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辽源市2019届高三语文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
2、对立,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学。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中国人关注的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如窦娥被迫害致死,
3、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而中国人看来,悲剧形成的来源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但中国人总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惩奸除恶,仍有希望、机会回归那个理想社会,所以中国的悲剧从来没
4、有象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一“悲”到底。西方人希望超越现实世界,通达绝对生命,最终理想要实现生命的超越。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终极;可置身的现实世界充满缺陷,要超越生命,就首先要超越现实实际,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西方悲剧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相比,中国思想家的理想在道家看来便是“物我两忘”通达自然天地,在儒家看来是“人皆可为尧舜”,在佛家看来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要求、人格磨练和品质修养。忠、孝、侠、义几乎成为大多中国传统悲剧弘扬的主题。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张生以偷情始,
5、最终考上状元,正大光明将莺莺迎娶,回归至传统道德体系。西方的歌舞很早就从戏剧中分裂出来,分别形成了“歌剧”和“舞剧”,“话剧”则以对话为主,语言主导着整个戏剧。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具有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歌、舞、白不曾分离,歌舞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摘编自蹇河沿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1.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方悲剧具有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是因为西方人侧重关注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B. 中国哲学虽有主客体之分,但强调主客交融,物我感应,物我相知,“天”“人”一体,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认识基础。C. 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使人情感振荡;中国传统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情绪安抚,这表现出中西不同的审美追求。D. 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它倡议一种追求人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模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段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悲剧最
7、基本的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的则是“天人合一”B. 第三段论述了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在追求中的生存焦虑,而中国传统悲剧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C. 文章开头提出中、西传统悲剧有本质性差异观点后,分别从审美追求、悲剧根源、悲剧理想和戏剧表现形式的角度加以论证。D. 文章论证手法多样,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综合运用;引用毛诗序是为了论证歌舞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B. 中国传统悲剧一方面揭露社会邪
8、恶势力,鞭挞奸臣贪官、污吏屑小:一方面呼唤良好社会秩序的出现,张扬忠臣良将、侠道义士。C. 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D. 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因为歌与舞比单纯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
9、行辨析。本题中, D项,“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以偏概全,原文是“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分别从审美追求” 不当,原文是“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所以应是“分别从认识基础”。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
10、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错误,原文是“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不能说“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C项,原文是“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
11、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所以说“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是错误的,西方悲剧是体现社会现实的;D项,强加因果。原文是“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
12、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
13、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
14、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第四次零售革命”是由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由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直接触发的一场新的零售革命,其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互联
15、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零售业的优势观、时空观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改变了零售的理念。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消费者也受益颇大。针对传统零售的弊端和电商的瓶颈与问题,有人提出“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概念,这与“智能零售”概念从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当下先进的零售模式的一种概括。尽管零售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传统的实体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众多电商都渴望得到并拼命抢占实体店资源,争做智能零售先锋;传统零售店也在探索或寻找机会触网上线。发展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
16、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摘编自王成荣第四次零售革命:从电商到智能零售)材料二:1.单渠道阶段(1990-1999年)巨型实体店连锁时代到来,多品牌化实体店数量减少。是砖头加水泥的实体店铺时代2.多渠道阶段(2000-2009年)网上商店时代到来,零售商采取了线上和线下双重渠道。是鼠标加水泥的零售时代3.跨渠道阶段(2010-2011年)实体店铺和虚拟店铺交织,虚拟店铺显得重要。是砖头加鼠标加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4,全渠道阶段(2012年-未来)关注顾客体验,有形店铺地位弱化。是鼠标加砖头加移动网络的零售时代零售渠道变革的路线图(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材料三: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全渠道零售
17、”的理解,还处于探索和讨论阶段,存在着诸多模糊的问题,特别是营销学者和零售学者的反应,与实践相比,显得迟钝和冷漠。“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从形态上包括实体渠道、电子渠道和直销渠道;从归属上分为自有渠道和合作渠道;从级别上包含卖场、批发商、专营店、便利店等;从职能上包括宣传、发展和服务。从主体看,从事零售行为的可以是专业零售商,也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甚至消费者个人;从行为看,零售行为和批发行为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范围看,一次大规模零售活动可能是全社会多个部门协同作用的结果。(摘编自李飞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材料四: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21世纪
18、以来,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障碍、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全通联,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正在逐渐消失,为此,消费亦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无限扩展的云为基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就是“云消费”。“云消费”在技术层面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云内容”“云终端”“云支付”。“云内容”即消费突破传统店铺限制,突破有形与无形的界限,突破商品与服务的界限;“云终端”即凡是消费者接触的任何店铺或智能电子平台都可以作为提供消费的便捷终端;“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云消费”时代,信息成本逐渐成为交易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云消
19、费”以消费者为核心。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三大基本属性:消费的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摘编自赖阳、韩凝春(论“云消费”时代的零售革命4. 下列对材料中“零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信息技术变革是“第四次零售革命的主要推手,而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则直接触发它确立了市场主权,造成了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B.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零售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浪潮,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C. 20世纪以来,“零售渠道”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全渠道零售”阶段
20、,其时更关注顾客的亲身体验,实体店铺地位被弱化。D. 电子商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在“云消费”时代,“零售”要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传统零售向智能零售跨越的时代,经营者应集中于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彻底变革零售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以真心对待消费者。B. “全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端到客户端之间所有形态的流通环节的总称,目前,学界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与现实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C. 本世纪以来,基于现代信息互联技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方式的“云消费”得以突破时空障碍,已经渗透到我们
21、生活的方方面面。D. “云消费以消费者为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杜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等特征。6. 在“云消费”时代,“智能零售”给消费者带来了怎样的便利?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C 6. “智能零售”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真心对待消费者。在“云消费”时代,消费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购买行为(购买行为无障碍)。消费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体验化、专属化消费,能真切表达自己的消费意愿。【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
22、零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选项篡改文意,“造成了消费模式的颠覆性变革。”错误,由原文“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可知是“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B选项曲解文意,“以消费者为主力军的浪潮,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错误,由原文“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可知,是“电商”推动了零售业的变革。D选项篡改文意,“零售要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错误,由原文“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
23、享。”可知,是“云支付”满足消费者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资金互通共享。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C选项于文无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错误,原文没有说。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发展
24、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可知,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是“智能零售”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真心对待消费者。由原文“21世纪以来,商业信息传递突破时空障碍、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全通联,制约消费的一系列障碍正在逐渐消失,为此,消费亦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可知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是在“云消费”时代,消费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购买行为(购买行为无障碍)。由原文“云支付指消费者可以利用任何支付工具,无障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可知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是消费支付便捷安全,且资金互通共享。由原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大量普
25、及、智能移动电子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主流消费群消费模式表现出三大基本属性:消费的体验化、专属化和社群化。”可知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是体验化、专属化消费,能真切表达自己的消费意愿。【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26、题。花工刘庆邦盛夏。正午。阳光炽白,树影发黑。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他的裤腿向上绾着,绾得一只高一只低。他没穿袜子,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擦完了汗,塌下腰接着锄草。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就是这样的穿戴嘛!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
27、乡来的。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师傅,忙着呢?”大概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对我笑了笑。我问:“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他说:“四哩四哩(是的是的)。您从哪儿看出来的?”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那咱们是老乡。”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
28、;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他姓宋,我叫他宋师傅。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得人两眼放光。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兰花等多种花草。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我跟他开玩笑:“你不在家好好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城里人喜欢花嘛!”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这种菜挺好吃的。”
29、他说他知道,问我:“你吃吗?”我说:“吃呀。”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留下了野苋菜。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面条锅里吃。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宋师傅住在煤炭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人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有的月
30、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一向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挂着一把铁锁。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我呀,我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我知道,这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他们有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宋师傅就是把生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31、只知道他姓宋。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可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选自北京观察2010年02期)7. 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品开篇以“我”的观察和感知,详细描写了花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动作情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B. 作品对花工所养的月季花进行描写,还介绍了他种养的
32、其他花草,是为了表现人物栽花种草技艺的高超,并突出了他工作的用心认真。C. 作品描写人物语言,既朴素风趣,富有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如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安于现状的心态。D. 作品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又从老宋延伸开去,联想到大量进京务工的农民工,由点及面,体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8. 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答案】7. C 8. “我”希望花园
33、长在,与花园的消失相对比,突出了“我”对老宋的理解、怀念与感激;与前文相呼应,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容;以幻觉的形式呈现“我”的内心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感染力强。 9. 示例一:认同前一种看法。花工老宋的故事是作品叙述的主体,作品中的“我”只是花工生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只起陪衬花工的作用;花工老宋身上所表现的人性美德,具有诗性的光辉,从审美价值而言,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花工老宋的故事具有代表性,从社会价值而言,易于引起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重视。示例二:认同后一种看法花工老宋只是“我”观察和感知的对象,“我”对人物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是作品叙述的主体;“我”理解老宋时也在理解自我,“我”的
34、反思与愧疚感,因身份的特殊性更具有情感的冲击力;“我”是离开乡土的城里人,又是老宋的同乡,但“我”对老宋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从社会价值而言更有警示意义。【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安于现状”错误,该信息曲解文意,“安于现状”意思是指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不求进取,此处主要突出花工的知足常乐。故选C项。【8题详
35、解】本题考查尾段的作用,属于分析评价。解答本题时,需要分析尾段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表达效果等。尾段“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中,表达了“我”希望花园长在,与现实“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对老宋的怀念与感激;尾段与前文花工“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情景”相呼应,充实作品内容;以幻觉的形式来表现,表现自己内心的失落,感染力更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
36、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主旨、效果进行阐述。以第一个为例,首先明确观点:认同前一种看法。内容上:花工老宋的故事,而“我”只是花工生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只起陪衬花工的作用;主旨上是为了表现花工老宋身上所表现的用心认真、知足常乐的人性美;社会效果上来说,更容易引起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重视,体现人文关怀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践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
37、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既还宫,召澄入见,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38、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过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苏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
39、,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
40、/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常卿,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章管祭祀礼乐。历代名称不完全相同,秦设奉常,汉改太常,北魏称太常卿,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B. 古人常用干支纪年、月、日、时。文中“丙子”“丁丑”属干支纪年。现在也会用干支纪年,如2018年是戊戌年,2019 年是己亥年。C. “稽颡”,古时一种极恭敬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古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拜礼,稽颡常用于居丧、请罪、投降等场合。D. “斧钺”,古代的一种酷刑,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斧钺在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12. 下列对原
41、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B. 孝文帝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假装以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C. 孝文帝雷厉风行,有主见。当任城王澄对大举伐齐提出异议时,他愤然“作色”;当群臣一致反对继续南进时,他勃然“大怒”。终于如愿地实现了迁都大计。D. 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说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了任城王澄
42、的理解与支持。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2)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2)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实现它。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译为“独断专行”也可),最终要到什么地方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
43、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本句断句是,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联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本题“不小”是“兴发”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项;“中土”是南迁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干支纪年”错,“丙子”、“丁丑
44、”在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错,只是担心群臣反对迁都,而以南向伐齐为口,并不是真的“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
45、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关健词“非常”,不平凡;“故”,原来;“所及”,所能做的了的;“圣心”、句式“何为”,宾语前置句,做什么。(2)关键词“举”,行动;“唯”,只有;“欲之”,想要实现它;“竟”,最终;“何之”,宾语前置句,到什么地方。【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46、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永明十一年五月。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雨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在明堂南边的偏殿斋戒之后,让太常卿王谌占,得到“革”,孝文帝说:“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员没有人说什么。尚书任城王拓拔澄说:“陛下继承几代累积下来的大业,并使之发扬光大,拥有了中原土地,而如今却要讨伐还没有臣服的对象,在这时得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变革的象辞,恐怕这并不全是吉兆。”孝文帝立刻发
47、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大家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国家的臣属,怎么可以明知危险而不说出来呢?”孝文帝过了很长时间才缓和了气色。孝文帝回到宫里,立刻召见拓跋澄,于是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国家是在北方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联只是想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打算把京都迁到中原用以扩大土地,征服四海,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
48、盛不衰的原因。”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原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答说:“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九月,孝文帝从平城出发,直到抵达洛阳,天直下雨,没有停过,丙子(二十八日),诏令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二十九日),孝文帝身穿战服,手持马鞭,骑马出发,文武官员赶紧拦住马头,不断叩拜。孝文帝说:“作战计划已经决定,各路大军将要继续前进,你们还想要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人说:“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实现它。臣不知
49、道陛下一个人走,最终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有报国效忠皇上的心,却无法表达出来,只好冒死向下请求。孝文帝大怒说:“我现在正要征天下,希望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却多次怀疑这一重大决策,斧钺有它们使用的地方,你们不要再多说什么!”说完,又打马要走,这时,安定王拓拔休等人一齐来殷勤地好言劝谏。孝文帝又告诉大家说:“这一次我们出动军队的规模不小,出动而没有什么成就,我们将来拿什么让后人看?联世世代代居住在幽朔,一直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我们不再向南征伐,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京都迁到这里,你们认为这样做怎么样?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南安王拓拔桢靠近孝文帝说:“干成大事业的人,并
50、不向众人征询意见。”如今,陛下如果放弃向南征伐的计划,将京都迁到洛邑,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是老百姓的幸运。”文武百官都高呼万岁,当时,鲜卑人虽然不愿意向南迁移,但是又害怕再向南征伐,所以,也就没有人敢说些什么,北魏的迁都大计,于是确定了下来。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51、注】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
52、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15. 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
53、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
54、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能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指出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是要求学生赏析诗人表现自己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
55、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
56、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
57、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具体答题,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
58、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来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总括秦的纷奢
59、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却又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答案】 (1). (1)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2)落红不是无情物, (4). 化作春泥更护花 (5). (3)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矣”“陨”“锱铢”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
60、字,完成下面小题。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发生了_的变化,我们的文学生动地书写、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段历史之中。(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该文被认为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_。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芙蓉镇等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获得巨大社会反响。同时,各种文学思潮、创作流派涌现,_。诗人叶延滨深有感触:“改革之初,中国诗坛就是一本诗刊、一本年选、一篇年度评论、几本名家诗集,而现在全国有十余家公开发行的诗刊,数百种民间诗歌社团不定期出版的诗刊诗报。”改革开放,为文学提供了_的创作资源,也让中国文学置身于宏阔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建构新的格局,莫言、曹文轩、贾平凹、阎连
61、科、麦家、刘慈欣越来越多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推介到国外。2012年,莫言更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在世界上有了更大影响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实现了从学习到对话的转变,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对世界文学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作家对本土文化传统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先锋文学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中国文学正向世界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建构起自己鲜明的形象,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B. 近年来,诸多
62、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C. 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D. 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广大文学工作者和作家潜心创作、朝气蓬勃、团结一心、锐意创新,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B. 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朝气蓬勃、团结一心、潜心创作、锐意创新,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C. 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朝气蓬勃、潜心创作、锐意创新、团结一心,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D. 广大文学
63、工作者和作家朝气蓬物、锐意创新、团结一心、潜心创作,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翻天覆地 扛鼎之作 异军突起 取之不尽B. 焕然一新 扛鼎之作 异军突起 源源不断C. 翻天覆地 发轫之作 异彩纷呈 取之不尽D. 焕然一新 发轫之作 异彩纷呈 源源不断【答案】17. D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按“属、数、动、
64、形、名”的定语顺序,“诸多”应放在“先锋文学”前;“现实主义”是“文学立场”的修饰性定语,应放前面;“描绘中国故事”搭配不当,应为“讲述中国故事”。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文学工作者”范围大于“作家”,应放到作家之后表示范围扩大;“朝气蓬勃”“团结一心”为精神风貌,应放前面;“潜心创作”“锐意创新”指向具体作为,“创新”是在“创作”基础上更高的追求,创新应在创作后。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65、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翻天覆地:形容変化巨大而彻底。焕然一新:改变旧的面貌,呈现出新的样子。语意更强调改革40年巨大的变化,应用“翻天覆地”。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发轫之作:新局面开始出现的成就或表现。此处语境是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最新成就,应用“发轫之作”。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异军突起: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力量一下子崛起。此处语境是各种流派成就突出,应用“异彩纷呈”。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的样子。此处说的是改革为文学提供很多材料,应用“源源
66、不断”。故选C。【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
67、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20.下面是陆小峰同学给班主任王老师写的贫困补助申请,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贫困补助申请尊敬的王老师:我家经济条件不佳。我们一共姊妹三人,均在上学,祖母身染重疾,妈妈没有工作,家中只有爸爸一人工作,特申请贫困补助。以上情况均属实,如不相信可来府上一查。此致敬礼!陆小峰2018年9月6日【答案】“不佳”改为
68、“很差”;“姊妹”改为“姐妹”;“祖母”改为“奶奶”;“重疾”改为“重病”;“府上”改为“家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出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本题题干指出语段为“下面是陆小峰同学给班主任王老师写的贫困补助申请”,且指出“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要求“请找出并修改。”,所以做本题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用语通俗易懂、简洁平实,要符合学生的身份。本题中,“我家经
69、济条件不佳”中的“不佳”,“我们一共姊妹三人”中的“姊妹”,“祖母身染重疾” 中的“祖母”“重疾”,贫困补助申请用语应通俗易懂,使用不当,应该分别改为 “很差” “姐妹”“奶奶”“重病”;“如不相信可来府上一查”中“府上”是指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语境中是自己家,可以改为“家中”。【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
70、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赵老师因为班上同学成绩不理想经常批评大家,结果适得其反。班长郝思同学看到下面流程图,认为可以借之给赵老师提出相关建议。请你以郝思的名义给赵老师写封短信,要求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文不超过120字。【答案】赵老师:您好!咱班
71、成绩不大理想,您焦虑,我着急。原来激励能激发努力,辅以正确方向和技能会产生效益,对效益的公正评价又使主体获得满足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促使他加倍努力。请老师多激励大家,多指导方向技能,相信一定能提高大家的学习成绩。学生班门弄斧,是否可行,还请老师定夺。顺祝老师新年快乐! 学生:郝思2019年3月10日【解析】【详解】考察流程图、应用文、表达得体三方面结合综合能力。本题是以郝思的名义给赵老师写的短信,要求按照书信格式,全面表达流程图内容,不遗漏要点。按箭头指示方向,从“激励能激发努力”开始介绍,“努力”是核心,“方向”和“技能”是补充,这两项是需要老师指导,可表达成“辅以正确方向和技能会产生效益”
72、,从左到右合理表达即可。这是学生给赵老师提出相关建议,注意表达要符合人物身份,客气委婉。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指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面对C位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怀瑾握瑜,何必C位央视春晚小品占位子中,各路家
73、长为了给孩子抢占C位,可谓煞费苦心。但是孩子在班里的位置,真的能决定以后在社会上的位置吗?显然不能。与其给孩子抢C位,不如让孩子拥有获得C位的能力和品质。优秀人物,往往自带光环。怀瑾握瑜,何必C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各位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抢位置这种行为真的不敢苟同。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社会浮躁之风横行,教育已被功利化和肤浅化。以至于“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这种谬论大行其道,有些家长却还将其“奉若圭臬”,殊不知,这种歪理邪说害子匪浅。若单靠一个座位就能决定未来地位,那孩子还有上进的动力吗?“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门阀士族制度用门第定未来,最终身死国灭。父母之爱子,
74、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含辛茹苦,千方百计给孩子抢来了C位,他就一定能一直坐拥C位吗?与其费尽心机抢C位,不如让孩子“自带C位”。优秀的人物往往自带磁场,富有吸引力,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瞩目的方向。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一呼百应;鲁迅一文既出,争相传阅,进步青年积极追随;林徽因蕙质兰心,倾世风流,引得无数名士爱慕。才高于世却不恃才傲物,德为世范却不沽名钓誉。试想,一个拥有这样品质的人需要去抢C位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能身居C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自然是人生一大幸事。然而,C位是人生的全部吗?如果没处在C位,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吗?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能处在C位的毕竟是少数人。教育的本质
75、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让每个孩子能拥有自我成长、自我成就、自我幸福的能力。于娟可谓人中龙凤,可她感慨此生未完成;林森浩也是凤毛麟角,可一失足成千古恨;马加爵更是典型的凤凰男,可他的精彩人生还没开始就落幕了。盲目的C位崇拜违背教育规律,显示的是家长们的无知和浅薄。抢C位,显示的是社会的浮躁、家长的急功近利,伤害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的是教育的生态和国家的未来。对待抢C位,我们不妨多份洒脱和坦然:怀瑾握瑜,何必C位?【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
76、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小品占位子,讲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本材料审题第一步,是要抓材料关键点,把握材料围绕的核心问题是:“面对C位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是本作文的任务驱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引发,并始终聚焦材料的焦点问题展开思路:怎样正看待“C”位。命题材料紧扣当下教育的热点问题,降低了考生的阅读难度,同时也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但思维的开放性增大,考生写作的角度广泛,可引导考生深度思考,也关注考生的思维品质。适合对孩子是最好的选择。家庭是孩子诞生与成长的摇篮,小品呼唤起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在社会压力的
77、层层传导下,家长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小品折射出的正是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当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的浮躁,家长需要放平心态,适合对孩子是最好的选择。提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水平,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正确立意:位置不决定价值,正确看待“C位”;正确对待个人位置与中心位置;不占“C位”,也能发挥价值;优秀的人,坐到哪里都是“C位”;不为“C位”,只为坚守;用奋斗赢得“C位”;追求“C位”,不如摆正心位;拒绝“C位”误导,精准自我定位;不为“C位”遮望眼;不必“C位”也风流;不居“C位”,也能发挥价值。可以立一个响亮的标题“
78、你若盛开,轻风自来”,可以结合小草,偏僻角落里盛开的花等,引出主题位置不决定价值,正确看待“C位”。然后可以展开比较深入的论述,行文中就要注意强化论证的层层深入,强化多维追问,展现思维层次,如:是什么的本质追问,“C位”位置价值;为什么的原因追问,行为观念文化。如生活中,要抢占“C位”只能依靠自己;抢占“C位”,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决心和毅力;“C位”不是盼来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无形中形成的。最后,分析怎么办,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方面来写,如真正的“C位”,不需歌尽桃花扇底风的矫糅。它抢不来,占不来,它由自然的本心氤氲而生,如一缕清风。你若盛开,它便自来。【素材】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老
79、师姚敏说:“教室里给孩子占再好的位子,也不如家庭教育陪伴孩子。”她认为,教育孩子就像种树,老师和家长合力适时浇灌,到季节剪叉枝,树木才能挺拔生长;而陪伴是一份耐心、专注和倾听,需要心无旁骛,高质量的陪伴远胜过抢来的资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别让位置成为另一种名次,费尽心思抢位置的家长,树木才能挺拔生长,而陪伴是一份耐心、专注和倾听。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和老师,教育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家长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教室里给孩子占再好的位子,小品折射出的正是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当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水平,适合对孩子是最好的选择。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
80、环境。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俗话说“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还有一句俗话说“穷养富养,不如有教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孩子有教养,即使再平凡的躯体,也能因此增色不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