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969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2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 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3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2、。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梁启超认为A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 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C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D宗族比国家更重要4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以血缘关系构建国家政治结构 B统治较为稳定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5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B.导致王位争夺激烈C.破坏了贵

3、族的世袭特权 D.有利于社会的变革6论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四书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这表明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A强化君主绝对权力 B明确等级行为规范C教化百姓诚信向善 D促进文化发展繁荣7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秦朝统一以后,人口剧增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宗法观念下家族力量的壮大 D秦朝社会经济的发展8国史100讲中说:“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

4、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主要说明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C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出现内外朝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9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由此可以推知A内史是秦朝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拥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10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C

5、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贵族势力11秦汉制订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设官定责,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要求各级官吏严格依法执政,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保证行政机器的正常运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的政府A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B实行建章立制,依法行政C倡导“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D强调官员清廉,相互制约12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统治

6、集团的腐朽13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此时的刺史记载出处“刺史班宣,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官典职仪“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遗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汉旧仪“至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诏条察诸州,秋、冬入奏,居无常所。”唐六典A是拥有实权的地方官 B拥有固定的办公府衙C是隶属于丞相的官员 D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14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郡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

7、举制15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止了皇帝专权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16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这有利于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C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D形成尊老的社会观念17北宋初期,

8、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交战于庭”。这种现象反应的本质是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在相位之争 B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利对等18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各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行省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19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下列史实中,符合对A地区管辖的是A“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中书省统山东西

9、、河北之地,谓之腹里”D“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20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2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22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1)皇帝“家天下”制度 (2)中央集

10、权制度 (3)官僚制度 (4)“多民族”与“大一统” A(1)(2)(3) B(2)(3)(4)C(1)(3)(4) D(1)(2)(3)(4)2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C制度日益腐败 D丞相权力被日益分割2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11、,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25“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A适应军事需要 B削弱朝中大将兵权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地方军事力量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22分,第27题28分,共50分)26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

12、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

13、“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2分)(3)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 27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

14、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

15、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8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12分)(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分)答案1A 2D 3B 4C 5D 6B 7B 8C 9B 10C 11B 12B 13D 14B 15A 16A 17B 18B 19C 20A 21D 22D 23B 24D 2

16、5A26(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6分)(2)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促进社会稳定。(答六点即可,12分)(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答二点即可。4分)27(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4分)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4分)(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6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6分)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