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937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高三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参考跟踪练:模块1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远古~公元前年) 单元过关测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一 第一单元单元过关测试一、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届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解析:选B根据材料 “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可知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引发了诸多势力不满,说明夏初的传子制度并未牢固确立,排除A项;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实现了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古代中

2、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故选B项;根据材料“禹死后,启即天子位”可知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并非通过战争,排除C项;根据材料“禹死后,启即天子位”可知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并非禅让,排除D项。2(2020届江西南昌高三摸底)钱穆认为:“西周封建,实是当时以军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断地动进的一种建国规模。由一个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据此可知, 西周封建()A以政治和军事为纽带B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C带有侵略性和扩张性D有利于奠定中国版图解析:选B题干中“不断地动进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体现出中央控制地方,故选B项;分封是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的,排除A项;题干

3、体现的是分封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没有涉及对外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有利于奠定中国版图”,排除D项。3(2019届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解析:选B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说明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来兄弟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为父子间小家庭的观念,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随之变化,故选B项;夏禹死后

4、启继位,“公天下”到“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排除A项;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是在家族内部传承,都有利于保障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排除C项;“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体现不出“优胜劣汰”原则,排除D项。4(2019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2月质量检测)战国时期,包括秦在内的边地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一些诸侯国新税制的推广使得地方有了多余的财力扩充机构。这表明()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成为时代发展趋势B社会改革推动了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诞生C兼并战争促使各国纷纷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生产力发展推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边地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地方扩充机构”的信息

5、,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得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故选D项;官僚政治是指中央任命官员,实行俸禄制,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行政体制的创新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与社会改革无关,排除B项;兼并战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5(2019届广安、眉山模拟)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解析:选B材料中周懿王叔叔姬辟方是小宗,王位回到周懿王的太子姬燮手中表明回归嫡长子继

6、承,体现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故B项正确;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表明诸侯仍然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分封制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并不是诸侯操纵,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一致拥戴”说明宗法制还有较强的效力,故D项错误。6(2019届山东潍坊二模)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解析:选

7、C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材料表明“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并未阻断贵族的入仕之路,排除A项;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体现了法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吏的考核标准而不是选拔标准,且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7(2019届安徽安庆示范中学高三联考)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8、是()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选B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可知,休耕与连种属于耕作技术,耕作技术的变化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井田制瓦解的表现是公田被大量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排除A项;耕作技术变化,不能反映劳动人口的多少,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男耕女织,排除D项。8(2019届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

9、),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解析:选D材料中完全没有对铁农具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常识可知,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未必都是真实可信的,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和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商周时期的农具依旧是以木、石、骨等材质为主,青铜器用于农具的比例很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可知,史学家的推断是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的,故D项正确。9(2019届北京海淀区模拟)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

10、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解析:选C据材料“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可知,“阡陌”原指井田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因此A、B两项错误;材料中这一过程有利于确立个体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10(2019届云南昆明三模)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材料表明()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

11、限制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解析:选A据材料“及返,市罢,遂不得履”可知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故选A项;“郑人买履”讽刺固守教条、脱离实际的人,体现不出道德教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不涉及商业发展,也没体现要求打破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家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实际来制定政策,而不是重视发展商业,排除D项。11(2019届山东青岛三模)韩愈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

12、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其所指的道统是()A中国的传统文化 B孔孟的仁义道德C魏晋玄学风盛行 D隋唐时三教合流解析:选B据材料“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可知,韩愈所指的道统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故选B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如诸子百家、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建筑等,排除A项;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材料“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不符,排除C项;三教合流是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12(2019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测试)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

13、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其意在强调()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解析:选C材料“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君主说明,开仓赈济,这说明强调君主的重要性,体现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臣子如何处理问题,而不是说仁的思想,排除A项;君臣关系的重要性的实质是遵循等级秩序,排除B项;治国要以德政为主是对君主而言,材料说的是臣子,排除D项。13(2019届安徽蚌埠三模)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地理

14、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解析:选D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可以看出,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相互融合,文化具有多样性,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先秦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选D项;这个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并不会造成政治分裂,排除A项;材料没有进行比较,不能体现中原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排除B项;各文化圈相互之间存在重合部分,并不是完全隔绝,排除C项。14(2020届河南安阳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孔子 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老子 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墨子 倡导“兼爱”“非攻” 孙膑 强调“乐兵者亡” 上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15、简表。这反映出当时()A各派均反对争霸战争 B民众渴求社会安定C诸子的主张渐趋一致 D诸子关注军事斗争解析:选B根据上表信息可知,各位思想家对待战争都持反对态度,孔子主张“修文德”,老子主张“不以兵强于天下”,墨子主张“非攻”,孙膑主张“乐兵者亡”,这体现了民众渴求社会安定,故选B项。15(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材料说明了()A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B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C墨学更受当时统

16、治者的青睐D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解析:选D材料中墨家如“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受到重视,说明时人关注政治问题,故选D项;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前者是没有阶级或等级之分的,排除A项;墨家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B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从材料中能够得出“墨家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重视,但在自然科学方面不受时人重视”的结论,换言之,墨家只是部分内容被接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2分,共37分)16(2019届安徽安庆示范中学高三4月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记载虽并不详

17、细,但史料价值极高。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写成“烸”,把煤称作烸)。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我国周代已出现“卝”(矿)人这一称谓,并明确了其责任范围,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煤炭采挖技术上,可以借鉴已经较发达的金属矿开采技术。 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到了17、18世纪才开始落后于西方。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进入近代发展

18、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这些军用和民用企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所谓新式煤矿,即使用机器的煤矿。在当时,新式煤矿仅仅是在提升、通风和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而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主要靠人力或畜力。 摘编自周岩、胡茹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煤炭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与古代的不同,并结合

19、所学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因素。(15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得出主要用于战争;根据材料一“山海经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得出掌握了初步的煤炭地质知识;根据材料一“在矿业管理上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得出有专门的矿业管理人员;根据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得出长期领先于世界;根据材料二“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得出以手工操作为主

20、。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得出满足近代工业需要;根据材料二“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得出采用西方采煤技术;根据材料二“兴办新式煤矿”,得出实行近代工厂制;根据材料二“使用机器的煤矿”,得出使用机器生产。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制约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作答。如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上,管理和技术的落后;思想文化上,重本抑末思想的影响。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主要用于军事;掌握了初步的煤炭地质知识;以手工操作为主;有专门的矿业管理人员;长期领先于世界。(2)

21、不同: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采用近代工厂制;引用西方采煤技术;主要满足工业的需求。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实力的落后;技术人员的缺乏;管理体制的落后;崇本抑末政策的影响。17(2019届山东东营一中月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源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

22、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材料二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成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