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作业十九(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模拟题组1(2016广东广州二模16)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社会经济结构一般指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材料所述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结构基本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民族工业发展信息,而且按照材料时间
2、,当时进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故B项错误;材料只描述了上海一地的公务员这一类人的生活状态,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故C项错误;据材料描述,当时上海存在着“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2(2016广东梅州一模17)某学习小组开展关于“现代中国服饰”的研究性学习,根据“一定时期的服饰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研究方法,下列各项服饰现象可以直接推断出其结论的是()选项现象结论A建国初期,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广受青年女性的欢迎是照搬苏联模式的体现B十年探索时期,衣着朴素,凭布票购买衣料经济相对落后,物资比较匮乏C文革时期,绿色成为流行
3、色大跃进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绿色环保意识增强D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颜色多彩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B建国初期,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受到青年女性的欢迎,说明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照搬苏联模式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故A项错误;衣着朴素,凭票购买体现了当时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绿色成为流行色主要是绿军装的缘故,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颜色多彩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与开创外交新局面无关,故D项错误。3(2016广东茂名一模16)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近代上海引领
4、全国时尚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D这首近代上海的歌谣意思是,上海潮流更新换代很快,乡下小姑娘好不容易学到了,却已经不再流行了。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引领全国时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姑娘学到的时候,潮流已经变了,说明变化快,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乡下小姑娘拼命学上海样,说明城乡差距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歌谣并未讽刺所有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2016深圳市宝安区高三第一学期调研8)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电线必然导
5、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A洋务人士 B顽固势力C维新人士 D革命党人B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可知这应为地主阶级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观点,故B项正确;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不符,故A、C、D项错误。5(2016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4)假如你生活在中国近代,那么你可以()乘火车去外地经商发电报与亲友联系用互联网下载电影歌女红牡丹到申报上登载广告喝着咖啡浏览光明日报A BC DC结合史实可知,火车和电报是分别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近代时期随着西方经济文化入
6、侵,火车和电报传入中国,故正确;歌女红牡丹虽已上演,但1949年前互联网还没有出现,故错误;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刊,故正确;光明日报是新中国创办的报纸,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易错题组6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易错提示: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易出错D据题干商行的广告,可判断仅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迁,选D项; A项说法绝对化; B项题干未反映;C项“新变化”说法是错误的。7据史料记载,19
7、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上述材料反映出()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易错提示:婚姻习俗观念易出错C本题考查对近代风俗礼仪的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说明当时人们的婚俗观念已受西方的影响,故选 C。8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
8、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A电话 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易错提示:近代通讯易出错A从材料中的信息:人手能用、能得声可以判断是电话。最新题组9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场景,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A材料隐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对比,属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范畴,故选A。10“中国自仿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
9、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此段材料不能说明()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不能接受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D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发展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和所学史实表明中国人对待学习西方技术的态度由开始的敌视而开始接受,客观上又反映了世界近代发展的潮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11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进行太空授课。全国10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全过程。这说明()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B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C电视在
10、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B神舟十号社会热点新闻信息,通过电视广受关注,反映了电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快捷途径,故选B。122014年6月19日,上海书展上发现一本汇集近千个如“达人”、“杯具”、“云计算”等新词的“潮词语录”,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是()A汽车的应用 B网络的普及C广播电视的推广 D报纸的影响答案B综合题组13在中外几千年历史中,头发就如一根细细的、极其敏感的晴雨表,纵穿于其中,折射着历史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即如果
11、没有管仲,我们中国人都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孝经开宗明义章和论语宪问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逐渐兴起剪辫风潮,至五四前夜,男子剪掉辫子已成为个人生活的常态,但女子剪短发仍被视为有伤风俗。谢天开短发与新女性的诞生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发型从“郭富城头”到“周杰伦头”、从“纯子头”(来源于日本电视连续剧)到“梁咏琪头”,颜色从纯黑色到五颜六色,人们的发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太平洋女性网发型演变三十年材料四1871年8月,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断发脱刀令,宣布日本人要剪掉长发、解除佩刀,改为西式发型。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头发有何象征意义。(2)分析材料
12、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析新时期中国人发式日益个性化、时尚化的原因。(4)简述明治政府施行断发令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5)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化。第(1)问从儒家孝的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结合中国近代20世纪初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第(3)问结合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对外交流方面的史实进行回答即可。第(4)问结合日本文明西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第(5)问须以文明史观与唯物史观为指导组织答案。答案(1)孝道的表现,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志。(2)辛亥革命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有关措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
13、思想观念的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3)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4)文明开化,有利于日本的近代化。(5)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加以改造或剔除。1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申报材料二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
14、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材料三(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
15、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申报(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据“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日用洋货广受人们欢迎”等概括即可;从外国的入侵、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第(2)问,据材料三分别提取关键信息即可。第(3)问,要特别注意材料一中崇尚洋货的理念,据此归纳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答案 (1)社会现象:洋货流行日渐成风。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洋货大量输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人们生活市场化;购用洋货是个人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洋货物美价廉。(2)态度:时论一、二反对,时论三不反对。出发点:时论一从货物自身的品质出发(或国货优于洋货等),时论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时论三从历史发展潮流出发。(3)冲击了节俭、实用的生活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等传统观念,推动了喜新好异、追求享乐、喜欢价廉物美的观念的形成;推动了中国重视工商业(与洋人争利)等近代社会新观念的形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