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8.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历史材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六).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030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8.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历史材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8.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历史材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8.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历史材料与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近代百戏之祖”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代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剧形态,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解读】吴新雷,当代戏曲理论家。此文原载2003年6月5日的光明日报上。上面摘录的这段文字高度总结、概括了昆曲作为“近代百戏之祖”的独特文化价值。【注释】南昆,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昆曲。北昆,清代中叶,昆曲在北京衰落后,部分艺人流落

2、到冀中地区和当地弋腔(高腔)班社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昆曲支派。这部分艺人大多为河北省高阳、安新一带人,故又称“高阳昆腔”。湘昆,昆曲流传到湖南桂阳后,与当地生活习俗及语言结合,受祁剧、湘剧影响逐步形成,也称“桂阳昆曲”。永昆,即永嘉昆曲。明万历年间,昆腔传入浙江永嘉,深为文人喜爱,长演不衰,经过艺人长期摸索,逐渐地方化,形成粗犷、质朴的风格,有别于典雅、清丽的苏昆。滇昆,流传于云南,带有地方语言、习俗特点的昆曲。川昆,流传于四川的昆曲。晋昆,流传于山西的昆曲。京昆,流传于北京地区的昆曲。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2保护文化遗产的艰难最近,从刚刚出版的思想者独行中看到了曾经沸沸扬扬的冯骥才和天津市民

3、保卫历史街区估衣街的情况,确实是非常感人的。天津也算是北方一个大码头了,今天它是北方中国仅次于北京的一个直辖市,这不仅是因为它离北京近,更因为它有近代史上天津作为首都北京近邻的口岸的雄厚物质与文化基础。自开埠的100多年来,天津留下了一些中西结合的经典建筑及其盛装的城市文化,近年天津与上海、深圳等相比虽然发展相对较慢一些,反而让它能够更多地保存了一些昔日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为盲目的开发牺牲了太多的文化遗产追悔莫及的时候,天津开始后来居上了,拆迁的浪潮还是横扫了这个地方,并最终拆到了作为老天津缩影的估衣街,不能不让人更感觉到遗憾。估衣街拆迁与反拆迁的事情就是在这

4、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并且在书中已经有了十分详尽的描述。估衣街保护的亮点之一就是有冯骥才的参与。冯骥才是一个国家级的文化名人。他的参与使这次拆迁和反拆迁的斗争多了几分文化意蕴。冯在记述中几次用照片表现20年来中国最霸道的一个“拆”字,并发誓要与这个字斗争到底。他指出,今天与这个字的斗争,我们还处于游击战的地位,被动的地位,因为在今天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中,它们的确是太强大了。连冯骥才这样的文化名人都感觉到对此的无可奈何,可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处境之艰难。我一直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不必保护过去的一切,不是一切旧东西、老东西都有永续存在的价值,历史的垃圾尽管也可能有科学的价值,但是垃圾永远不会给我们提供美感,

5、不会给我们提供心灵的震慑,对于其中的科学信息,发掘、记录就可以保持科研的正当进行了。但人类的前行需要认路,需要历史记忆的指引,需要过去为未来留下一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路标,历史的保存需要价值选择。问题是,今天我们的城市和社会发展中在规划与建设中作出价值判断、作出决定的人,知识水平和出发点往往都很成问题,我们做出决定的程序也不尽完善和科学,在急功近利、在献礼工程、样板工程中,在一片浮躁之中,当然难以建设出经得起历史考量的精致,也难以认真思量古代的精致和终极意义。在主要关注政绩和形象、GDP的官僚眼里,在主要关注经济收益的开发商的眼里,文化遗产往往就是古人先来先到占据着最好地段的一张地皮。这是最要

6、命的问题。在这种长期与短期、情感与利益、历史与现在的非均衡的博弈中,政策与利益的扭曲和放大,更容易弄得过去和现实都失去了应有的和谐与精致,使我们只能生活在一个得过且过的环境中。也许今天的我们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奋斗的目标主要还是要解决温饱的问题,考虑长久的文化建设与生价值不朽等问题,则只好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了。在这样的时代,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先觉者注定是痛苦的。但是,抗争与努力,呼唤与行动,毕竟可以让这个过渡的阶段短些,让遗憾少些。傅斌思想与行动:文化遗产保护的艰难处境【解读】本文摘自2006年5月31日中国文物报。作者情况不详,估计是一位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士。这是他阅读思想者独行一书所写的

7、读后心得。思想者独行的作者是著名小说家冯骥才。该书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即对当代中国文化命运的思考,另一类是“行动”,记录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些人士,为保护文化遗产奔走呼号的一些真实经历,以及他们内心为文化遗产的毁灭而痛惜的真情实感。正像傅斌先生在阅读思想者独行之后,在心得中指出的那样,20年来中国最霸道的一个字是“拆”,在今天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拆”字太强大了。然而,一方面建设与拆迁让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呼声越来越高涨。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整个时代和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有关认识,特别是行动体制还是不到位,所以保护和抢救变得十分困难。例

8、如张家口地区,为经济建设,竟然不顾文物部门的呼声,把一座很有价值的清代戏楼拆毁了,其损失是不可弥补、不可估价的。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国家的各级领导者和建设者,教育他们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可以说是一项战略措施。3在继承创新中让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春节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但几乎每代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康保成【解题】康保成先生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教授。康保成教授的这一段话,原载中国文物报“遗产周刊”第一七八期迎来遗产保护又一春一文中。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要绝对原汁原味地保护;另一种观点主张继承精华,清除糟粕,在不断创新发展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康教授的主张就属于后一种观点。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曾有人企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格在某一时间段上,以求原汁原味地永世长存。他自己出资招募一批擅长少数民族舞蹈的青年,为了保持舞蹈的原生状态,避免其受当代文化的影响,他把电视藏起来,不让青年人看。结果,半夜里,这些青年还是偷偷地把电视搬出来。这说明,企图绝对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状态,不允许改革,那是行不通的。但是,如何在继承创新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那是一项艰巨复杂、任重道远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