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任务驱动】1.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两篇文章,感受其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2.画出文中重点词语和含意丰富的重要句子,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3.在阅读中,体会不同的散文风格,学习散文的写作特点和写景手法。课前自主学习【助读博览】鲁迅眼中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冯至 生平: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诗人、学者、翻译家。北欧文学研究专家、中国文学研究专家。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成就:研究专著杜甫传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赏,部分节选内容收入高中语文教材。代表作品:山水昨日之歌等。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
2、文学奇才贾平凹生平: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成就: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五次,被翻译出版为英语、法语、瑞典语等30多个语种。长篇散文秦腔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代表作品:废都秦腔等。【要点识记】一、字音识记砌()墙 采撷()矜()持横()来 赭()色 靛()蓝悚()然 嗥()叫 飓()风驯()服 麂()子 泾()阳熨()平 田埂()旋()涡悄()然答案:qxijnhnzh
3、dinsnhojxnjJnynnxunqio二、字形辨识答案:茸 葺 缀 掇 萧 箫 煨 猥 瞌 磕三、词语积累1.辨析词义(1)泄露败露泄露:指透露出去,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强调主动。败露:指(不可告人的事)被人发觉。强调被动。(2)衰落败落衰落:指衰败零落。谓事物由盛而衰。败落:指由盛而衰;破落;衰落。多强调家境。(3)装饰装修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可用于人。装修:指对房屋进行装潢和修饰,使美观、适用。不能用于人。(4)隔离隔绝隔离:指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目标对象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与群体联系。而且隔离状态一般都是短暂的,持续时间不长。隔绝:指隔
4、断。目标对象与外界没有任何途径联系,而且一般空间距离非常遥远,隔绝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2.积累熟语(1)聚精会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2)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3)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的错别字等很多。(4)风雨如晦:原指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5)出人头地: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6)凶神恶煞:原指凶恶的神。后借指凶恶的人。【课前自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采撷(xi)冗(rn)长泄露(lu)败露(lu)B.孑(ji)然靛(dn)青悚(sn)然飓(j)风C
5、.涤荡(dn)敦(dn)厚疙()瘩嬉(x)闹D.发梢(sho)熨(yn)斗恶煞(sh)熏(xn)衣【解析】选D。A项“败露”的“露”应读l;B项中的“靛”应读din;C项中的“疙”应读。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田埂 梗塞 婉转 婉然B.孕育 掺杂 渗漏 鬼计C.洪荒 隐约 嬉闹 屋梁D.气魄 帽翎 磕睡 嘁喳【解析】选C。A项中的“婉然”的“婉”应写作“宛”;B项中“鬼计”的“鬼”应写作“诡”;D项中“磕睡”的“磕”应写作“瞌”。3.选词填空或判断词语运用正误。(1)个人信息,究竟是怎么_的?这让很多人恼火不已。不过,在民法典正式出台实施后,这一怪象将得到有效遏制。(泄露/败露
6、)(2)人的心就像是一幢房屋,如果长久没有人去住,去打扫,那么很快就会荒芜_,最后坍塌。(衰落/败落)(3)这栋大楼如此高大宏伟,而且里面_也是美轮美奂,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装饰/装修)(4)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这次“两会”的精神,紧紧抓住当前十分宝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5)她默默地投身于创作,从不追求名利,就如此孑然一身地走完人生之路,但却活在众多读者的心中。()(6)“地摊经济”真的火了,从官媒火到了抖音,网络上各种关于“地摊经济”的新闻俯拾皆是,甚至不经意间冲上了微博热搜。()(7)刚刚到来的黄梅雨,使这个地区风雨如晦,连续十多天没能见到太阳。()(
7、8)她总是觉得自己身材矮,吃了很多增高药不管用,就穿上了内增高鞋,这次总算出人头地了。()答案:(1)泄露(2)败落(3)装饰(4)(5)(6)(7)。“风雨如晦”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用于此不符合语境。(8)。“出人头地”指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用于此不符合语境。文本研读梳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阅读课文第16段,完成后面问题。1.下列对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1段开头提到任何一座森林或草原都不起一些变化,与下文作者去的山林形成对比。B.第1段末尾“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秘密”指的是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C.第2段
8、作者按照“游程”写了从山外到他们居住的地方的路线,重点写了一天断断续续的石路,目的是引出消逝了的山村。D.作者不愿意用想象来“装饰”这个小山村,是因为它消逝后只能让人在草木之间感受到。【解析】选A。“与下文作者去的山林形成对比”错,应是“为下文作者去的山林做铺垫”。2.第6段,“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句话你如何理解?答:_答案: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使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二)阅读课文第711段,完成后面问题。3.下列对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
9、一项是()A.第7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B.雨季山上的热闹,既指菌子的蓬勃生长,也指人们唱着山歌趁早上山采菌子。C.作者写来自异乡的加利树每个瞬间都在生长,让人感到灵魂的渺小,体现了作者对植物入侵的警觉。D.文章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解析】选C。“体现作者对植物入侵的警觉”无中生有。4.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你谈谈这“意味不尽的关联”的内涵有哪些。答:_答案: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
10、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秦 腔(一)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后面问题。1.下列对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的开头介绍秦地的特点和秦腔高大宏阔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B.文中第2段提到“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旨在反衬秦腔对他们有着安抚的作用。C.第2段写秦腔是农民生命的五大要素之一,强调了秦腔对农民生活的意义。D.农民在村院里演唱秦腔的喜悦要超过那些献身诗歌的城里人。【解析】选D。“那些献身诗歌的城里人”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献身于诗歌的文人,空虚的都市人”。2.八百里秦川的地理构造与秦腔有什么
11、关系?答:_答案: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统一。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之间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只有秦川这样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才能产生秦腔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二)阅读课文第610段,完成后面问题。3.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答:_答案: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他们生命的要素。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有了秦腔也会熨平他们心中愁苦的皱纹。总之,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
12、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课堂素养探究【综合探究】1.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点拨】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自然将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2.通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你如何看待自然与人的关系?【点拨】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的情怀,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点拨】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基本相似:作者选取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景物,再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
13、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4.阅读秦腔最后一段,回答问题。(1)“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一句中,能否把“只有”和“只能”调换位置?为什么?【点拨】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唯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2)最后一句话“秦人自古是还能有别的吗?”有什么作用?【点拨】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技法借鉴】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
14、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运用点拨】1.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如秦腔第五段前半部分总体上写观众在开戏前的活动,是“面”;接着写“二杆子”维持秩
15、序,是“点”。2.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秦腔第六段写演员摇帽翎,采用动作描写和夸张的写法。【素养生成】一次考试之后,成绩发了下来,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的同学自然高兴,考得不好的同学,忧心忡忡。要求:请以“考试失利后”为题写一个由那些考得不好的同学的表现构成的小场面。300字左右。参考示例:考试失利后发卷了,难兄难妹们提了提忐忑不安的心,努力调整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阿迪是个快乐且洒脱的女孩儿。她把卷子往桌上一扔,“怎么样,我早说过我不行嘛!”她扯着嗓子怏怏地说着,说完一屁股坐了下来,不知在想什么。丽把卷子传给了蓉,蓉使劲盯着丽,想从她的眼睛里看出点什么,丽却木然地走开了。蓉偷偷地瞟了瞟那
16、鲜红的数字,心里一沉,嘴抿了一下,可小鼻子却不由得抽动起来:“这算什么嘛”一旁的璐一声不吭,她把卷子打开,趴在桌上填那些空着的空儿,笔尖在纸上沙沙地跑着。这时,阿迪微笑着走过来对蓉说:“我给你唱支歌吧!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蓉抬起没有神采的眼睛,瞪着迪。忽然,两颗大大的泪滴从迪那硬挤出来要安慰一下蓉的笑脸上滚落下来,蓉的那句已到唇边的话“唱,再唱该回家了”,一拐弯,变成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朦朦泪眼中,她发现迪咬了咬嘴唇,走开了。一方教室,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只听见所有的笔在纸上沉重而快乐地奔跑着的“唰唰”声课外阅读延伸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只有中国文化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
17、间断过的文化。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英国学者罗素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文化传承1.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杨宪邦2.不知中国旧文学与其艺术,其间莫不有中国文化传统中甚深的人生理想,与其亲切之体会与实践。钱穆3.传统文化是融化在你的血液里面、
18、渗透在你的骨髓里边的,这是你天然的优势所在,所以一定要学好。何兆武【践行楷模】“敦煌女儿”樊锦诗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思考和总结。她大胆构想建立“数字敦煌”,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
19、成电子档案。樊锦诗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学术大师季羡林在2 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极力称赞樊锦诗,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素养内化】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振华中学)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注意点:这是一篇演讲稿!注意格式,有称呼、开头问候、文末升华,无落款,标题可写可不写。注意点:目的是向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在写作的时候最好加入一些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以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但注意不要踩一捧一。注意点:演讲稿的特点是感染力强,所以可以适当削弱一部分议论性,让文采更好一些,更有语势(这就意味着可以多用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排
20、比句)。注意点:语言表达连贯、得体,500字左右。参考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各位不远万里来到振华中学,感受中华文化别具一格的魅力。我是振华中学的一名学生,非常荣幸能在此发言,我的演讲题目是“海纳百川,卑以自牧”,希望我挂一漏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华文化以及其特殊的生命力有初步的了解。关于中华文化,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此言得之。在浩瀚无垠的岁月里,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走过许多次繁华盛世,也历经许多次烽烟浩劫。上下五千年间,中华儿女将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诸子百家,到儒释道三教合流,浩如烟海的书籍里,沉淀了无尽的日落月升与朝代更迭。
21、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辉煌灿烂的文明或败给战争,或败给时间,或败给自己。而中华文化却在无数次灾难面前愈发坚韧、强大,甚至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将灾难谱成了可歌可泣的诗篇。兼容并蓄的内核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坚毅风骨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中国人从未因此而得意自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训诫始终铭刻于中华儿女之心。周易谦卦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中国人有傲骨,更懂得谦卑。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愈发璀璨生辉,得以穿越千年岁月,明照万古人间。我相信,在未来的风云变幻中,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千秋流转,万代传承。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类文欣赏】丑 石贾平凹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
22、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
23、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它走,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那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24、。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真的,是太丑了。”“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以丑为美?”“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
25、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鉴赏体验】1.思维发展三言两语述观点这篇文章借物说理,作者借助一块丑石,阐发了什么观点?人们的无知,并不能掩盖和抹杀那“默默忍受”多年,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2.审美鉴赏一枝一叶总关情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先是极力描写丑石的“丑得不能再丑”,同时又形象地描写人们对它的冷漠态度是为了与后文写人们发现“丑石”原来是一块陨石而表现出的惊奇、感叹、羞愧、赞颂,形成鲜明的对照。3.语言建构警句妙语随手记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