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科教文化知识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1953年。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任务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三大改造时间:19531956年。内容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
2、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过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评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
3、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费正清传统与变迁核心论点:(1)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体制,对针对性的治理农村社会曾经起过主要作用。(2)人民公社体制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的生产组织形式,具有极大的弊端。 (4)中央对“左”倾错误的调整措施: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5)经济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
4、础行业。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石油已经实现自给。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性的探索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他们的助手。”核心论点: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一大二公”公社体制的调整,体现了在农村对“左”倾错误的纠正。3“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及“全面夺权”的狂潮使中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2)出现起色原因措施(3)复苏发展原因: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
5、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力整顿。(4)“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知识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思想、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人民民主专政思想: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2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服饰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
6、年代中期.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b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习俗(2)交通事业的起步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航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3)大众传媒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3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教与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A目的
7、: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b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c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d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农业科技A成就: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生物技术: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A废除旧的教育制度.方针: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
8、众的文化教育。.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作用: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b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性质:新中国的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意义: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A表现:“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教育革命”的展开和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办法。b影响: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
9、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1977年12月,恢复高考。(3)“双百”方针提出A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b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c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d成就e意义曲折A背景: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爆发。b表现: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链接选修毛泽东及李四光(选修4)1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2)在革
10、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3)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一套完备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1)活动:创立地质力学;指导石油等矿产开采;研究地震预测和预防。(2)地位:“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3)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图解历史】过渡时期信息提取: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
11、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教材补遗】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统购”即“计划收购”;“统销”即“计划供应”。后来,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数据证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信息提取:图示为“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名师指津】中共八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端的原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
12、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国情及经济建设状况的总路线。【微点拓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漫画解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信息提取:该漫画意在揭示“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患。【教材补遗】三面红旗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
13、公社化运动,在1960年5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5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提示】对“八字”方针的认识(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教材补遗】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
14、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教材补遗】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神,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15、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1 200万至1 800万之间。【图证历史】 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新科技发展的意义信息提取:(1)经济上,重大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因素。(2)国防上,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3)政治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4)国际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图解历史】正确理解“双百”方针【构图解史】动乱中的教育,)重点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解读】上图直观地表明了“一五”计划集中发展以国防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和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结论】“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改造与建
16、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史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
17、,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史料二“一五”时期,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农村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另一项重要变化是,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速国营农牧场的建设。1954年先后由军队转业官兵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军垦农场,政府还组织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新疆、华南开荒,建立国营农场。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史料三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18、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史料四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一五”计划的工业项目、预算支出等情况,说明了“一五”
19、计划的特点。(2)史料二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的开展及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3)史料三主要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特点。(4)史料四主要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五年计划过程中的特点。(2)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二政策实施的结果,并分析其实施的背景。(3)根据史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4)根据史料四,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试答:【提示】(1)特点:得到苏联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结果:农业走上集体化道路;
20、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小私有制基本消亡;土地公有制逐步确立。背景:西方国家的封锁;苏联的经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目标要求。(3)趋势: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4)因素: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史论归纳】1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性质及评价(1)必要性: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
21、造必要的条件。(2)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3)评价:积极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为,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2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
22、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23、。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重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史料二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24、)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8197.651954169.521959169.681955183.941960143.851956192.751961136.501957195.051962154.41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其中“跃增至”一方面说明钢产量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钢产量的增幅已经脱离社会实际。(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1953196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说明粮食产量的阶段性特点。【问题思考】(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什么特点,有
25、何影响?(2)根据史料二,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试答:【提示】(1)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破坏。(2)趋势:中国粮食产量1953年至1958年呈增长趋势,1959年至1961年呈下降趋势。政治因素:增长因素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下降因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失误(或者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或者“大跃进”、人民
26、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苏联背信弃义。原因: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史论归纳】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事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
27、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
28、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重点三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指南针”“双百”方针“双百”方针的发展历程与认识史料一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二“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史料三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
29、小平【解读】(1)史料一要求文艺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2)史料二反映出“双百”方针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夸大了当时文艺界存在的问题。(3)史料三强调文艺家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创作自由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问题思考】结合史料,谈谈“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答:【提示】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史论归纳】全面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
30、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
31、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9高考全国卷T31)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命题点:1953年年画反映的时代风貌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解析:选D。1953年,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再结合年画名称数他劳动强可知,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故D项正确。年画数他劳动强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故A项错误;1953年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因而年画所描绘的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
32、是在1956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2(2019高考全国卷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解析:选D。“1954年”处于“一五”计划期间,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中现象正是当时中国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俄文书刊
33、借阅量增加不等于我国科研已和国际前沿接轨,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学习苏联,并非国人全面反思苏联经验,C项错误。3(2019高考江苏卷T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命题点:“一五”计划的影响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解析:选B。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等可知,此时我国工业化开始有所发展,初步改变了我国
34、工业的落后面貌,B项正确。“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并非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A项错误,排除;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1949年至1952年,C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不协调发展策略,D项错误,排除。4(2019高考海南卷T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命题点:中苏关系的影响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
35、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D项。此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未调整,排除A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 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技术区别于政治,而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C项。5. (2018高考全国卷T31)右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A已经初
36、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选D。材料漫画反映了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D项正确。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排除A项;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C项。6(2017高考全国卷T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特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选C。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
37、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C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A;20世纪50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错误。7. (2018高考全国卷T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命题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选B。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
38、,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选A。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均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
39、之处,故B项错误;“前瞻性”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2(命题点:三大改造)195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这表明当时中国()A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B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C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D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解析:选B。1954年正值三大改造第二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是在1956年,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允许存在的经济成分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
40、所有制,这表明当时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四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3(命题点: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影响)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该文章()A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B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C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D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解析:选D。1953年中国尚未建立市场经济,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故B项错误;“大跃进”开始
41、于1958年,故C项错误;1953年处于农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合作总社调整肥料价格的目的是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4(命题点:“一五”计划的成就)下图为1953年至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出我国()A人民生活已得到重大改善B国民经济的比例趋于协调C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D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解析:选C。示意图表明1953年至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较大幅度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执行“一五”计划的结果,说明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国民经济的比例,且当时优先发
42、展重工业,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5(命题点:“大跃进”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国家职工人数(万人)国家财政收支(亿元)第1年19 5052 4516.0第2年20 0004 53221.8第3年17 0004 56165.8第4年14 3505 04481.8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B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C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D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解析:选C。从材料来看粮食产量整体上在减少,国家职工人数在增加,财政赤字加剧,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是“大跃进”时期,当时我国
43、经济政策出现严重偏差,导致了材料反映的现象,所以C项符合题意;表中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偏差而非自然灾害,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科技革命与表格反映的内容均无直接的关系,排除B、D两项。6(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解析:选A。根据材料“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
44、”和“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故A项正确。(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山东章丘模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A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B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C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D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解析:选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的条件,故A项正确;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
45、设热情不仅指工业化,故B项错误;“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不再受外国的干涉”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 (2020江苏南通模拟)右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解析:选B。漫画中,人们正在为一场竞赛呐喊助威:前面一个人物的头部和身体是高高的烟囱,代表工业化,后面追赶的人物的眉毛是麦穗,代表农业合作化,横幅的字样“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据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实
46、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充满了热情,故B项正确。31949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统计表项目铜原煤棉纱粮食1952年比1949年增长(%)753.810510144.8由上表可知,当时()A国民经济逐步恢复B盲目追求发展速度C计划经济逐步形成D农业经济受到制约解析:选A。结合表格中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情况可知19491952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故A项正确;1958年“大跃进”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农业生产而非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粮食增长44.8%,不能得出农业发展受阻的结论,故D项错误。4.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宣传
47、画新买的牛,“卖罢余粮赶回集,买头牛来添套犁,大家看了都欢喜”。该宣传画最有可能是()A土地改革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选A。据材料“卖罢余粮赶回集,买头牛来添套犁,大家看了都欢喜”可知,农民手里还有生产资料和土地,农村仍然存在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土地改革时期,农民分得了土地,故A项正确。5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这一举措()A极大推动了工业化建设B有利于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C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D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相呼应解析:选D。确立城乡
48、二元分离的户籍机构,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国家只承担非农业人口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国家从总体上安排经济发展计划,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相呼应,故D项正确。6有学者指出,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其必要性是指()A必须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B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D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解析:选D。材料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要求变革生产关系,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虽然是借鉴苏联模式,但是这不能表明改造的
49、必要性,故A项错误;当时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时期工作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没有涉及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故C项错误。7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58年年底,全国职工人数比1957年年底增加了40%,即增加了990万,职工总数达到了4 400万人。这表明()A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B国家大办工矿企业C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D全国人口迅速增长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经济领域实行“大跃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大办工业,导致职工数量迅速增加,故B项正确;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才得以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发展促进工人数量激增
50、,不是促进城市化,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8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接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A彻底改造旧教育B对教育拨乱反正C提高了教育质量D收回了教育主权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与接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学、小学,这说明新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对整个旧教育的彻底改造,A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实现了对教育的拨乱反正,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对高等院校、中学、小学的接收,不
51、能体现教育质量的改变,C项错误。9. (2020广东佛山二模)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58年的宣传画飞上月亮。这幅画()A受到美国登月的刺激而创作B受同时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大力发展科学的热情D宣传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解析:选C。1958年,我国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幅创作于1958年的宣传画飞上月亮,体现了大力发展科学的热情,故C项正确。10(2020江苏启东期中)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某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B经济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
52、完成D“一五”计划重工业取得成就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C点时重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农业和轻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指标,给农业和轻工业带来巨大的破坏,是造成三年严重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B项符合题意;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后开始的,与上述分析时间不符,A项排除;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主要调整的是失调的国民经济比重,C项排除;“一五”计划并未造成轻重比例严重失调,D项排除。11(2020广东湛江调研)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
53、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据材料“1961年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年底,提出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体制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故D项错误。12下列是19591962年我国经济统计表(部分),其中1960年至1962年的数据变化
54、反映出()单位:亿元年份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986761649719601 09054745719616114515591962486434584A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B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成效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持续扩大解析:选B。由材料重工业产值大幅缩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所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60年至1962年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左”倾错误取得成效,故选B项;“显著增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重工业比重下降,减少了对重工业的投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大跃进”的调整和纠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0浙江省
55、十校联盟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自由婚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广大妇女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57年,全国女职工由1949年的60万上升为328.6万人,是原来的5.5倍。广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953年和1956年,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1954年,全国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的17.3%
56、,有147名妇女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近12%。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工资制)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单个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是国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按劳分配”这项改革原则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决议”。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试验在企业层次得以实施,包括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1992年年末,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部将不再控制企业雇用的人数或者企业工资簿上的人数,同时也不再控制技术培训项目中招募的毕业生人数。摘编自赵明
57、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工人材料三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摘自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谈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工资制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
58、。(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在航天与农业领域所取得的两项突出成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这一谈话的重大历史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从婚姻、民主权利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总体趋势,据材料二可得出工资制度变化的总趋势是从国家主导逐步转向企业主导。第二小问基本历程,抓住材料中三个时间点20世纪50年代、1984年、1992年和所学知识分析。(3)第一小问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成就有“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
59、稻。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得出邓小平这一谈话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据材料三“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得出邓小平这一谈话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答案:(1)变化:获得了婚姻自主,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获得了民主政治权利。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法律的保护;“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2)总体趋势:从国家主导逐步转向企业主导。(或由固定僵化走
60、向自主灵活)基本历程:20世纪50年代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或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成就:“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意义: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任意答出两点即可)14(2020湖南衡阳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计划成就(1957年与195
61、2年比较)项目工农业总产值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1957年比1952年增长(%)67.8210.083.0296.096.0166.024.819.026.0年均增长(%)10.925.412.959.219.233.24.53.74.7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指数钢生铁原煤发电量中国18.031.725.214.421.6英国4.15.75.9下降7.8美国2.83.95.07.89.1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
62、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选题角度,例如从表格中钢、煤、电的成就和增长速度得出“一五”时期重工业成就巨大;其次,根据论题及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阐述:由于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尽快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一五”期间,不仅国内经济纵向发展迅速,而且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这些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