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技术及其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知识结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时间耕作方式备注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或“石器锄耕”商周青铜农具、中
2、耕农具、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少量青铜农具春秋铁犁牛耕(其中牛耕为农业动力史上革命)出现战国铁犁牛耕推广二、土地私有制确立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田出现鲁国的“初税亩”加速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他特点:(2)(3)(4)参考学教案补充(5)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
3、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6)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工官”制度1、定义: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2、形成时间3、利弊:二、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技术及其主要成就(注意相应成就的时间)三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参考学教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1、“市”的发展秦、汉、六朝、唐、宋、明清2、主要的商业城市春秋战国时期、汉、南北朝、唐、宋、清3、著名的商帮二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参考学教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 重农抑商政策实质、根本目的、内容、原
4、因、评价(参考学教案)补充: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二 “海禁”和“闭关锁国”1、明清:海禁,即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闭关锁国: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试说明中的考
5、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二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解体的原因、解体的标志影响:A、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B、为中国资本主义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忧外患(2)运动的时间:
6、19世纪6090年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旗帜:前期“自强”;后期“求富”(3)运动的主要内容:A、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帜,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比较重要的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B、洋务运动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是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其大多方式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C、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建成三支海军北洋、南洋、
7、福建三支。D、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又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4)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国失败。(5)影响:A、积极方面:(引进、培养、刺激、抵制、瓦解、开启)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了一定作用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始出现;开启了经济近代化的大门。B、消极方面:维护封建制度违背历史发展潮流。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产生的背景(2)产生时间(3)产生地点(4)产生途径:(5)早期的著名民族工业
8、(6)特点:分布不均衡:一般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较少;行业不全面:一般是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很少;资金少,规模小;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同时又对两者都存在着依赖。(7)近代民族企业产生的影响:它是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121949)一、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短暂春天或进一步发展)1、背景:(1)内因(2)外因2、发展概况:3、特点:(1)发展不均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2)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3)与外国资本相比,投资小,规模小。(4)繁荣时期短暂,昙花一现,第
9、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就很快萧条下去了。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7)原因三、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原因:沦陷区:或遭日军战火摧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方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四大家族凭借政权压榨民族企业四、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1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社会的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壮大的前提之一。2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
10、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文化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入,不断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一 20世纪50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
11、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三大改造的完成(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三 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特点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知识结构:一 20世纪50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简记“一化三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2“
12、一五”计划(19531957)基本任务;突出成就:工矿业;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结果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内容、意义、评价4中共八大(1956) (1)背景(2)内容 (3)意义(4)启示5 “大跃进”(1958)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6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共产风”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7、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
13、教训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的背景:1976.10文革结束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的讲话2、基本内容3、 历史意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理论三个方面)三、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前提 内容 根本目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吸取了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的经验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主要内容:意义: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
14、3国有企业改革(1)时间(2)内容(3)中心环节(4)意义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含义2、过程3、格局 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邓小平南方谈话(背景、内容、意义)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重要决策:全面开放粮价,实行市场为主;改革金融体制,实行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分离;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节市场价的并轨;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证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空体系
15、,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的变迁及其原因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与更新的过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3)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二 知识结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三
16、大阶段)(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近代以来服装的变化的原因二 饮食1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新中国成立后(1)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城镇人口大量增加。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2)改革开放后:把建设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7、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3)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三、近代以来“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的变迁及其原因1、婚丧嫁娶习俗;2废止缠足;3、剪辫易服;4、社交礼仪;5、历法节日(注意相应的时间)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
18、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传统的交通工具2、交通工具的更新(注意时间)3、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的发展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电信事业:(1)电报: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2)电话:(3)互联网(时间)三、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民众生
19、活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发展概况:(1)19世纪中前期、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概况: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B、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概况: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B、作用:这些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新中国成立后:A、概况:
20、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光明日报B、作用: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A、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报刊业恢复了生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B、作用: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二、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1、电影(1)发展历程:A、传入: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186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的第一次电影放映 B、起步: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
21、国电影事业的起步。C、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D、发达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2、电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三、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
22、新模式。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点1,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4,两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知识结构:一、新航路开辟1,原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对市场的需求。社会根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黄金的渴望(马可波罗行记)。商业危机:传统的商路受阻: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商路客观条件:造船业发展、指南针、地圆学说等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2,过程时间率领船队的航海家开辟的航路3,影响(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引起商业革
23、命;它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以欧洲为中心)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型开始出现。(人教版)它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人民版)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荷兰: 取代西班牙垄断海上贸易,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夺取广阔殖民地,建立 殖民地(后来的纽约)垄断世界航运业,17世纪 “海上的马车夫”2,英国:政府政策:重商主义政策;军事手段: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经济措施: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中印贸易,殖民掠夺:1607年建立在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 ,1
24、7世纪后半期英荷战争打败荷兰,进一步扩大海上霸权,1763年七年战争打败法国,成为海上霸主,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地区:北美和印度)殖民扩张主要方向: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北爱尔兰拓殖。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四、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英国率先进行工业
25、革命的原因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条件: A劳动力 B资金 C技术 D市场2,主要成就分 类时间发明者国 家成 就3,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工业革命推动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资本左右世界殖民体系的行程,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
26、影响1成就:2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发明者、发明基础、重要标志、发源地、主要部门、新生产部门、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格局、对中国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人教版)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人民版)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27、化 考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3,二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以及经济政策的新变化。知识结构: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尖锐。 广大人民相对贫困,消费能力低于生产能力以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大崩溃为先导。2,特点:规模大,来势凶猛,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持续时间最长(4年),破坏性极强。3,影响: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矛盾,对
28、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人教版) 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更强烈地反抗,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人教版) 它还使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岳麓版)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传统政策,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人民的不满情绪,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广泛支持,就任美国总统2,主要内容措施
29、目的金融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工业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农业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社会福利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
30、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新政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发展的主要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新调整)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经济方针新变化)“新经济”(知识经济)(经济运行机制新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2,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战后初期60年代末,持续增长;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80年代里根时期复苏;90年代克林顿进入新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3,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
31、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实行非军事化,美国采取扶持政策,不仅保留其工业基础,而且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经援(外因)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前提下,强调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及其辛勤劳动4,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欧经济的“火车头”。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率仅次于日本60年代中期: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大国70年代:顺利地度过了石油危机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的“新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等是当代资本
32、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还表现在: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等等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专题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政治);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4,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知识结构:一、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1917年
33、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结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2,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七月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十月决议:提出武装起义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3、历史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
34、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它还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主要内容、影响2,新经济政策必要性(背景)A 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农民反对和水兵叛乱)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形势主要内容A B
35、CD作用A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使苏俄走出经济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B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巩固苏维埃政权;(政治)C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根据俄国国情,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A前者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后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前者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后者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背景目的内容作用三、斯大林模式-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高度集中的
36、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2,在实践中的教训积极的: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消极的: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四、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上:农业改革为突
37、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冒进、政治上新的个人崇拜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后果经济上:指定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战略”;政治上:后果:其政治改革是导致苏联巨变瓦解的直接原因。3.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
38、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专题八、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金融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体系);2,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贸组织(WTO)的由来与发展、世贸组织的作用、中国入世;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知识结构: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形成背景:;主要代表; 含义;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影响: 积极作用: 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促进了世界贸易。扩大了 世界购买力,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
39、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作用: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霸权)2,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7年)-美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形成主要代表背景:二战后初期,美国以外的资义各国实力削弱,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美国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畅通地进入世界市场。 宗旨: 影响:积极: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面发展,它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消极:但美国则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消极作用: 美国在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积极作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反映了世
40、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形成过程(注意选择题)原因(注意从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注意时序一是欧共体形成时期;一是发展到欧洲联盟时期)影响: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对世界: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美、西欧、日本)2,北美自由贸易区:提出正式诞生。影响 A三国相互弥补不足,发挥长处 B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3,亚太经合组织
41、:成立原因 成立过程 特点: 范围广; 差 异 大(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不同、文化风俗迥异);影响:A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B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C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三、世贸组织和中国的加入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的过程2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人民版)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
42、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人教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人教版)。3,中国入世过程: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的机遇与挑战-利大于弊机遇: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四、经济全球化趋势及问题1,经济全球化加快的原因: 前提、 物质基础、催化剂、 主要力量 、有利的国际环境、必要条件2,表现:资本流动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 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程度加深; 跨国公司的发展。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影响: 对世界: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对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资本和技术) 对发展中国: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经济风险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17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