吉祥物,在表情达意方面,寓意深厚的吉祥物胜过文字。D. 每种动物符号

5、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每种动物都是民间刺绣图案中的吉祥物。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介绍了我国民间刺绣悠久的历史和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接着举例论证,形象地阐释了民间刺绣图案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性。B. 第2段交代了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第3.4.5段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和建筑图饰等方面进行了解说。C.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深入阐述了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意义深厚意蕴,论点明晰,论据翔实。D. 文章在论证时有详有略,详细论述了动物、植物象征符号的内涵,而对于人物故事和建筑装饰这两种象征符号只是简单介绍。3.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鲤鱼跳龙门”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前途命运的深深祝福,劳动人民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够步步高升,改变命运。B. “蝠”与福、富谐音,“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表达的都是吉祥富贵的含义,“蝠”与“葫芦”的内涵完全一致。C. 人们根据动植物的属性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内涵,比如鸳鸯象征美满的婚姻、牡丹代表富贵。D. 神话传说也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嫦娥奔月就表达了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固定不变”这一特点文中无据,原文开头段说“在历史的

7、长河中,民间刺绣的图案慢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征”, 可见形成特点,也该是发展进步中。B项,“体现出劳动人民在图案构思中祈福求祥的朴素愿望”错误。原文信息是“民间刺绣图案象征符号把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体现出民间艺人在图案构思中自然与直接的纯朴观念与愿望”,可见“劳动人民”应该改为“民间艺人”,选项扩展了范围。 D项,“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每种动物都是民间刺绣图案中的吉祥物”错误。原文说“民间刺绣图案除了部分文字之外,大多数的图案内容都是我国民间传统中的吉祥物。吉祥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直接的语言表达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

8、动物作为民间刺绣图案中的象征符号之一,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表述绝对,每种动物符号都有内涵,不代表每种动物都是吉祥物。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错误,应该是总分的结构样式,第二、三、四、五段是并列关系,但结尾段没有总结。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推断的能力。B项,“蝠与葫芦的内涵完全一致”这一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三段说“比如蝙蝠,作为民间吉祥物的一种,它所表达出的是蝠与福、富的谐音,因此,蝙蝠通常象征着福气与富贵,使用蝙蝠这种象征符号通常所表达的是福到吉祥、富贵满堂的寓意”,第四

9、段说 “在豫西一带的民间刺绣中,常常能见到绣葫芦的纹样。民间刺绣选用“葫芦”作为刺绣纹饰,重要的原因是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取其福和禄的谐音,使葫芦扩大了吉祥观念的内涵”。可见选项曲解文意,也该是葫芦扩大了吉祥的内涵,具有“蝠”没有的“禄”的内涵。故选B。【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屡禁

10、不止的“洋垃圾”走私与严重的环境污染。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今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时代变了,政策需要根据发展阶段进行调整。禁止洋垃圾入

11、境,是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建国说。(摘编自赵贝佳、杜海涛减轻生态环境负担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期)材料二: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垃圾出口国仍在努力寻找能替代中国的办法。各国抛出了不同的想法:据媒体报道,欧盟表示正在考虑对塑料使用征税,英国打算将一些垃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则要求中国取消上述禁令。但专家指出,这些建议都不是长期并可以在垃圾管理方面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的解决办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晓宇教授指出,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

12、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不仅将大幅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倒逼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摘编自平悦“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紧 日媒:中国环保对策来真的,参考消息网2018年5月16日)材料三:长期来看,禁令最终的目标无疑是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制造业面临三种选择国外再生资源、国内再生资源和新的材料。随着中国能源资源税率的上升,新原材料的成本在

13、上升;而“洋垃圾”被禁止之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后端处理,再进一步倒逼前端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但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对此表示怀疑。他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真实的现状是,即使中国全方位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量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针对矛盾的根源环境问题,杜欢政认为,根本上这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的处置企业能保障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职业卫生,就不应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李志青也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洋垃圾”,认为所有的再生资源都是弊大

14、于利。完善的市场应该是允许进口,但要满足中国管制的要求和标准。这个环境标准可以定得很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也理应提高。(摘编自冯灏“洋垃圾”被禁有望倒逼“土垃圾”分类回收升级,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3月29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这一举措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B. 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有助于全球生态安全。C. 李志青认为,“洋垃圾”被禁止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

15、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处理。D. 杜欢政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尽快提升品质。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来缓解工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但此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禁令的颁布。B. 面对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各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综观各国的不同对策,无一能长期解决垃圾管理问题。C. 面对新规,杜欢政和李志青均主张不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前者认为,只要提高标准即可允许进口;后者认为,

16、只要企业能处置,也可进口。D. 材料二和材料三均提到了禁令颁布后,会倒逼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减轻环境负担,也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6.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网、中国经济导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D 5. C 6. 第一问:(1)人民日报侧重介绍了禁令新规的产生背景及相关内容;(2)参考消息网侧重介绍禁令颁布后,对世界主要垃圾出口国和中国的影响;(3)中国经济导报侧重介绍几位专家对中国制造业所需要的再生资源进口的看法。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

17、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关键在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尽快提升品质”表述不对,原文是是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的“这根本上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前后内容的指代不一致。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

18、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杜欢政认为,根本上这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也理应提高”等分析可知,前者和后者的看法说反了。故选C。【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首先明白题干重点“报道的侧重点”,就是要

19、概括出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即找出材料如何体现报道的侧重点的,所以作答时可以采用事例和观点相结合的形式。结合材料一内容“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走私与严重的环境污染”分析可知,人民日报侧重介绍了禁令新规的产生背景及相关内容;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可知,参考消息网侧重介绍禁令颁布后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中国经济导报侧重介绍几位专家的看法。原因分析,三家媒体的出发点和定位不同,因此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阳光堆在犁铧上晓寒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

20、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它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谁是谁的主宰?谁是谁的附庸?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火中来。祖父把它摁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事实上,它已经够干净了。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檫,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院坝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嗦

21、嗦地吸着,边围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到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那一瞬,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这时的村庄,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的声音。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

22、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这个我从未谋面的男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

23、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11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12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13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

24、的泥土的温度。14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15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揭示了农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逐渐衰败的宏大主题。B. 曾祖父以犁铧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我”眼中,犁铧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C. 文章第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再现了祖父对犁铧的擦拭过程,表达了祖父对犁铧的敬意与喜爱。D. 第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8. 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结尾处画线句

25、的含意。9. 文章是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答案】7. A 8. 家中犁铧历史悠久,现虽被冷落,但它凝聚着家族传统中的精神意义,值得珍视。犁铧曾是重要的劳动工具,代表着村庄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9. 先后写了“犁铧”过去的辉煌和现今的落寞,在对比中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围绕“犁铧”,串联起家族中几代人的生活。以犁铧为载体,表现了“我”的认识和情感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深化。【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文章主题概括“农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逐渐衰败的宏大主题”错误,村庄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

26、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分析。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我家

27、唯一的古董”,犁铧从曾祖父到祖父及父亲以至后来的两个哥哥手里,结合“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分析,家中犁铧历史悠久,凝聚着家族传统中的精神意义,值得珍视。“那个村庄的图腾”,结合文本内容“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分析,犁铧曾是重要的劳动工具,代表着村庄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分析。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

28、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分析围绕“犁铧”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整合即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先后写了“犁铧”过去的辉煌和现今的落寞,在对比中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犁铧从曾祖父到祖父及父亲以至后来的两个哥哥手里,串联起家族中几代人的生活。“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表现了“我”

29、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

30、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因东出关,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

31、:“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选自后汉书梁鸿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

32、/悉以豕偿之/D.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C. 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

33、曾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年幼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了,后到太学就读。B. 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他拒绝娶有势力的人家的女儿,听说同县孟家的女儿钦慕自己,就向孟家下礼聘娶了孟氏。C. 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虽早有隐居之志,但也曾想谋个一官半职,在妻子对他隐居之志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D. 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敢抬头正视他,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觉到他不是一般的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

34、通,居庑下,为人赁舂。【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2)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意思是“家境贫寒却崇尚气节操守,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寻章摘句式的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养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全部用猪来赔偿”。AD项,“章句”作“为”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C项,“于上林苑中”为一个完整的介宾短语作“牧豕”的

35、后置状语,意思是“在上林苑中(里)养猪”,“上林苑中”为一个地点名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错误,校尉为中级军官。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但也曾想谋个一官半职”属于无中生有,文章中找不到相关信息。文章只是说“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句中,“耆老”,老人;“恒人”,平常人;“乃”,就;“责让”,责备,

36、“责”与“让”都是“责备”之意,这是同义复词;“长者”,古今异义,道德高尚的人。(1)句中,“有顷”,不久;“去”,离开;“适”,到去;“大家”,古今异义词,世家望族;“居庑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居(于)庑下”;“为”,替。【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37、“省略”。参考译文: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梁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气节操守,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寻章摘句式的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养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全部用猪来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希望做佣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从早到晚从不懈怠。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

38、接受离开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孟姓人家有个女儿,说:“想嫁个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里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拒绝过几个男子了。现在我被您看中(您却又不理睬我),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现在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想要的呢?”妻子说:“只是用来观察您的

39、心志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于是更换打扮,梳了个椎髻,穿上粗布衣服,(像个)做事(的人)走上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想要低头迎合世俗吗?”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隐居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诵读诗经尚书,弹琴以自娱自乐。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做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一个做佣工的能让他的妻子这样敬畏,

40、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梁鸿潜心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等人在吴国要离墓旁要了一块地安葬他。众人都说:“要离有节气壮志,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们亲近一点。”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宣州期间。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跟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由桃花盛开,联想到

41、田野荒冢里的逝者,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亲之情,这是典型的象征和拟人手法。B. 颈联将齐人乞祭余食而骄其妾妇的丑陋与志士介之推甘愿被大火烧死也不愿出山为官的高洁进行对比,其情自现。C. 尾联指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化为杂草从生的坟墓里一抔土,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D.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用典、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死的感慨。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 A 15. 由清明扫墓触景而生的悲凉愁绪;回顾历史联想自身境遇后的不平与激愤;由自然而人生而生死的感悟,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42、、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A项,“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亲之情,这是典型的象征手法”理解错误。不是象征的手法。这里是将桃李春风的欢笑之景与人们在清明节祭奠逝者的凄凉形成了对比。这里也没有表现浓浓的思亲之情,写的是大众而不是自己。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写的是清明节时,天气晴好,春意盎然,桃树李树竞相开放,热闹非凡,而另番景象则是遇到清明节,人们在祭祖上坟,荒野之上,哭声四起,一片凄凉愁苦。首联乐景写哀情,由清明扫墓而生出的悲凉的愁绪。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古时候一个齐国人到坟

43、墓边乞讨食物回去向妻妾夸耀,一个写的是介子推宁可被火烧死也不出仕为官。这里借古而伤今,诗人此时处在被贬宣州期间,联想自己一生正直却不受重用,再联想介子推的遭遇,为君付出,却因不肯为官,被火烧死,字里行间中表现出一种激愤与不平。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是说不管是贤与不贤,千年之后谁又知道你呢?终究会被时光掩埋,留下的只是那孤坟一座,长满荒草。这里诗人已经看开,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必那么在意。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

44、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表现男女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诗句是“_,_”。(2)杜甫登高中“_,_ ”两句,既感慨年老体衰仍漂泊异乡的惆怅,又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两句,以梦中往

45、昔的欢愉,反衬了如今的落寞。【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夜深忽梦少年事 (6). 梦啼妆泪红阑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宴,晏,作,啼,妆,阑。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 ,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但是,人类

46、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如此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 。当 来临之际,千百万生命被无情吞噬之时,大自然对人类而言也会显露出极其狰狞的一面。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变。工业文明时代,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也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对自然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 的科学技术所征服,人们只要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喊一声“芝麻开门”,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就打开了无尽的宝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 )。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避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

47、的主战场。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依山傍水 史不绝书 狂风暴雨 日新月异B. 依山傍水 不胜枚举 五风十雨 瞬息万变C. 一衣带水 史不绝书 五风十雨 日新月异D. 一衣带水 不胜枚举 狂风暴雨 瞬息万变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变化,而且导致物质财富快速积累。B. 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也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变化。C. 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而且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D. 科

48、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也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自然被人们不惜掠夺式地进行征服和占有B. 大自然被人们的征服和占有将会是掠夺式的C. 人们对大自然的征服和占有将会是掠夺式的D. 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答案】17. A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依山傍水,所处的位置靠着山,挨近水,多形容环境优美。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与“生存和发展”搭配的,应该选用“依山傍水”。第二处,史不绝书,史书上不

49、断有记载,指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此处这两个成语都可以选用。第三处,狂风暴雨,猛烈的风雨,也比喻剧烈动荡的时局或险恶的环境。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后比喻风调雨顺。“五风十雨”和“生命被无情吞噬”的语境不符,所以应该选用“狂风暴雨”。第四处,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科学技术”的变化,不会是“瞬息万变”,应该选用“日新月异”。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

50、度有了深刻变化,也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从语序或逻辑上来说,应该先是“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然后才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变化”,所以语序不当,排除AD两项。“而且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搭配不当,“导致”,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排除C。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 从括号前面“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可以看出,括号内补写的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人们”,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C项,“将会是掠夺式的”在时态上和上下文不一致,可以排除。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

51、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 下面是一则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发给某校的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或不得体,请找

52、出并作修改。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将于2018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组委会向贵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发出诚挚邀请。届时,您将会看到师生们精彩的诵读表演和才艺展示。您也可以牛刀小试。一展诗词诵读方面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对“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的后续举办提出一孔之见。_改为_改为_改为_改为_改为_【答案】将“开幕”改为“举行”删去“各位”或“们”将“看到”改为“欣赏到”将“牛刀小试”改为“登台表演”将“一孔之见”改为“宝贵意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一则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发给某校的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

53、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将于2018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中“开幕”使用不当,“开幕”指一件事,一种情况的开始,不可能在一个时间段中“开幕”,应该是“举行”;“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中“各位”与“们”重复,可留其一;“看到师生们精彩的诵读表演和才艺展示”中“看到”后后面“精彩”等内容不和谐,作为精彩的内容一般使用“欣赏”;“您也可以牛刀小试”中“牛刀小试”使用不当,“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显示一下身手,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与情境不合,可以改为“登台表演”;“希望各位提出一孔

54、之见”中“一孔之见”使用不当,“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是谦辞,用于自己。此处谦敬不当,可以改为“宝贵意见”。【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

55、;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吟诵这孤寂的诗句,谁不为独处异国他乡的亲朋而伤怀?材料:豪迈 凄婉 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舍身征战沙场 满怀豪情壮志 苦于浪迹天涯【答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6、吟诵这凄婉的诗句,谁不为苦于浪迹天涯的游子而动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吟诵这豪迈的诗句,谁不为舍身征战沙场的英雄而感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吟诵这自信的诗句,谁不为满怀豪情壮志的士子而激昂?【解析】【详解】此题考核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句意的和谐和结构的一致,此题题干中给出材料,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分析,首先找到分析类的依据是“豪迈”“凄婉”“自信”等情感,从诗句看应该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后是“舍身征战沙场”“苦于浪迹天涯”“满怀豪情壮志”然后仿照例句的格式写出答案即可。四、写作(6

57、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见证。“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记录了社会的某些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据有关部门和媒体统计,近两年来中国流行语包括“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品质革命”“中国赞”“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佛系”“工匠精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国梦”“正能量”“最美山寨”“断舍离”等。以上流行语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58、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同心共筑中国梦梦,一个简简单单的字眼,却承载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信念,饱含了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希望与未来。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我曾经认真的思考过一番。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五十六种灿烂的文化历史。那么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强盛的国家,到底有着怎样的一个梦想呢?我想,那就是民族团结,振兴中华罢。谁说我们衣物穿着中没有结合各个民族的特点?谁说我们的歌声里没有各个民族的旋律?谁说我们的佳肴中没有各个民族的特点?几乎每个汉族人民都有几个少数民族的朋友;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人民也有几个汉族人民的朋友。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正是由于多种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特

59、色才把我们祖国的大地装饰的如此美丽,才把我们祖国的蓝天渲染的如此清澈温暖。回顾历史,我们的国家曾经消沉过几百年,光辉过几千年,我想我们都不会忘记那些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的耻辱-1937年南京大屠杀,七七卢沟桥事变,1840年鸦片战争,1860年火烧圆明园,东亚病夫等;但同样我们也记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记得周恩来总理十二三岁时那铿锵有力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几百年屈辱,几千年辉煌,莫忘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梦。中华民族一家亲,十三亿人同心共筑中国梦,那么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60、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未来的征程中,只要我们中华民族十三亿人团结一心,相信我们汇聚起来的力量足以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仅在东方,也在全世界有了一个崭新,不可磨灭的地位。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的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这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毅然挺立走过几千年沧桑岁月的写照。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滴水,正是有了千千万万滴水的团结,才能共同汇聚成大海。埃菲尔铁塔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样的,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千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团结。在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旅途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义务与责任,让我们一起携手,共筑中国梦。【解析

6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流行语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首先指出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见证。然后指出“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记录了社会的某些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接着给出有关部门和媒体统计近两年来中国流行的12个流行语。要求考生从所给12个流行语选择两三个关

62、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写一篇文章。其实就是要求考生从所给的12个流行语中,选取两到三个,来展现自己所认识所了解当下中国。从流行语看中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材料中提供了12个流行语,它们来源于社会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因此本题旨在引导鼓励学生关注时代变革,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生活,肯定其中取得的成就,正视当中出现的问题。这道题目需要考生综合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让考生针对想说的关键词有话可说,又不局限一点。选取的关键词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选取性质特征相同或相因相承的关键词,也可以选取相反或相对的关键词,鼓励考生创造性地组合关键词。比如选取“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青

63、春是用来奋斗的”“正能量”,谈谈中国当代青年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时代责任,发展创新,引领人们奔小康;选择“工匠精神”“中国梦”,谈谈全国上下一心,精益求精,共筑中国梦等等。【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

64、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