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福州模拟)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核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A.世官制的形成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监察制度的理性化 D.政治设计的制度化 【解析】选D。材料“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核办法”
2、说明春秋时期政治出现制度化倾向,故选D;世官制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涉及的选官和考核体现了政府与官吏的关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材料未体现对官员的监察制度,排除C。【加固训练】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措施旨在()A.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B.打击贵族以强化君权C.以俸禄制取代封地制D.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解析】选B。吴起变法“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变法“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皆采取有力举措打击旧贵族势力以加强君
3、权,故选B;无论是吴起的“废公族疏远者”,还是商鞅的“明尊卑爵秩等级”,都是关于打击贵族势力的举措,未涉及奖励耕战方面,排除A;C属于二者变法的内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客观上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但这并非变法的根本目的,排除D。2.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统称。下表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时期客卿主要事迹 秦孝公卫商鞅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秦惠文王魏张仪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魏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王嬴政楚李斯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 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顺应历史潮
4、流不断推进改革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统一大业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解析】选B。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众多被秦国重用的客卿的主要事迹,大都涉及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六国的计谋,据此可知,这反映出秦国比较重视引进外来人才,以促进其统一六国的大业,故选B;表格中所列诸多客卿的主要事迹,不仅涉及秦国的改革,还有统一六国的计谋,排除A;秦国大量重用客卿,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其实现统一六国的宏大志向,而不仅是削弱其他国家,排除C;通过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客卿的事迹可知,其活动内容与打击本国贵族无关,排除D。【拔高训练】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是“尊君”和“平民” 。“尊君”是以君主
5、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A.相地而衰征B.焚烧诗书C.统一度量衡D.按军功授爵【解析】选D。按军功授爵就是按照军功封赏士兵,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为普通平民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途径。3.(2021郑州模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促进了对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6、解析】选B。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对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故选B;“焚书坑儒”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A;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C;“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4.东汉卫宏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玺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确立B.等级制度的强化C.官僚政治的成熟D.大一统国家形成【解析】选D。由材
7、料“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可知秦时皇帝独尊,而皇帝独尊的背景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故选D;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成为主流思想是在西汉,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中仅能体现出皇帝与其他人的不同,即皇帝独尊,不能体现出其他各等级之间的区别,排除B;官僚政治成熟于隋唐时期,排除C。5.(2020广州模拟)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评价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 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8、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解析】选D。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故选D;仅史记李斯列传涉及秦朝制定法律,A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藏书“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肯定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与材料中“明法度”“海内为一”等关键词无关,排除B;“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反映了郡县制下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与“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明法度”等关键词无关,排除C。6.先秦时期,卿多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又渐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
9、九卿制。这一变化体现出()A.政治模式的演进B.等级体制的强化C.官僚政治的成熟D.贵族政治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期,卿在爵位象征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演进的范畴,故选A;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在秦汉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进,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并没有达到成熟,排除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卿的内容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7.某学者认为:封建制度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
10、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B。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根据材料“封建制度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A;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题干所
11、述时间不符,排除D。8.在征服“百越”时,嬴政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这条运河()A.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B.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C.在唐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灵渠接通了湘水和漓水,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故选B;根据材料中“公元前214年竣工”可知此时秦已经灭六国,排除A;灵渠开通后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排除C;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排除D。9.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
12、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B.制约丞相的权力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解析】选C。据材料秦朝“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可知皇帝是为了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故选C;多人廷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的独断裁决,排除A;让博士参加廷议不是为了制约丞相,排除B;让博士参加廷议不能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排除D。10.(2021年江苏适应性测试)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
13、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看出,从汉高祖时郡国庙制兴起到汉武帝时宗庙居郡国被认为是非礼再到汉元帝时废除郡国庙制,体现了中央对郡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故B正确。儒家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已完成,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故C错误;废除郡国的宗庙与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不吻合,故D错误。11. 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
14、,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A.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D.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解析】选C。材料中“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行善”可知告示体现了法律要防止恶行出现,促使百姓行善,民众行善事则社会稳定,可见秦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根据所学可知,秦时法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秦并未秉承儒家思想,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并未实行儒法结合而是尊崇法家思想,排除B;材料可知劝导民众行善的方式仍是“法律”,结合所学秦尊崇法家思想可知,秦始皇是要成为“霸主”而非做“仁王”,排除D。12.(2021全国甲卷T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
15、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解析】选B。汉代改进监察体系,在地方设刺史,刺史可以考察吏治、奖惩官员,能够一定程度上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故B正确;依所学可知,分科考试选官制度开始于隋文帝时期,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汉初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和选官制度无关,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度是指地方长官根据道德和才能在辖区内选拔人才,并向上级或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而辟召制度是自行征聘属官的制度,故D错误。二、非
16、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1972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墓主人喜在编年记中记录了自己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三十年秦国大事件和自己的人生轨迹。现将之所记录大事与汉代史记对比如下:编年记史记备注昭王四年攻封陵;五年归蒲阪;七年新城陷;五十年攻邯郸;五十一年王稽、张禄死魏世家(昭王四年)秦拔我封陵;魏世家(五年)秦与我蒲阪;秦本纪(七年)拔新城;秦本纪(五十年)秦围我邯郸,楚魏救我;范雎传(五十一年)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廿年攻安邑;卅九年攻怀;四十七年攻长平秦本纪(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魏世家(魏安釐王)九年,秦拔
17、我怀城(较之编年记晚一年);赵世家载赵括兵败长平,卒四十余万,秦尽坑之,均系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战国时各诸侯国历法不同于秦,载夏正十月至十二月三个月内秦已进入次年,所以发生在十月到十二月间的事件,秦要比用夏正国家多加一年(1)指出编年记和史记的史料类型。(2分)(2)对比分析史记与编年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10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编年记和史记是文献史料。第(2)题根据材料中编年记和史记的内容可知,关于秦国的大事件,史记和编年记记录高度一致。说明:可从秦离汉代时间不远,史料相对易得,以及司马迁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史料工作,所以史记和编年记记录高度一致。答案:(1
18、)文献史料。(2分)(2)发现说明(可以从原因角度说明,也可以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明)示例:关于秦国的大事件,史记和编年记记录高度一致。秦离汉代时间不远,史料相对易得,且司马迁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史料工作。秦朝焚书“非秦记皆烧之”,有关秦的史料得到较好的保存。编年记可以佐证史记相关内容的准确性。(10分)(说明:依照史料的载体看,编年记和史记属于文献史料,一则为古文字资料,一则为传世文献,但是两者不需要区分得这么细致。答出都属于文献史料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
19、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解答首先亮出论题,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角度来分析。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郡县长官到县令
20、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回答;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从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比较获得认识。答案: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9 分)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3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9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