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教师用书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5.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遗址的建筑布局是:北部的卫城,南部的“圣堂”,中间的谷地 特点是:都用花岗石砌成,石缝无黏合物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的发现是揭示历史的重要依据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大津巴布韦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的表现出土的文物有工具和工艺品;进口货;皂石器 展示资料 感知历史非洲人民凭借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遗址是古代津巴布韦国家的首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通过大津巴布韦遗址与考古发掘,探讨南部非洲
2、历史的文明进程感知理解 史论结合 全面概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南部非洲的文化传统,培养人文主义精神,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遗址的建筑与文物。 难点 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出土的文物两个方面揭示了1100年至1500年前后南部非洲的文明所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与线索,从而揭示了古老的非洲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着同样的灿烂与辉煌。由于本课重点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布局与特点和出土文物,建议在教学中多运
3、用影视图片资料,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探索历史奥秘的兴趣,并为后面化解难点做知识准备。 本课引言引用了考古学家麦克维尔和戴维逊的记述并配以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这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成就与神秘,使学生产生探索历史遗迹的求知欲。建议教师以文字和照片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引入新课。问题一:你能否从麦克维尔的记述中推断大津巴布韦遗址当初的规模?问题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你认为这样设计入口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在猜想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索的领域。 第一目“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4、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其次重点介绍了遗址的三个组成部分和特点,揭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恢弘气势与神秘,以及南部非洲的建筑艺术的成就。在介绍之前,先告诉同学因为今天津巴布韦国家以考古遗址命名,为了有所区别,就在津巴布韦遗址前加了一个“大”字。 (1)遗址北部的卫城。了解卫城的建造时间、建筑特点及建筑式样和作用,以及在这里出土的重要文物,并且了解“卫城”得名的由来,以突出卫城的重要性。 (2)南部的椭圆形建筑物“圣堂” 。建筑时间、建筑式样及特点,圆形椎塔的建筑设计,显示了这里建筑的与众不同。 介于卫城与“圣堂”之间的谷地。介绍它的布局特点与规模。 关于建筑遗址的三个
5、组成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图片以及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布局的空间感。 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中,我们发现建筑都是用花岗岩石砌成,没有使用木结构。不用拱门和圆顶,而且石头与石头接缝处不施灰浆,未用任何黏合物。它对现代人来说仍然是个谜。建议让同学阅读【资料回放】,初步了解石头建筑的三种类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无黏合物的石头建筑技术怎样才能做到毫无缝隙呢?教师补充说明“在这些花岗石上烧火,然后突然浇水,利用冷缩热胀的原理使岩石裂成平整的石片,然后再用硬槌将这些石片修饰成平整的石砖。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是这么建造起来的”,以增强对大津巴布韦遗址高超的建筑技术的了解。 教学建议:根据所掌握
6、与了解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手绘制一份遗址布局平面图,同时探究它的建筑目的与用途?注意尊重学生的发言,保护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第三目“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的探究做铺垫。 第二目“出土的文物” 对大津巴布韦的发现最早是西方人对财富的渴望的结果。因为在19世纪,一些寻宝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极大地阻碍了今天的考古工作。这些寻宝者以古迹开发公司的名义,对这一历史古迹进行了合法的洗劫。后来对遗址的考古也仅限于想证明遗址文明与外部文化有关。因此对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就显得力不从心。仅就出土的文物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工具与工艺品。通过展示陶器碎片,纺锤,铁质箭头、矛头,铁渣、
7、铸模,叶形铁锄、斧头和工艺品中铜、青铜、黄金镯子等出土的实物图片,并介绍它们的出土地点,为第三目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注意引领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存在有历史的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来刺激他的想象和对历史的评价”。注意让学生运用这些实物史料进行历史的探究活动。 例如:纺锤的发现证明了古津巴布韦人掌握了纺织技术,而不像种族主义者们把非洲人描述成野蛮未开化的民族;大量铁农具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农业的发达,同时促进了建筑业的繁荣等等。 进口货。有棉、丝织品、花瓶、玻璃珠子,波斯的小花碗和中国明朝的青瓷碎片。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横向联系与比较,尤其是中国明朝青瓷碎片的出现,更加有力的证明了郑和下西洋
8、促进了亚非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之间的了解。 皂石器。介绍什么是皂石。它是滑石的变种,常与绿泥石、头角闪石和云母等相伴生。具有云母的晶体,质地的硬度和油滑的触感,不受任何酸类的影响。可以放进资料库。重点介绍皂石鸟,即“津巴布韦鸟”石雕,是津巴布韦的珍贵文物,用皂石雕刻而成。目前有个被国家列为国宝。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国徽和硬币上。让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神鸟归来的曲折历史,使学生明白,我们要尊重各国历史,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第三目“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 首先让学生明确遗址反映的时间。经14C的测定:遗址11世纪开始建设,1500年前后被遗弃。 关
9、于石头城建设的目的,有多种说法,让学生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不同的观点,开拓学生的思维,勇于大胆置疑。 本目是教学难点。大津巴布韦遗址不仅反映了古津巴布韦社会的政治状况,而且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材从遗址建筑与出土文物本身去复原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如从遗址的建筑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国家的统治中心,宗教服务于政治。从出土的进口货上看,反映了大津巴布韦贸易的发达与广阔的疆界和极盛时期。从出土的大量牛骨中,可以证明畜牧业的发达。纺锤的发现说明当地人已能织布。铸模及铜铁金器说明冶金技术发达。尤其是大量铁农具,说明生产力水平高。工艺品的发现说明人们懂得装饰,手工业技术发达。从大
10、津巴布韦的建筑技术看,他们已能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进行石头建筑,并懂得几何学、力学等建筑知识。尤其是不施灰浆而毫无缝隙的技术十分高超。这种城市式的建筑动用的劳动力数量惊人,说明农业生产的发达。教材阐述这一部分内容,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学难点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学生从分项理解到总体归纳,以形成对古津巴布韦国家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如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程度、对外贸易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最后,在探究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运用原因分析法,从内外因两方面比较,得出大津巴布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于膨胀的结果。使
11、学生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人类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分组描绘古津巴布韦人一家一天的生活。要求有描述商人家庭的,有描述农民家庭的,有统治者一天的生活,有被统治者的一天的生活。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的情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特点。通过对引言的解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对考古发现的兴趣,使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例如问题一:你能否从麦克维尔的记述中推断大津巴布韦遗址当初的规模与建造者的艰辛?问题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你认为这样设计入口的意图是什么?引
12、入新课。然后运用多媒体或音像资料展示并介绍三个重要概念:卫城、椭圆形建筑、谷地。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的特征,以发现大津巴布韦文明在建筑上的独特性。以增进对南部非洲文明的敬仰,对当地人民智慧的了解。问题三:请你设想当时建造石城会遇到哪些困难?建造石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此目问题的设置呈阶梯状,由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究人类古文明的兴趣。 出土的文物。教材分三类介绍了出土文物。这三类出土文物构成了一幅古津巴布韦人的生产、生活、文化画卷。教学中通过展示大津巴布韦出土文物的实物图片,以增强学生对津巴布韦历史的感性认识。领略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如介绍出土的叶形铁铲,
13、它就有别于我国铁铲的式样。紧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在19世纪人们对南部非洲还没有多少了解的时候,中国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在大津巴布韦就有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介绍本课一个重要概念“皂石鸟”时,着重讲述皂石鸟的出土到遭受劫掠的命运和今天它作为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出现在国旗与国徽的非凡经历,让学生懂得尊重历史,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反对文化上的殖民与强盗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历史思维品质与能力。 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大津巴布韦遗址与出土文物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探究大津巴布韦的历史状况,让学生养成回答问题的逻辑性
14、与严密性。先让学生回答“大津巴布韦遗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并举例说明”。其次让学生回答“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状况”。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渐形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关于大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教材提供了三种说法。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关于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哪一种说法最合理?从中我们得到什么教训?旨在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历史原因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特点这一目时,教
15、师可以这样导入。 大凡历史悠久的国家都会保留着几处废墟,让后来的人们追忆和凭吊祖先们的足迹。津巴布韦的国名意思就是“石头城”,取自于古代的大津巴布韦城。大津巴布韦城是世界著名的几大废墟之一,和古罗马斗兽场和庞贝古城等等其他的古迹比起来,大津巴布韦城好像在人们的眼中更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虽然知道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建造的这座城堡,但是人们还是搞不清楚,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修建这座石头城。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外星人的作品。但是经过考古学家长时间的研究,他们终于用14C考察证明出大津巴布韦城确实是古代津巴布韦人的杰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津巴布韦遗址去领略它神秘而迷人
16、的风貌。 案例二在介绍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 、幻灯展示图片并介绍皂石鸟。 “津巴布韦鸟”石雕最早发掘于19世纪末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在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的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用于装饰花岗石建筑顶部的“津巴布韦鸟”。鸟身如鹰,而头似鸽,脖子高昂,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上,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这种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国徽和硬币上。 案例三在学习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这一目时,可以这样导入。 对于许多对非洲文明不甚了解的人来说,非洲留给人们的是落后封闭荒凉的印象。南
17、部非洲更是缺失了文明的地方。 然而失落文明的证据一个个像袅袅青烟从非洲内陆升起,大津巴布韦遗址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发现,证明了我们之前对非洲的了解是如此的肤浅和无知。 透过历史的时间隧道,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古津巴布韦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你认为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的特点在哪里? 解题关键:石头建筑是它的特点。 思路引领:从建筑布局与建筑技术上了解。 答案提示:布局错落有致,由三部分组成;都用花岗石砌成,石头拼缝横竖有致,不施灰浆却十分结实。 2.大津巴布韦遗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试列举23点。 解题关键:依据是建筑遗址与出土文物。 思路引领:冶金、纺
18、织、建筑。 答案提示:冶金技术上,铸模的发现,说明当时人能够熔炼黄金、铜、青铜和制造铁器;纺锤的发现,说明当时人已能织布;建筑上不施灰浆的石缝黏合技术高超。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看看课文中的哪一种说法最合理。 解题关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 思路引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因素。 答案提示:课文中关于津巴布韦衰落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一是葡萄牙人的入侵;二是穆塔帕王国的北迁;三是大津巴布韦在发展中人口过分膨胀。三种原因中,只有第三种是从内部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所以第三种说法最合理。即此地附近多山,不太适合种植农作物,人口过多迫使承担农
19、业劳动的妇女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劳作,这种局面注定了大津巴布韦的衰落。 2.结合本课内容,请思考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解题关键: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是证明历史的最好说明。 思路引领:我们对大津巴布韦文明的认识源于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 答案提示:1.历史发生之后,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凭借所遗留下来的材料去认识。2.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证据建构而来的,而历史证据则来源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史料。3.考古学则是研究人类过去历史提供直接实证并做出科学判断的唯一学科。4.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描绘1100-1500年间大津巴布韦的有关历史,是因为考古挖掘出了很多实物以反映
20、当时建筑、冶金、纺织等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它比文字资料更具有说服力。它有助于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不断接近真理。 (江苏省南京市南航附中杨镇陵)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大津巴布韦的建筑 译自戴维比奇:津巴布韦初中新历史第6章,1983年哈拉雷版第2426页。 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的第一大城,人口超过1.1万,因而它具有大城市经常遇到的问题。 这个城市是什么时候、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约在公元320年间,早铁器时代的人来到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但他们逗留不久就离开了;大约公元1075年,讲绍纳语的晚铁器时代的人到达大津巴布韦,并在山顶上建村落。 开头,这些人并不富裕,他们虽拥有许多牲畜,然
21、而只用普通的泥和柱子修建房子。后来,他们饲养的牛越来越多,再加上统治者对过境做黄金贸易的商人抽税,大津巴布韦变得富裕,统治者权力也越来越大,老百姓必须对他们毕恭毕敬。房子也变样了,建得结实而宽敞,人们能够制造更大容量的器皿。村落变成大城,也许是南部非洲最大的城。 大津巴布韦的统治者为了保护家眷和财富,决定在房子外面修建坚固的围墙。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许多多花岗岩岩石,这些岩石由于日夜光照的温差而自然分裂成平整的石片。如果人们在岩石上烧火、然后突然往上面浇水,岩石也会整整齐齐地裂开。大津巴布韦的人,就用这个办法取得平整的石片。然后用硬槌修饰成石砖而不必施用水泥黏合。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
22、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入口处则用木头和硬梁修建。起初,房子是建在山上,久而久之,也在谷地里建房子。 到1300年左右,大津巴布韦的面积十分大,那里有用石头筑成的统治者房屋的大围墙。在大津巴布韦的家具当中,石雕的鸟是最特别的,这些鸟是用皂石雕成,大概用于祭祀。现在,这些鸟已见于津巴布韦国旗和钱币当中;此外,在大津巴布韦还出土有从海岸运来的阿拉伯和中国的瓷盘,还有黄金制造的装饰品。 统治者的围墙外面,是普通百姓的茅屋。百姓住区大约有1.5平方公里。茅屋如此之拥挤以至于他们的屋顶是一户贴着另一户。 大津巴布韦的城南是农田。逐渐,人们必须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好的耕地和肥沃的牧场。同时,他们烧的
23、是柴禾,城里难以为继,只能到越来越远的地方去找。这些都是南部非洲第一大城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黄金和象牙贸易中心的大津巴布韦一直存在到1450年左右。到1500年,这里已经没有任何繁荣迹象,因为地力耗尽,人们必须迁走,留下来的茅屋被风雨冲刷得所剩无几了,一些石头围墙倒塌了也无人修理。 2.课文注释 大津巴布韦历史发展 据津巴布韦档案馆出版的津巴布韦史诗记载,在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土地上,曾经居住过早铁器时代的人。到11世纪,讲班图语的绍纳人生活在这里,绍纳人的陶器以宽口陶瓶为特征。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附近并不产金,然而它的西南部却盛产黄金,这里的黄金早已出口东非海岸去换取印度的衣服和珠子。交换的中介人是
24、阿拉伯商人。大津巴布韦处在贸易通道上,因而得以发展。13世纪中,大津巴布韦的统治者对这种贸易施加绝对控制。14世纪,大津巴布韦的绍纳人能够制造棉布、能够熔炼及加工黄金、铜和铁。它的统治区域向西扩展到博茨瓦纳的塔泰地区、向东伸延到莫桑比克、南自林波波河扩张到津巴布韦高原。 大津巴布韦遗址为什么被废弃?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应牢记大津巴布韦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当时的人依靠简单的刀耕火种维生,既没有灌溉,也不用人工施肥。而且,当时大津巴布韦附近是热带草原的森林地带,也根本做不到施肥和灌溉。人们惯用的耕作方法是实行土地轮耕:一旦耗尽了原先耕地的地力,就迁到别的森林地带去,在那里重新清理出新的
25、土地来种粮食,同时在新土地的植被上牧牛及小牲口;原先的土地实行休耕,让它恢复地力。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耕种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休耕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原来的农业周期被打乱了。这样,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度的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这种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大津巴布韦必然要被废弃。 考古发掘在津巴布韦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殖民主义者入侵前,津巴布韦人未用文字。因此,要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只能依靠考古发掘材料。16世纪初年,葡萄牙人来到时,津巴布韦国家已经消亡,那段历史自然只能靠考古材料。 利用和分析比较口头传说,是研究殖民主义者入侵前非洲史的重要途径。然而,关于津巴
26、布韦国家时期的口头传说不多,迄今为止搜集到的最早的口头传说是关于14201430年左右,穆托塔领导从津巴布韦国家独立出来,再经其子扩张,从而奠定了穆塔帕王国最早的版图。这一传说无疑有助于弄清穆塔帕王国与津巴布韦国家的关系;可惜类似有价值的传说不多,绝大部分古津巴布韦国家的历史只能靠考古材料。 根据非洲语的语源去考证历史,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研究非洲史的新方法。除达文比奇等少数学者外,绝大多数的白人史学家,因不懂非洲土人语言,当然谈不上从语源学的角度去考证历史了。 3.学术观点 关于古津巴布韦国家的疆界及中心地区问题还有分歧 课文中引述的古津巴布韦国家疆界:“14世纪它的范围很大,西由现今
27、博茨瓦纳的塔泰地区向东伸展至莫桑比克,南自林波波河向北扩展到津巴布韦高原。”根据是津巴布韦档案馆出版的津巴布韦史诗(英文版)以及达文比奇撰写的绍纳史(英文版)的材料;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非洲通史第4卷,1992年版,第445页却指出:“在津巴布韦国家的边境现在仍很难确定,尽管可以肯定它的腹地是在马绍纳兰(注:马绍纳兰在津巴布韦东北部)。还有一些具有大津巴布韦风格的遗址,是在如今的马塔贝莱兰(注:马塔贝莱兰在津巴布韦西南部)境内,那里的大津巴布韦人渗透到豹地人(注:靠近博茨瓦纳一带的人)的领域中去。但是一直到15世纪大津巴布韦衰败以后,马绍纳兰才成为政治和商业的开创和
28、发展的主要中心。” 关于为什么要修建大津巴布韦建筑物,或者说石头房子的起源,史学家们曾经提出过三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是“宗教说”。“宗教说”是阿伯拉罕提出的,他认为绍纳人是自910世纪迁入现今的津巴布韦的。绍纳人不仅带来了采矿术,又推广养牛,而且带来了对祖先的崇拜,他们为祭祖而修建石头房子,当时的统治者成为神与百姓沟通的中间人,同时使用机智的政治手腕,取得对臣属于他们的酋长的统治,这些酋长则向他们进贡象牙和黄金。这种“宗教说”是以绍纳人的口头传说为基础的。 第二种假说是“贸易说”。认为统治者利用大量出口贸易增加的财富,修建起大型石头建筑;而修建这些石头建筑之后,转而用来扩大出口贸易。 “贸易说”
29、是以津巴布韦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剧增为依据的。当时东部沿海贸易的确有很大发展,除传统的输入品外,还输入玻璃器皿、中国青瓷等;大津巴布韦的金器和铜器也在激增。 在20世纪7080年代,史学界对上述两种假说提出质疑,他们批评说“若以单纯的宗教或商业的动力来解释大津巴布韦国家或其他任何一个非洲王国的起源,那是完全错误的。”“在铁器时代的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政治和经济眼光已从一个村子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起了重要的作用”。1984年津巴布韦档案馆出版的津巴布韦史诗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否定了“宗教说”,指出公元1100年左右,津巴布韦统治者以内部发展起来的农牧业为基础,控制内陆与沿海的贸易,建立起津
30、巴布韦国家,又修建这些石头房子来标榜自己的权力。因此,石头房子的修建,主要为政治统治服务。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整个社会(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大致接受一种更具有等级制度特色的社会政治结构。 古津巴布韦国家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尚不够清楚 由于津巴布韦国家和穆塔帕王国均无文字,研究它们的历史,原先主要依靠考古材料、口头传说以及16世纪初葡萄牙人由东非海岸进入穆塔帕王国的各种记载,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使用语源学材料。当葡萄牙人到来时,古津巴布韦国家已经消亡,又极少有历史价值的口头传说。故此,关于穆塔帕王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材料相对多一些,而对古津巴布韦国家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相关材料都很不充分。 4.参考资料目录 何丽儿:南部非洲的一颗明珠津巴布韦,当代世界出版社,1995年版。 葛佶主编:简明非洲百科全书(撒哈拉以南)国别部分:津巴布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