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085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第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1废丞相(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内阁(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内阁首辅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惯称呼,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中期后,大学士又被称为“辅臣”,

2、首席大学士被称为“首辅”,或“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之较量。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 3颁布大明律(1)特征: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2)原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4地方行政制度朱元璋认为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碍于皇权的集中。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军事。三者合为三司,原来行省的权

3、力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1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设立: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3)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

4、手段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核心论点:(1)清代的总督巡抚制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地方官员权力有所扩大。(2)清代虽然提高督抚地位但权力归属中央,最终听从中央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3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设理藩院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重视边疆地

5、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4)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链接选修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帝(选修4)1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1)巩固统一国家:平定三藩之乱,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派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2)维护国家主权:组织清军在雅克萨两次打败沙俄侵略者;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2对康熙帝的评价(1)功绩: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雍正、乾隆继承其基业,

6、共同创造了“康乾盛世”局面。(2)局限:康熙帝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使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开,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侵略埋下了祸根。【漫画解史】丞相与内阁首辅信息提取:秦朝设立的丞相一直是法定的中央官职,而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关。【知识拓展】明朝内阁制的特点(1)变动性。明朝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须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员额多寡不等。(2)附属性。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3)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个人才能辅助君主。【教材补遗】明代宦官专权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

7、。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宦官专权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巧思妙记】巧记明清政治信息提取: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表现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政策方面强化重农抑商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图解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信息提取: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强化的过程,到清朝达到顶峰。【教材补遗】1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

8、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2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重点一 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史料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

9、官员行为。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史料解读】史料主要从中央和地方设置监察机构、明朝设厂卫机构、清代颁布监察的法律、清朝设宗室御史专门稽查皇族等方面阐述了监察制度。【问题思考】根据

10、史料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试答:【提示】监察制度制度化、体系化;服务于皇权;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史论归纳】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1制度与“家法”相联系:清朝“家法”森严,其宗旨是严密防范一切侵犯皇权、威胁国家安全的举动。家法成为第一大法。针对明末的诸种社会弊端,清朝各种制度凸显“家法”精神。清初几位帝王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严

11、防,如顺治帝鉴于往代宦官擅政典兵,流祸无穷,于交泰殿铸铁牌示警,并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十三衙门,再立内务府。外戚不许专权,权臣不得干政,并严行禁止士习不端,结社订盟。康熙帝则禁止官员私置党羽,蠹国害政。雍正帝撰朋党论,告诫臣僚。2糅入周边民族的多种文化: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鉴了契丹的“八部大人”、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以及明代卫所的总旗、小旗等;部分机构名称又吸纳朝鲜称谓。文化上彼此相互借鉴,这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共有特征。3彰显满洲贵族与官员的地位:在“首崇满洲”的清代社会,官员虽设满蒙汉复职,但制度本身却凸显满洲的地位。4“仿古效今”,承袭明制:后金初创,制度未全,多

12、仿明制。比如,清代从中央的内阁、六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与明朝大同小异。重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说明了内阁的职能,结合唐以前丞相的职责比较其不同。(2)史料二中说明

13、了军机处的职权,从其职权上分析其本质。【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试答:【提示】(1)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

14、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史料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

15、情领导一切。”【史料解读】史料中“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信息,说明了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问题思考】结合史料分析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产生的消极影响。试答:【提示】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决策失误。【史论归纳】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政治

16、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9高考北京卷T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命题点:明代内阁的权力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

17、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内阁起初没有完全按皇帝的旨意拟票,最终又按皇帝的意志重新拟票,说明内阁虽掌握票拟权,但最终要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材料中内阁起初没有按皇帝要求拟票,说明内阁拥有一定的参决政事权,而不是不参决政事,故A项错误。内阁参与政事决策开始于永乐年间,而不是万历年间,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内阁按照皇帝的要求拟票,并没有涉及批红,故C项错误。2(2017高考天津卷T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

18、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命题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解析:选D。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君主制长期存在有其社会基础和合理性,D项正确。“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并非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排除B项;“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说法错误,排除C项。3(2016高考全国

19、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命题点:明代的地方政治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4(2017高考全国卷T27)明

20、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命题点:明朝中枢机构改革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5(2015高考海南卷T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21、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命题点:朱元璋的重刑治国思想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解析:选B。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明代加强君主专制)明书中记载:“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明代与这一记载异曲同工的举

22、措是()A营建北京并迁都于此B废丞相权力分于六部C设内阁辅助皇帝理政D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建国后杀戮功臣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此举措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迁都北京并非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强化君主专制,与材料中措施的目的和效果相同,故B项正确;明中后期出现了内阁首辅专权的情况,不利于巩固统治,故C项错误;令地方大臣密折奏事,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且密折奏事制度是清朝的政策,故D项错误。2(命题点:明朝的内阁制)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

23、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解析:选A。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削弱六部、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3(命题点:明朝的监察制度)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都部者”。这表明当时()A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B君主

24、专制空前强化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明代的监察御史大多是进士出身,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知县三年考满都部者”,这说明当时政府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的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御史的来源,不是突出科举制的作用,排除A项;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材料并未说明监察机构的发展,仅反映了政府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选拔,排除D项。4(命题点:清朝的政府统治)清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吏治逐渐走向

25、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析:选C。皇帝对官员处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反映雍正帝对法律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在决策方面更具随意性,而没有反映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故D项错误。5(命题点:清朝加强思想控制)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乾隆时期()A皇帝推动儒学复兴B经世致用思潮兴起C思想领域渐趋保守D君主意图控制

26、思想解析:选D。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质疑并冷落程朱理学,意在树立一种新的思想权威,即意图控制思想,与儒学复兴无关,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两汉经学更注重训诂考据,不注重经世致用,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乾隆时期思想领域渐趋保守的结论,故C项错误。6(命题点: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

27、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可知,军机大臣需要敏锐严谨,故D项正确。(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福建泉州二模)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解析:选D。题干“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

28、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说明皇权受到牵制,故选D项;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废除宰相,排除A项;题干意旨与B项刚好相反,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君主专制演进的情况,而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2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这说明()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军机处、内阁的相互制约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雍正帝设

29、立军机处后,内阁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其奉旨或拟写随旨后,传到内阁,再由内阁传到各衙门,由此可见,内阁的权力被军机处架空,其变成一个承递文件的机关,故选D项。 3(2020福建厦门二模)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解析:选B。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由此可知义男地位有所提高,这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

30、关系较前有所松弛,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规范收养,不会冲击纲常伦理,排除A项;“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项;“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D项。4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解析:选D。由材

31、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内阁的辅助作用不大,排除C项。5(2020湖南省四校联考)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A统一协调地方权力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削弱地方行政权力D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解析:选A。巡抚最初是临时差遣机构,属于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督察

32、机构,由材料中巡抚掌管的权力可以看出,巡抚的设置有助于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故A项正确;巡抚的设置有助于统一协调地方权力,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也不是削弱地方行政权力,故B、C两项错误;巡抚完善的是地方官制,而不是中央官制,故D项错误。6(2020山东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明太祖

33、认为对于“蛮夷”即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认为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这说明明初统治者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故选D项;近代以来“华夷观念”才逐渐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行政机构,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排除C项。7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解析:选C。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据

34、材料“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主要涉及行政法,因此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故B项错误;由材料“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主要制定的是与行政相关的法规,这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不是为了强化对汉人的统治,故D项错误。8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行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问”;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A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B消除了吏治腐败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客观上有利于

35、社会公平公正解析:选D。由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隙,并宜回避”“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知,明朝完善了司法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故选D项。9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

36、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项;材料的三个机构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项;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出现,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控制的严格,排除D项。10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A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

37、断加强B军机处逐渐成为强化君权的工具C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D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解析:选B。无论是雍正设立军机处,还是乾隆对军机处先废后立,其出发点都是加强皇权,由此可见军机处成为清廷强化皇权的工具,故选B项。11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解析:选B。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这体

38、现了清代司法实践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这是司法问题,非立法问题,因而无法从中得出清代法律体系完整,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实践中依据的例不断更新,无关司法程序的问题,排除C项;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司法更公平公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排除D项。12(2020广东肇庆三模)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盛称其耕种、勤劳与人口众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今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所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达到最高程度。”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A马可波罗的叙述并不真实B宋元时期

39、经济与清朝相当C清朝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转型解析:选D。据材料“1776年”和“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所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达到最高程度”并结合所学清朝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转型,故选D项;据材料“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说明马可波罗的叙述有其真实一面,排除A项;B、C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均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

40、、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17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

41、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这种观念)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它在英国17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解析:(1)

42、第一小问特点,从其所处的地位、当时基层组织的发展及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积极作用,从其对基层的社会政治秩序、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从二者的特点看,清政府主要是靠宗法关系,而英国靠社会习俗;从管理看,清代政府对地方管理靠三大系列社会组织,而英国则是以教会管理为主。第二小问原因,要承接第一小问的不同进行说明,从清代宗法观念的影响和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以及英国教会发达及民主思想的角度回答。答案:(1)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

43、展;等等。 (2)不同之处: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而17世纪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结合。 原因: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延伸,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英国民主思想产生较早,且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权,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

44、朝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重点阐述,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等。答案:示例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其间,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