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302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份四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四校联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 1.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A. 黄河中游B. 长江下游C. 珠江三角洲D. 辽河流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2019年)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而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故选B项;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位于长江下游,AC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

2、”,联系所学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史实分析解答。2.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主要是依据A. 推理B. 考古C. 想象D. 传说【答案】D【解析】【详解】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尝遍百草”,黄帝“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故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3.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大量农具和贮藏食物的窖穴。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带生长。据此可以判断当时我国已经出现原始农业先民能够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半坡居民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南方湿润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A. B. C.

3、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关键词“窖穴中有碳化了的粟”可知已经出现原始农业,西安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半坡人最早种植粟,结合题干中“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带生长”得出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正确,故选A;不符合史实,半坡遗址位于我国北方,错误,排除,故排除BCD。4.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推知史料出处史料引文左传昭公三年“二宣子曰:晋之别县,不惟州。”战国策“智过言于智伯曰: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吴王发九郡兵伐齐”A. 西周时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 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溃C. 郡县制已在春秋战国时出现D. 诸侯兼并战争

4、导致贵族政治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晋之别县”、“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吴王发九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春秋战国出现郡县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而不是郡国并行制;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晋”、“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信息可知,这是东周不是西周;D选项错误,贵族政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不是兼并战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编制户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结合所学可

5、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行变法,其中有奖励军功的内容,凭军功大小封田赐爵,所以士兵作战勇敢,军队的战斗力增强,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反映了秦民作战积极性,与县制的推行无关,排除。奖励耕织、编制户口旨在巩固发展小农经济,与秦民作战积极性的大大提高无直接联系。6.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体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故A正确

6、;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排除C;民族关系的发展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7.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化融合。“内诸夏而外夷狄”中“诸夏”指中原地区,“夷狄”指少数民族,这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少数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提出“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

7、,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从孔子的“华夷之防”发展到孟子的“用夏变夷”,其实都在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故B项不符合题意;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各有所长,C不符合题意;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适应了时代需要,并未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故D项不符合题意。8.学校德育宣传栏中写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依据所学推测这句话出自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墨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

8、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B项;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D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B.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C. 开创考试选官制度D. 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反映的是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形成了森严的等级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中

9、央集权,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 ,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是理解材料信息,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回答。10.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秦朝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了文字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巩固其统治,说法正确;秦朝在统一之后,在地方推行的是郡县制,说法错误;综上,故选C。AB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中的四方古印文只是做题的引子,实际上对解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阅读此类材料时,学生切不可拖

10、泥带水,迅速跳过即可。11.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C.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答案】C【解析】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C正确;关中在战争时期受到破坏较多,主要是充实人口,不是发展经济,故A错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显然不是抑制土地兼并,故B错误;秦始皇统一就标志着国家的统一,故D错误

11、。1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A. 秦始皇时期B. 汉高祖时期C. 汉景帝时期D. 汉武帝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题干中的“抑罢诸家孔孟求”正是反映的这个内容,故D正确;秦始皇是实行焚书坑儒,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不正确;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B、C均不正确。1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

12、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A. 印刷术B. 造纸术C. 大明历D. 指南针【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由“蔡侯”可知B正确;A、C、D均与蔡伦无关,不正确。1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 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 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D. “推恩令”的

13、贯彻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西汉的推恩令。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不是用郡县制取代,故排除A项;造成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的原因是推恩令的推行,不是通过保障诸侯王利益,故排除B项;平定诸侯王叛乱是应对封国问题的一个手段,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封国问题,故排除C项;通过推恩令的贯彻实施,诸侯王的封国越分越小,而且也不能插手政务,由此造成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故选D。15.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提倡勤俭节约B. 发展农业生产C. 大力整顿吏治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

14、【解析】【详解】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故B正确;勤俭节约、整顿吏治和加强中央集权均有利于巩固统治,但要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首先还在于恢复和发展农业,故A、C、D均不正确。1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社会安定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往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

15、、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故表述正确;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表述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7.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后引入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坐具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最有可能是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期()A. 秦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

16、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故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及影响。联系课本知识“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18. 下列四个朝代,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次序应是A. 魏、北魏、东魏、西晋B. 魏、西晋、北魏、东魏C 东魏、西晋、魏、北魏D. 西晋、魏、北魏、东魏【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朝代更替的常识。结合所学,选B项是符合史实的。考点:中国朝代顺序 点评: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功,可以采用朝代歌等灵活手段熟读而牢记,最好也要记住起止年份开国君主和末尾君主 。【详解】19.公元4

17、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A正确;BC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故BC错误;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错误。20.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18、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 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 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期间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小明称武则天并非坏皇帝,D项正确;A项,分科取士始于隋炀帝,排除;B项,“开元盛世”指唐玄宗时期,排除;C项,武则天为中国历史唯一女皇帝不能成为小明褒贬武则天的依据,排除。21.下列诗句反映的史实是A. 秦朝暴政B. 赤壁之战C. 贞观之治D. 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

19、据材料给出的“未休兵”可知该诗反映是安史之乱,D选项符合题意;杜甫是唐朝人,与秦朝暴政无关,A选项排除;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B选项排除;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的盛世,C选项排除。2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

20、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2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 汉族政权和

21、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不合题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B项不合题意;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不合题意。24.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A. 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 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 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 丞相负责军事责任【答案】A【解析】图一是三公九卿制度,图二是三省六部制,图片显示由一个丞相到三个丞相,主要是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

22、故A正确;B中官员多不是本质问题;C中分工不符合题意;D中丞相仍然专管政事,不是军事。【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 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 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5.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庸调徭役两税法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人丁为主,包括地租、兵役、徭役等,还包括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调,如布帛等,这些都具

23、有加强人身依附关系的作用。唐太宗时实行以庸(纳绢)代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按土地财产征税,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驰。故正确,错误,故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6.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A. 尚书省B. 中书省C. 门下省D 司徒【答案】A【解析】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意在强调尚书省最初握是拥有实权的,故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27.

24、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A. 世禄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大权为贵族把持,出身贫寒的人物难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九品中正制导致的结果,选项B正确;世禄制出现于先秦,而非魏晋,选项A排除;察举制出现于西汉,选项C排除;科举制出现于隋朝,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造成贵族把持政权的原因是选官制度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容易造成阶层固化,贵族垄断

25、仕途。28.“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A. 屈原B. 李白C. 杜甫D. 柳永【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狂放不受拘束”“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反映的是一位封建社会的浪漫主义诗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故B项正确;A项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故排除;C项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故排除;D项是宋朝词人,故排除。【点睛】“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狂放不受拘束”“诗歌豪放飘逸的

26、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是解题的关键。29.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对外交往活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代表,体现出唐朝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对外交往高度繁荣、世界领先,排除AB项;材料也不能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排除D项。30.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 伦理中

27、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B. 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D.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唐代僧一行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国古代皇权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判断往往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突出佛家的重要作用;C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二、非选择题 3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政治篇】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材料二 天下

28、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摘自贾谊治安策【经济篇】材料四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摘自说文解字【思想篇】材料五 教育部就1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作出积极答复:提案“具有积极意义”。摘编自光明日报“一件让人欣慰的事”(1)据材料一,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3)据材料三,汉武帝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4)为了解决材料

29、四中的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5)如果由你写这个提案,请列举出你认为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理由。(至少写出2条理由)【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周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巩固了疆土,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2)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3)颁布“推恩令”。(4)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律。(5)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孔子精心整理古

30、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解析】【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中“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西周在政治上采取了分封制。积极作用:结合所学从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加强了王室同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巩固了疆土,密切了西周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等方面分析其实行的积极作用。(2)依据材料二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3)依据材料三中“众建诸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取了“推恩令”的措施。(4)依据材料四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

31、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法律。(5)结合所学从孔子对教育和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的角度进行阐述。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什么事件?其实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中所说的“始

32、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答案】(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文化专制主义。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利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但抹杀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说明

33、: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郡县制最终取代分封制。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后为加强思想专制,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满足大一统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采取的措施都旨在统一思想,实质均为文化专制。第三小问,从秦暴政而亡的角度分析秦始皇失败,从思想一统维护了政治统一的角度分析汉武帝成功。(2)第一小问,

34、从终结分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角度阐述;第二小问,联系秦、汉初地方体制、开疆拓土、统一思想的相关史实阐述“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重在体现汉代对秦这些方面的继承或延续。33.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二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

35、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

36、废(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答案】(1)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2)缺陷: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关系: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3)认识:要关注底层呼声,建立民意反馈的有效途径;选拔任用干部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要重视地方治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解析】【详解】(1)贡献:

37、据材料一“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得出设计了选官制度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影响:据材料一“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得出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2)缺陷:据材料二“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得出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据材料二“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得出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由于这些缺陷,导致官逼民反,国家走向灭亡。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要关注民生,关注底层民众的呼声,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扩大选拔人才的来源,打破世袭垄断,重视地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