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滚动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1(2020潍坊高一检测)在河南淮阳曾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A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发现可以实证原始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2(2020赣榆智贤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2、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都安阳C发生“国人暴动” D平王迁都洛邑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殷朝即商朝,因而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商王盘庚迁都安阳,故B项正确;禹建都阳城是夏朝的史实, A项错误;发生“国人暴动”的是西周,C项与题意不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D项错误。3“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B“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C“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为要因时而动,进行社会变革,这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俭节则昌,
3、淫佚则亡”是墨家主张,A项错误;“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体现爱民与否直接关系国力的强弱,B项与材料无关;“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意思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天数,而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法,C项错误。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儒家C法家 D道家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故选A项。5(2020济南高一检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C根据题干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认
4、为,西周历代的分封制导致血缘关系疏远,他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相互侵略,连天子都不能禁止。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郡县制,C项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都是中央官制,而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 A、B两项与材料不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D项错误。6(2020潍坊高一检测)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C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并建立了文书传送系统,这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5、,C项正确;这一做法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不是确立,排除A项;B项“实现了”表述错误;秦的暴政与此种做法无关,排除D项。7汉初“七国之乱”后,朝廷对王国采取了如下措施。这些措施()措施内容措施一七国之中,除楚国另立王以续其后外,其他六国均被废措施二陆续立其余8子为王,并对原来封王加以调整措施三把“北边郡”“南边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措施四剥夺了诸侯王的“治国”权,诸侯王国半独立地位被取消A.实现了统一的政治局面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C激化了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D调整了地方行政体制D材料反映的是对王国采取措施,削弱王国势力以及将特殊的郡收归中央管辖,由此可知这些措施调整了地方行政体制,故选D项;汉
6、初已实现了政治统一,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仍然存在,排除B项;平定“七国之乱”后,中央在处理地方关系上已处于上风,排除C项。8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A军人控制政权的局面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东汉中后期,朝政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故D项正确。外戚并不一定是军人,材料并未涉及地方,皇帝之所以不能制止朝政混乱的局面是因为年幼,而非昏庸,排除A、B、C三项。9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
7、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D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与题中南方及南朝不符,A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南方单位面积产量大增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南方农业发展繁荣是材料所述现象,不是原因,C项错误;“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左右”“一亩二十斛”等信息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提高,D项正确。10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B根据
8、“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B项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与边疆关系不大,排除A项;C项不是“直接作用”;D项与史实不符。11(2020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月考)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以上史实可以表明唐朝时()A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妇女没有人身自由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统治阶级内部团结C唐朝将公主嫁到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故C项正确;A项中“已经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与题干无关且表述不符史实,排
9、除;题干主旨是民族之间交往,而非唐朝统治阶级内部问题,排除D项。12“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主要赞扬科举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B材料中文字“严格考试的人”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从而知道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故选B。A和C属于科举制影响,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D不符合科举制影响内容。13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D唐代中
10、书省必须在皇帝的示意下草拟政令,故A项错误;门下省并未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故B项错误;皇帝没有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尚书省是通过六部来执行政令,故D项正确。14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两税法中虽然取消杂税,但是丁额没有改变,且按土地及财产征税可以增加
11、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史实不符。15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伎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D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A从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伎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出,诗歌在唐代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群众对诗的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对等级制度的执行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C项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故D项错误。二
12、、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6分)(2)根据材料二,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奴
13、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概括;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田者利则事者众”“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可从农业和商业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变化:由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到租佃制出现。(2分)因素:铁器牛耕的使用。(2分)作用: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2分)(2)主张:重农抑商。(2分)影响:重农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4分)17(2020济宁高一检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
14、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
15、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环节”,由材料“一是二是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回答。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由材料“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要一分为二,既要指出儒学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要指出“独尊儒术”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自由
16、发展。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6分)(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2分)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6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材料二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唐玄宗政治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编
17、修经典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和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主要特征”要抓住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共同原因”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答案(1)政权名称:魏国,隋朝。(2分)主要特征:政治上,政权分立;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
18、,出现民族交融。(3分)(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相同点: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文化上: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3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19、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10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省的职能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 (1)秦汉:废除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将秦汉时期独掌政务的丞相的权力分割,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分)(2)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6分)特点: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