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937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历史:5.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版必修三).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的诞生1康有为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于天,人之性出于天,故因人性以为道,若男女食味被服别声,人之性也,但品而节之,而不绝之,故至易至简,而人不可须臾离其道也。苟非若婆罗门之去由出家,墨子之非乐不歌,则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人,凡人之为人,有生我者,有与我并生而配合同游者,有同职事而上下者,则因而立孝慈友弟义顺忠信笃敬之伦行。苟非生于空桑,长于孤岛无人之地,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

2、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为然也,恻隐羞恶谋虑进取,人之性也,扩而充分之,以为仁义智勇之德,虽禽兽亦有是一二焉,但不能合而扩充耳。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子教须臾而不能也。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子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康有为孔教会序二【解读】1913年2月,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为孔教会作序,宣传孔教,这足以说明他背离了

3、早年的社会思想,向封建礼教方面倒退。(1)中国二千多年的礼俗是孔子遗留下来的;(2)孔教是和人性相结合的,所以不离开孔教一刻;(3)社会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离不开孔教;(4)孔教是中国一切文明产生的根本,背弃孔教,文明就会丧失,中国社会将亡国灭种。2袁世凯的复辟逆施材料故遵崇至圣,出于亿兆景仰之诚,绝非提倡宗教可比。前经政治会议议决,祀礼典礼,业已公布施行。九月二十八日,为旧历秋仲上丁,本大总统谨率百官,举行祀礼典礼。各地方孔庙,由各该长官主祭,用以表示人民,俾知国家以道德为重,群相兴感,潜移默化,治进大同,本大总统有厚望焉。此令。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会【解读】1914年9月袁世凯发布大总统祭

4、圣告会,准备1915年登基,这是他在为自己称帝做舆论宣传。(1)袁世凯通过政治会议决定在中国推崇孔教;(2)袁世凯准备在9月28日举行祭孔大礼;(3)袁世凯让各地长官主持孔庙,宣扬孔教。【注释】政治会议:袁世凯为了加强独裁统治,于1913年10月组织这个御用机构,以代替“国会”。1914年1月,正式解散“国会”。秋仲上丁:旧历秋季第二个月上旬的丁日,在这天祭祀孔子。3康有为关于孔教的主张材料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今之妄

5、人于祭谒孔圣亦行鞠躬礼者,其意徒媚师欧美以为废跪拜耳,不知欧美人之废他种跪拜,乃专施其敬于天主。中国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学欧美而不知其所由,则只有颠倒猖狂,可笑而已!否则留此膝以媚富贵人耶?)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解读】这是康有为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主张在中国行跪拜礼。(1)康有为认为已经定孔教为国教,那么怎样尊重孔教呢?一是改一些殿的名字,以显示对孔教的尊敬;(2)在中国必行跪拜礼;(3)康有为对鞠躬礼进行了批驳,鞠躬礼是西方敬天主的专用,认为中国人留膝就是用来行跪拜礼的。“中国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已成为康有为尊孔的

6、名言。材料孔教者,中国独一无二之根本也,国家新命之所托,舍孔教奚属哉!彼其孕育中国之人种者二千余年,而民之从之者,不独具其形式,而具其精神。苟无精神,则无论何种形式,必不能久存者也。今之最险者,则当此狂妄以学西法之时,孔教或被废弃,而并无合于华人性质者以代之也。盖沙令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解读】盖沙令(18801946),沙俄伯爵。1911年,他来到中国,公开扬言反对中国革命,在青岛、北京、上海等地他鼓吹尊孔。这一篇是他1912年4月26日在上海帝国主义的报纸英文大陆报上发表的谈话记录,后由孔教会头目陈焕育译成中文,刊载于孔教会杂志。4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材料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

7、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

8、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陈独秀敬告青年【解读】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给人民带来自由和民主,也没有给国家带来独立和富强。贫穷、落后、专制、卖国、阴谋、权术黑暗的现状,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一批年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怀疑和思索中觉醒,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深刻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问世为标志。敬告青年是青年杂志具有发刊宣言性质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热情歌颂青年,将他们比喻为初春,活力四射的初升太阳,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是社会活力、生机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以爱国主义激

9、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希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5陈独秀希望青年是崇实际的而非虚文的材料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

10、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陈独秀敬告青年【解读】陈独秀在这篇文章指出要青年尊崇实际,摒弃虚文,敢于怀疑那些被人奉为天经地义而不切实用的陈腐教条,用理性和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判断其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不迷信任何经典和权威,自信、求实、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当时在黑暗中苦闷、悲观的青年,呼唤了思想解放高潮的到来。6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材料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

11、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材料二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与公所提出之“圆通广大”四字,颇不相背也。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此义已于“月刊”之发刊词言之,抄奉一览。(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

12、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为罪人者也,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狭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材料三我以为用洪水来比新思想,很有几分想象。他的来势很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总有一部分有感受痛苦;仿佛水源太旺,旧有的河床不能容受他,就泛滥岸上,把田都扫荡了。对付洪水,要是如鲧的用湮法,便愈湮愈决不可收拾。所以禹改用导法,这些水归了

13、江河,不但无害,反而有灌溉之利了。对付新思潮,也要舍湮法用导法,让他自由发展,定是有利无害的。孟氏称:“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这正是旧派对付新派的好方法。至于猛兽,恰好作军阀的写照。孟氏引公明仪的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现在军阀的要人,都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家产,奢侈的了不得,别种好好作工的人,穷的饿死,这不是率兽食人的样子么?现在天津、北京的军人受了要人的指使,乱打爱国的青年,岂不明明是猛兽的派头么?所以中国现在的状况,可算是洪水与猛兽竞争。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助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蔡元培洪水与猛兽材料四“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

14、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诚如是,则科学、社会学等,将均任吾人自由讨论矣。”蔡孑民先生讲演录思想自由周恩来笔录,南开敬业第6期,1917年6月,转引蔡元培传99页,周天度著材料五“余与蔡孑民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黄侃时报1919年5月16日【解读】以上材料都体现了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原则。材料一是蔡先生的一段名言,也是他治理北大的指导思想。蔡先生深受19世纪初期柏林大学的创建者冯波德和那个时代其他一些大学者的影响,主张学术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聚集人才,以求学术的发展。他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泛吸收人才

15、,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真正发展的。同时在他看来,学术上的各种派别,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应该让他们并存,使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材料二是当时校外守旧派对北大汹涌澎湃的新思想极度恐慌,其舆论阵地公言报刊文攻击,蔡先生撰文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作了有力的回击,在这篇文章中蔡先生再次重申了他的思想自由的原则,对于北大的教员,他认为应以他的学识为主,在学校讲授时,只要不影响教学,不诱导学生堕落就可以利用,所以当时蔡元培也任用了一些

16、学有专长而思想守旧的人,这里也可以看出蔡元培对人才的重视。材料三中由于当时军阀政府视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为眼中钉,将各种新思潮看成是洪水猛兽,多次通过各种途径向蔡先生施压,这段材料是蔡先生的有力回击,在这段材料中蔡先生将新思潮比喻为洪水,并且引用大禹父子治水的办法来说明对新思潮如果采取禁止、压制,那么就像鲧堵水一样必将泛滥,如果像大禹那样采用疏导,让它们顺着流向发展,那么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这段材料蔡先生再次生动形象地表述了他的思想自由的原则。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蔡先生这种容纳异己的民主作风,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得到陈独秀等新派领袖的完全赞同和支持,

17、而且也为一些旧派教员所钦服。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他的“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蔡先生对各种思想、各种主义、各种见解都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生长地和外来思潮的主要输入者。从这些材料我们注意到蔡先生用人是容旧纳新,中国是一个传统势力根深蒂固的国度,容旧并不难,纳新则不易,蔡先生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字方针下,北京大学各学派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展开百家争鸣,使学校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从而开创了一代学术自由思想的新风。新文化运动1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材料一科

18、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不可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者也。在昔蒙昧之世,当今浅化之民,有想象而无科学。宗教美文,皆想象时代之产物。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19、(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目不暇接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力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两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

20、,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解读】上述两则材料都显示出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材料一中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具有发刊宣言性质的敬告青年中,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他把科学与人权(也就是后来的民主)比喻为车的两个轮子,中国人想摆脱落后,应当使人权和科学并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很快流行开来。材料二中,1919年1月,陈独秀在回击守旧势力对民主与科学的挑衅时,又明确表示了高举这两面旗帜的坚强信念,民主被称为“德先生”,科学被称为“赛先生”。民主是专制主义的大敌;科学,是蒙昧主义的反面。民主与科学大旗的举起,就是对专制主义和

21、蒙昧主义的宣战。2陈独秀追求民主反对专制思想材料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解读】这段显示了陈独秀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思想。(1)陈独秀认为民主代替君主,自由代替专制,乃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不

22、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中国要想强大,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抛弃数千年的专制政治,而代之以民主政治。3陈独秀对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原因的分析材料一求共和适得其反,而得帝制,而得专制,诸共和先进国非无其例,何独以此归罪于吾国之共和耶?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例如中国北洋派军人张勋等),及学者(例如中国保皇党人康有为等)。其反动所至,往往视改革以前黑暗尤甚,此亦自然之势也。然此反动时代之黑暗,不久必然消灭。胜利之冠终加诸改革者之头上;此中外古今一切革新历史经过之惯例,不独共和如斯也。平情

23、论事,倘若视反动时代之黑暗,不于阻碍改革者之武人,学者是诛,而归罪于谋改革者之酿乱,则天壤间尚有是非曲直之可言乎?此理此事,不必上征往古,取例远西,即以近事言之,戊戌变法,非吾国文明开发之始基乎?当时见阻于守旧之军人(荣禄、袁世凯等),学者(张之洞、叶德辉等),致召庚子之难,一时复旧,残民之攻,远甚于变法以前,平情论事,不于当时守旧党荣、袁、张、叶是诛,而归罪于谋变法者康、梁与夫死难六贤之酿乱,则天壤间尚有是非曲直之可言乎?康氏诅咒共和,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以破坏共和者洪宪帝,督军团之所为,亦归罪于共和,休矣康氏,胡不自反!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评议材料二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

24、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解读】这两段材料是陈独秀对辛亥革命出现帝制复辟的历史倒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材料一中陈独秀批驳了康有为等人

25、把倒退归于共和政治,他认为原因是社会上存在着守旧武人和守旧学者,他们是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并且举出戊戌变法的例子,再次论证倒退不是共和之罪。材料二中,陈独秀认为出现复辟倒退的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没觉醒。人民是否觉醒,是共和能否实现的根本条件,人民不觉悟,宪法也就是一纸空文,人民不觉醒反希望政府施仁政,就像奴隶希望主人对他施恩慈一样,陈独秀讲这番话时是1916年2月,这时他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但他的这些关于国民自己救自己,不要希冀伟人大老恩赐民主的观点,已明显有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闪光,这是他当时全力进行民主主义启蒙宣传的原因所在,也是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一。4陈独秀痛击尊

26、孔复古思想逆流材料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而曲礼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非孔子之道及封建时代精神之铁证耶?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解读】孔子,是中国思想界两千年来最大的权威,也是辛亥革命以后复古主义借以反对新文化的最大精神偶像。1916年9月康有为上书北洋军阀政府,要求定孔教为国教“编入宪法”

27、,鼓吹以孔孟伦理为立国之精神。这是复古主义思想的典型表现。对此,陈独秀从这年10月到12月,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战斗文章,有力地回击了康有为等人的复古主义谬论。这段材料中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之道关心的是君主、贵族的权利和名誉,与国民的幸福无关,他借用儒家之言和曲礼来揭示孔教的本质,陈独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得出孔子之道在当代绝对行不通的结论。5陈独秀对旧道德的抨击(一)材料一“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

28、言治。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材料二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若是一面要实行共和政治,一面又要保存君主时代的旧思想,那是万万不成。而且此种“脚踏两只船”的办法,必至非驴非马,既不共和又不专制,国家无组织,社会无制度,一塌糊涂而后已!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材料三忠孝者,宗法社会封建时代之道德,半开化东洋民族一贯之精神也。自古忠孝美谈,未尝无可泣可歌之事,然律以今日文明社会之组织,宗法制度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

29、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东洋民族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残酷衰微之象,皆以此四者为之因。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族本位主义。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解读】这三段材料陈独秀指出孔教是和专制相联系的,所以孔教与共和势不两立,孔教的恶果有四个方面:一是使人失掉独立自尊;二是使人失去思想自由;三是使人政治上失去平等;四是使人养成惰性,使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6陈独秀对旧道德的抨击(二)材料旧的中国固有的道德是什么,好处在哪里?勤俭二字用在道德的行为上,自然是新旧道德都有的,不算旧道德的特色。若是用在不道德

30、的行为上,像那刻薄成家的守财奴,勤俭都是他作恶的工具,如何算是道德的标准呢?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祭祀教孝,男女防闲,是礼教的大精神),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丧礼最甚)、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中国人分裂的生活(男女最甚),偏枯的现象(君对于民的绝对权,政府官吏对于人民的绝对权,父母对于子女的绝对权,夫对妻男对于女的绝对权,主人对于奴婢的绝对权),一方无理压制,一方盲目服从的社会,也都是这三样道德教训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31、解读】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也就是旧道德。从材料五来看,陈独秀在谈儒学或孔教或孔子之道时,总是与忠孝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孔子之道无非是与忠孝相连的尊卑制度和等级制度,忠孝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作为愚民治民的工具,以忠孝为核心的孔教是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这正是陈独秀和其他新文化代表人物所要揭露的。7吴虞对孔学和礼教的批判材料一详考孔子之学说,既认孝为百行之本,故其立教,莫不以孝为起点,所以“教”字从孝。凡人未仕在家,则以事亲为孝;出仕在朝,则以事君为孝。能事亲、事君,乃可谓之为能立身,然后可以扬名于世。由事父推之事君事长,皆

32、能忠顺,则既可扬名,又可保持禄位。盖孝之范围,无所不包,家族制度之与专制政治,遂胶固而不可以分析。而君主专制所以利用家族制度之故,则又以有子之言为最切实。儒家以孝悌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而不可动摇夫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似平等矣;然为人子而不孝,则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父之不慈者,固无制裁也。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似平等矣;然为人臣而不忠,则人臣无将,将而必诛;于君之无礼者,固无制裁也。是则儒家之主张,徒令宗法社会牵掣军国社会,使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制度之根据论材料二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真是惨酷

33、极了!一部历史里面,讲道德、说仁义的人,时机一到,他就直接间接的都会吃起人肉来了。就是现在的人,或者也有没做过吃人的事;但他们想吃人,想咬你几口出气的心,总未必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如今,我们应该觉悟:我们不是为君主而生的!不是为圣贤而生的!也不是为纲常礼教而生的!甚么“文节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设的圈套,来诳骗我们的!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吴虞吃人与礼教【解读】吴虞(18711949),四川成都人,近代思想家、学者。“五四”前后,在新青年发表了家族制度为专制制度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对儒学进行批判。吴虞批判专制主义的最大特色,在于把专制

34、社会中思想上的伦理学说,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和社会组织上的家族制度联系起来,认为家族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基础,君主专制是家长专制的放大,传统伦理是维护这两者精神的支柱,封建专制之所以在中国长期存在,根深蒂固,最根本的在于儒家用孝悌把它同封建家长制度联系起来。人们从小就训练绝对服从家长,长大就会盲目地效忠君主,要求人们在家尽孝,在国尽忠,做到忠孝两全,不要犯上作乱,以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吃人与礼教是吴虞看了狂人日记以后,深有感触写出来的。材料中吴虞进一步提示了礼教的反动本质,他指出那些口称笃信礼教的人,而实际上在干着吃人肉的事。吴虞批判纲常名教,以尖锐、泼辣、明快、深刻著称,影响很大,被时人称为“只手打

35、孔家店的老英雄。”8鲁迅对封建旧道德的批判材料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材料二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拜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鲁迅在现代中

36、国的孔夫子【解读】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分析尖锐地揭露了反动分子只不过是利用孔子而已,并非真正尊孔,并非真正实事求是地尊重孔子学说。反动分子把孔子当作“敲门砖”做着复辟梦,想爬上高位,当皇帝或当“圣人”,他们凭借手中的一点权力,或凭借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掀起一股复古浊流,想把中国重新拉回到封建专制时代。要同这些人斗争,就必须打掉他们的“敲门砖”,反孔斗争主要揭露了孔学为封建专制服务,是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的本质特征。9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材料一吾以为今日而

37、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材料二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本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38、。)(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贫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贫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见绝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也何足取哉?文学也犹是耳。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称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解读】1917年1月,胡适应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要求,

39、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对文学改良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建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反对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意识,主张写文章要写真实情感,反对无病呻吟。10胡适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材料我曾仔细研究:中国这二千年何以没有真价值真生命的“文言的文学”?我自己回答道:“这都是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文学。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这些死文学,只有些没有价值的死文学。”我们为什么爱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呢?因为这两首诗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读陶渊明的诗和李后主的词呢?因为他们的诗词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爱杜甫的石壕吏、

40、兵车行诸诗呢?因为他们都是用白话做的。为什么不爱韩愈的南山呢?因为他用的是死字死话简单说来,自从三百篇到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其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都是博物院中的陈列品!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解读】胡适主张写文章使用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读懂和理解的白话文,代替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这样文章才具有生命力,用木兰辞石壕吏等大家喜爱的文章证明,凡是大家喜爱的都是用白话文写的。11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材料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昌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

41、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解读】陈独秀声援胡适,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提出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畅达、通俗的新文学。主张用“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取代“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如果说胡适提倡白话文是文学形式的改变,那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就是文学内容的改变。白话文的写作由来已久,但是白话文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则以此为开端。新青年从第4卷第1号(1918年1

42、月)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从1918年5月起,鲁迅开始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和多篇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树立起了新文学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李大钊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材料一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有了母亲诞孕的劳苦痛楚,才能有儿子的生命。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43、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材料二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解读】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反对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歌颂者亦有之,但后者在开始时很少。李大钊是最早赞颂这一伟大革命的。他在1

44、918年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指出这一革命将一切权力“全收于民众之身”,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认为这一伟大革命,必将如同法国大革命对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巨大影响那样,指出十月革命敲响了20世纪人道的钟声,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2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材料一不知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会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时代之精神不同,革命之性质自异,故迥非同日而语者。法兰西之革命,

45、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了抱悲观也。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材料二我们这几天庆祝战胜,实在是热闹的很。可是战胜的,究竟是那一个?我们庆祝,究竟是为那个庆祝?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

46、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军国主义庆祝。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纪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世界风云发生的先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材料三对于德国军国主义的胜利,不是联合国的胜利,更不是我国徒事内争托名参战的军人,和那投机取巧卖乖弄俏的政客的胜利,而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是平和思想的胜利,是公理的胜利,是自由的胜利我们对于

47、这桩世界大变局的庆祝,不该为那一国那些国里一部分人庆祝,应该为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庆祝,不该为那一边的武力把那一边的武力打倒而庆祝,应该为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军国主义打倒而庆祝。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解读】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在中文报刊上出现,是一八九九年二月在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登载的一篇名为大同学的文章中即出现了马克思的名字:“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文中显然把马克思的国籍

48、弄错了。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章中都涉及马克思学说。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介绍和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18年写了著名的论文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还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从其内容来看也有些不够恰当的地方,但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表达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观点,应该看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上面三个材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材料一把法兰西革命与俄

49、罗斯革命作了比较。从时间上看,法兰西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期,俄罗斯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期;再次,法兰西革命与俄罗斯革命有本质不同,俄罗斯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我们应翘首以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潮流。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为,一战的胜利,是全世界庶民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注释】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3李大钊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

50、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离了他的特有的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根据他的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然后根据这个确定的原理,以观察现在的经济状态,就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为分析的、解剖的开端研究,预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将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是必需的命运;然后更根据这个预见,断定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竞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1919年5月5日为马克思诞辰101周年,已在中国知识界有相当知音,信仰者的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开来,李大钊帮助晨报开辟“

51、马克思研究”专栏,并写力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两万多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分两期刊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篇比较全面深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在上述史料中,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由历史论(唯物史观)、经济论(经济学说)、社会主义运动论(社会主义理论)三部分组成,要用唯物史观去考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在最后的阶级竞争。【注释】马氏:马克思。4问题与主义之争材料一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在奉劝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

52、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了。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

53、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不过我总觉得布尔什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害(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不可一味听信人家为他们造的谣言,就拿凶暴残忍的话抹杀他们的一切。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解读】实验主义,原名实用主义。实验主义是胡适加给各派实用主义的一个总类名,它起源于英国。胡适在美留学期间,成了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的忠实信徒。1919年4月30日,杜威来到中国。杜威和胡

54、适师徒二人一唱一和,在中国散播实用主义。但随着群众革命运动兴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日益被更多的先进分子所接受。1919年6月,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入狱,李大钊离京,胡适开始编辑每周评论,宣扬实用主义,在该刊刊登杜威在中国各地的讲演录。7月20日在该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为批驳胡适的观点,离京在外的李大钊于冀北昌黎五峰山撰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并寄交胡适发表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五号上(八月十七日),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上面两个材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争论的主要问题和焦点,双方各自的观点、立场,使大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是一帆风顺的。胡适和李大钊的问

55、题和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论战。这次论战的实质是:中国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实用主义?中国问题的解决是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通过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它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5李达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是怎么呢?近来报纸里面虽然登载过了许许多多,但是看的人很有不明白的地方。我现在索性把他简简单单地写出来,给大家看看。社会主义,是反对个人竞争主义,主张万人协同主义。社会主义,是反对资本万能主义,主张劳动万能主义。社会主义,是反对个人独立主义,主张社会公有主义。社会主义,是打破经济的束缚,恢复群众的自由。以上所写的,诸君谅来可以明白。但是有两点应

56、注意的:第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不同的,第二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不同的。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解读】李达(18901966),湖南人,1909年考入京师优级师范。1913年赴日留学。1918年回到北京,发动向段祺瑞政府请愿示威运动。1919年著什么叫社会主义?,刊登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署名:鹤。尽管此文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十分准确和深刻,但他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不同的。后来他在共产党月刊,发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商榷、无政府主义的解剖,从理论上对无政府主义进行剖析和批判,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他怎样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6周恩来五四时期的思想“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

57、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我们中国自从去岁受欧战媾和的影响,一般稍具普通常识的人,也随着生了一种很深刻的“觉悟”: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为他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从思想向“觉悟”方面走。在这种时期内,我们天津有些学生也本着这种感想,集合起来,要打算发行一种不定期小册子,用“觉悟”这两个字做他的名字。这个集合的团体,遂叫他为“觉悟”社。觉悟的主旨同内容:要本我们“觉悟”社的目标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于“人”

58、的生活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抽象的话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周恩来“觉悟”的宣言【解读】1919年“六三”以后,即9月16日,天津成立了进步团体觉悟社,周恩来、马骏等是这个社的主要成员,在觉悟社社员推动下,天津学生运动有了更好的发展。1920年觉悟创刊号登载的“觉悟”的宣言和觉悟,是觉悟社两篇纲领性的文章,是经全体社员集体讨论后,由周恩来执笔写成的。该刊仅出过一期。上述材料,对国人的“觉悟”持赞扬和肯定态度,并认为这种“觉悟”是酿成这次全国“学潮”的动因,并提出了“觉悟”社的目标。此材料对我们认识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和思想很有参考价值。7“

59、五四”时期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学会方针问题。我们学会到底拿一种什么方针做我们共同的目标呢?子升信里述蒙达尔尼会议对于学会进行的方针,说:“大家决定会务进行之方针在改造中国与世界。”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方法问题。和森信里说:“我现认清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反映,其重要使命在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方法在无产阶级专政”。和森又说:“我以为现世界不能行无政府主义,固在现世界显然有两个对抗的阶级存在,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非以无产阶级和迪克推多压不住反动,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我以

60、为先要组织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据和森的意见,以为应用俄国方式的方法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是赞成马克思的方法的。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论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毛泽东致蔡和森等【解读】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一个著名青年社团新民学会。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阻挠,中国人还不可能直接到俄国学习。为了到靠近俄国和西欧的法国去了解世界革命情况,毛泽东发起了湖南青年的勤工俭学运动。1919年毛泽东亲自到上海码头送走了第一批去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1919年7月

61、湖南学联创办湘江评论会刊,里面文章大部分为毛泽东个人所写,影响遍及于全国。上面这段材料是在法国的蔡和森给毛泽东来信后,毛泽东针对此信,于1920年12月给蔡和森等人的回信。上述材料对了解“五四”时期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材料中,毛泽东首先赞同留法会员制订的“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方针;其次他也赞同中国走俄国式的道路,即走革命的道路,这是迫不得已的唯一选择。【注释】学会:新民学会。子升:萧子升,湖南湘乡人,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蒙达尔尼会议:指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蔡畅等于1920年7月在法国蒙达尔尼(今译蒙塔尔纪

62、)举行的一次会议。迪克推多:是英文dictatorship一词的音译。意为专政、独裁。8陈独秀的政治观材料我的结论是:我承认人类不能够脱离政治,但不承认行政及做官、争地盘、攘夺私的权利这等勾当以冒充政治;我承认国家只能做工具,不能做主义,古代以奴隶为财产的市民国家,中世以农奴为财产的封建诸侯国家,近代以劳动者为财产的资本家国家,都是所有者的国家,这种国家底政治法律,都是掠夺的工具,但我承认这工具有改造进化的可能性,不必根本废弃他,因为所有者国家固必然造成罪恶,而所有者以外的国(家)却有成立的可能性;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

63、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后事如何,就不是我们所应该能够包办的了。陈独秀谈政治【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每一步进展,都经过激烈的斗争。前面已说过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还遇到了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挑战,最终都被击败。基尔特社会主义又译作“行会社会主义”(基尔特是英文guild的译音,意即行会),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潮。这种思潮于20世纪初首先在英国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潘蒂

64、、霍布逊和柯尔,罗素稍后也成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鼓吹者。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否认国家的阶级性,反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反对暴力革命,鼓吹和平主义,认为可以“和平地”用基尔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种思想传入中国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特别是“五四”后,它以“社会主义”之名,曾一度广为散播。主要的鼓吹者是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还有英国人罗素。1921年7月,罗素从中国溜走,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已没有什么市场了。后来,他们这些人完全撕掉“社会主义”假面目,公开反共反革命。无政府主义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源于法文anarchisme,是反映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想最早

65、出现于18世纪的西欧,至19世纪逐渐形成为一种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蒲鲁东,被称作“无政府主义之父”,还有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鼓吹个人绝对自由。20世纪初,这种思想最早被中国留法、留日学生及一些反清的流亡者所接受,随之即介绍到国内来。中国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人物有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刘师复、黄凌霸、区声白等人。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主要是鼓吹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另外还有虚无主义、不抵抗主义、新村主义和中国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前,无政府主义曾以“新思潮”和“社会主义”学说的面目,取得传播机会。对此,陈独秀于1

66、920年9月在新青年上发表论政治一文,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双方经过一年多的论争,以马克思主义大获全胜而告终。论政治一文是反击无政府主义谬论的一篇强有力的文章。该材料中,作者驳斥了无政府主义主张废弃国家和政府组织实行个人自主的谬论,主张变有产者国家为无产者国家,并主张用革命手段达到此目的。9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一八四

67、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阵下来,宣告破产了。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解读】以上两个材料均由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所著。这两个材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70多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内外交困。封建主义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都不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与众多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比较、斗争中,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唯一选择,他们逐渐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