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987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提能力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年份学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1957年229所10.5万44万1960年1 289所32.3万96万与上列表格中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启动“希望工程”B“文化大革命”开始C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D实施“教育大革命”答案:D解析:本题应该采用排除法解答。A、C两项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教育战略;“文革”时期我国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也不可能出现表格中反映的高校教育迅速发展的状况,故选D。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

2、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从“1950年7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基”时期,C、D两项不符合“1950年7月”时间限制,联系当时史实A项最符合题意。319571966年,我国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C“双百”方针全面推行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71966年”。由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后我国

3、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各级学校培养了近140万毕业生,这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于1957年,“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B、D与题中时间明显不符。“双百”方针与教育无关,排除C。41978年年底,文艺界许多人认为只有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被“四人帮”歪曲、搞乱了的“神位”上,放到科学的位置上去认识,这是实现文艺思想真正解放的唯一途径。这种思想出现的背景是()A“左”倾思想的余波尚存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人们已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并且已

4、不再徘徊,而是要求拨乱反正,结束“左”倾错误,故B项说法正确,A、C错误;1979年对外开放刚刚从沿海地区开始,故D项错误。5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此讲话的影响下()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C提出了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977年”“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

5、现现代化”可知A正确,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C均发生在1956年,D说的是文学艺术不是教育问题。6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面表格中的依次应该是()批次留学时间留学初衷第一次晚清第二次民国初期第三次国民政府时期科技救国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出现过的几次较大规模留学热潮的初衷都不尽相同,如清朝晚期,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留学初衷为富国强兵;民国初期,在民族危机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国民政府时期,留学初衷为科技救国;新中国成

6、立初期,百废待兴,建设国家成为留学初衷。7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重视专”“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等信息可知,A符合题意;B、C、D均与“传统制度”无关,故选A。8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发展需要

7、超前性答案:A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9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答案:A解析: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8、。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奠定其理论基础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0下面是新中国成立至200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表。年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49117 0000.029%19983 400 0005%200217 000 00015%200820 210 00023.3%上表说明19491998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平均增长率最低的时期19982002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年平均增长最快的时期20022008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年平均增长最快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

9、均每年增长近0.5%A BC D答案:B解析:通过计算可知,叙述正确,当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1%;叙述正确,这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年平均增长340万人;2002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年平均增长53.5万人,故表述不正确;表述不正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增长率约为0.39%,不到0.5%。11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的96名院士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C留学教

10、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C解析:整个材料介绍的是留学归国的学者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选择C项。A、B、D三项都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12安徽金寨女孩苏明娟有幸登上“希望工程宣传画”(如图)。这幅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答案:B解析:“希望工程”主要通过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主要是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邓小平在关于

11、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材料一中图一拍摄于哪一历史时期?此时期我国的教育状况如何?(2)恢复高考是在哪一年?党重新重视教育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了哪些影响?(3)根据材料二,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答案:(1)图一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1977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的春天。(3)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

12、人才,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大学分8科(相当于学院):经学、政治、文学、医、格致(理科)、农、工和商。在1911年以后,分为7科:文、理、法、商、医、农、工。工科又分11门(相当于系):土木、机械、船用机械、造船、兵工、电机、建筑、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冶金。理科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门。张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百年潮2001年第4期材料二:1918年、1930年中国大学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例示意图:根据中国百年教育年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这个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青年

13、普遍地产生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因此,学习理工科,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政府在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和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较前有所强调。苏渭昌等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材料三:与1949年以前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 682人下降到了3 830人。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而到1962年则仅此占0.46%。

14、美麦克法夸儿、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1)根据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2)根据材料二,概括1918年至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成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布局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一布局变化产生的影响。答案:(1)革命前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并存。革命后增加法律等学科,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理工科分科更细,学科较多。(2)状况:理工科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数和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但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成因:列强侵略的加剧,激励了青年努力学习;政府的重视与引导;“工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影响;西方教育模式、留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3)变化:工科、农林、师范、医药等院校在校学生大幅增加;政法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比重极小。影响: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民教育的发展;政法专业人数比例下降,会导致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