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6026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备战2015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9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九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频考点解读】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热点题型】题型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例1、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25%,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提分秘籍】 1“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2、(1)特点 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渐进性和长期性. 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

3、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举一反三】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热点题型】题型二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历程 例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

4、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D 【提分秘籍】 19561976年探索中党和政府主要围绕的两个核心问题及其探索失误的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

5、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

6、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解析:选A.注意“1960年”这一时间信息.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商品极其短缺,材料中规定有利于节约商品供应市场,故选A项.B、C、D三项与1960年的时代背景不符. 【热点题型】题型三 考查专业术语 例3、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

7、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提分秘籍】学会运用专业术语 (1)这里首先要明确历史表述不同于文学化、艺术化的表述,尽量不掺杂表达个人情感的语言,时刻提醒自己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2)在教材阅读中强调历史专业术语的“符号勾画”.因为历史课

8、文作为经典内容是最具示范作用的.因此,学会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对一些不同范畴的、有特殊范畴的历史专业术语进行不同类别的勾画,可以增强考生的专业术语模仿意识.(3)运用专业术语必须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内涵,这是正确运用这些专业术语的根本.如,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社会性质、生产模式、政体、国体等.(4)小论文本来就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形式,经常写作历史小论文是提高考生运用专业术语的重要途径.【举一反三】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

9、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月) 材料2: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3: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4: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

10、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1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2“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3,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4,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11、【高考风向标】 1(2014重庆卷)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2(2014天津卷)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以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为切入点,旨在考查

12、学生解读信息和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许多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3(2014安徽卷)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本题以农民日记为切入

13、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故选A。4(2014北京卷)“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5(2014全国大纲卷)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

14、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6(2014江苏卷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答案】D【解析】本题以学者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比较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材料中“农民远非是一个制

15、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提出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D项;A、B、C三项均是农民对“制度的被动接受”,不符合题意。7(2014新课标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8(2014新课标全国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

16、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9.(2013安徽卷)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答案】D【解析】本题以文字史料切入考查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主要取决于”。从1950年到1957年,在短时间内人们的

17、思想不可能出现重大转变,因此A错误。B项表述虽正确,但不是主要的原因。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刚刚建立,故C项表述错误。D项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保障,故选D。10.(2013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11.(2013江苏卷)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

18、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 BC D12.(2013重庆卷)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70431738753719581083580503566195914838676164971960163710905

19、47457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3.(2013山东卷)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随堂巩固】1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1选B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

20、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建国初期,国家处于全面建设时期。选项中最接近建国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时期。A项在1921年至1927年,此时中苏关系没有体现宣传画内容;C项在1966至1976年,此时中苏关系恶化;D项处于1978年后,图上内容不符合此时中苏关系特点。2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一五计划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2. 选B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题干时间为195

21、7年,此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未开始,排除C、D两项;材料信息“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的情况,与工商业改造无关。3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3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表中的统计信息反映了下列哪组年份的经济状况()A19491952 B19521956C19661976 D197819823. 选B由图表信息可知,“开始年”时,私营企业、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小;到“结束年”时,私营经营企业、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很少

22、,而国营、集体企业占据绝对大的比重,此现象与三大改造的完成有关。三大改造始于1953年,结束于1956年。故选B项。4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A社会主义工业化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 选D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是公私合营的形式。故选D。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

23、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5. 选C根据材料信息“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等信息,可知民谣反映的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特征的大跃进运动。6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始,中国的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卫星”字眼,其意在于()A祝贺盟友苏联取得的伟大成就B庆贺中国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代指全国各地上报的工农业高产量D要与美国在太空领域竞争6. 选C1958年社会主义时期总路线实行后,开始了大跃进运动,盲目追求高指标,出现大量的虚报行为。7 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

24、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祸”是指()A长期战争的破坏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 A“二五”时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没有发展B“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C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D“二五”时期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所致8. 选A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比重占到2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工业没有发展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9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

25、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A B C D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10选D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从图片中“公私合营”可以判断是对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形式。 11下表为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生产峰值出现的原因是

26、“二五计划”的实施B国民经济的调整使工农业的发展趋于平衡C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的发生D与工业相比,1956年以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2下图为新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曲线,其中1959年1961年、1973年1980年两个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用文字表述其共同因素最恰当的是()A政策因素的影响 B自然因素的影响C生育观念的影响 D经济因素的影响12选A1959年1961年人口增长率下降是由于饥荒,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造成;1973年1980年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故选A。 13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

27、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28、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5分)(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4分)(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何理解:“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0分)(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