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706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题组训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素养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金榜原创题)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1905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种族革命的倾向B.狭隘的民族观念的引导C.民主革命的需要D.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提出【解析】选C。据材料“恢复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主要指汉族为首的中原地区,而中华主要指中华民族,因此“恢复中华”在于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体现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的进步,实现民族革命,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故选C。2.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

2、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1908年8月至1911年11月,从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立宪改革的成果,A错误;根据材料“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可知,并非民主共和,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3.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

3、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地方政权。这一事件()A.是“实业救国”出现的标志 B.表明辛亥革命由此正式爆发C.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得以建立 D.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四川省的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故选D;“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排除A;辛亥革命的爆发以武昌起义为标志,排除B;1911年中华民国还未建立,排除C。【拓展延伸】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铁路国有”

4、政策颁布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促进了武昌起义的爆发。4.(金榜原创题)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张謇态度的变化是由于()A.张謇的政治态度急剧变化 B.形势变化超出了张謇的判断C.列强迅速插手改变了形势 D.看清了袁世凯的真实野心【解析

5、】选B。据“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可知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超出了张謇的判断,故选B;A错在“政治态度”,张謇属于立宪派,其政治态度并没有发展转变;C错在“列强插手”,事实上当时的列强并没有插手活动,他们持观望态度;D错在“看清”,当时的袁世凯还不可能表露出复辟帝制的野心。5.(2021汕头高一检测)如图漫画发表于1912年上海民权画报。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解析】选D。据漫画可知北京人物只是由清朝的服饰换成了民

6、国的制服,说明辛亥革命不彻底,具有局限性,故选D;材料重在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其历史作用,排除A;材料只提到北京人物,并没有说明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排除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主要是由于外来侵略的不断加剧,排除C。6.(2021资阳高一检测)“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此材料试图强调辛亥革命()A.对同时期青年影响有限 B.其政治意义被严重低估C.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功不可没 D.过程艰难成功来之不易【解析】选C。由材料“辛亥革命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

7、么不易的一件事”可知推翻君主专制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故选C;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材料强调青年人未经历过专制统治难以体会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伟大意义,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而非辛亥革命的过程艰难,排除D。7.(2021聊城高一检测)对于共和,梁启超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到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性问题,在行动上主张缓行共和;孙中山则以行动家自任,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主张速行共和。材料反映了 ()A.梁启超的思想日趋保守B.孙中山的主张更为实际C.近代共和已是大势所趋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对共和有不同的认识,梁启超主张缓行共和,孙中山主张速行共和,两人虽在实现共和的方式上有差别,但都主张走共和之路,这反映出当时共和已是大势所趋,故选C。8.1913年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到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圣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控制舆论为复辟帝制造势B.舆论自由被破坏C.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D.“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解析】选A。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圣志等“应运而起”,说明袁世凯控制全国舆论,宣传孔孟思想,为其复辟帝制造势,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

9、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排除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是逆流,排除D。9.(金榜原创题)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中国1912-1921年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年份进口额出口额1912473372191357040319145693561915454419191651648219175504631918555486191964763119207625431921906601A.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实业救国和社会主义成为两大社会思潮C.经济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D.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列强压制,发展艰难【解析】选D。

10、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12-1921年中国进口一直大于出口,处于入超地位,故A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才逐渐成为一大社会思潮,故B错误;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表格时间不符,故C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12-1921年中国出口额曲折缓慢增长,并且始终低于进口额,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发展曲折,故D正确。10.(2021绍兴高一检测)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包括解除对民间兴办企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条例、章程、细则、法规八十多项。这些措施 ()A.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B.促进了洋务经济进一步发展

11、C.扭转了对外贸易的不利局面D.摆脱了西方企业的技术控制【解析】选A。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民国建立后,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措施,这改善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正确;洋务经济已衰落,且与题意不符;排除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对外贸易的不利局面,排除C;D说法错误,排除。11.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C.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12、D.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解析】选B。题干中的抵制“列女传”“反抗礼教”等关键信息都是冲击传统礼教,是新文化运动促进妇女思想解放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深化点拨】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礼教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封建主义道德的一个高峰,对封建主义的纲常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可谓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这次运动鲜明地树立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要求以理性和科学判断一切,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准备。12.(金榜原创题)陈独秀

13、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陈独秀此举是因为()A.民主科学深入人心B.彻底批判传统儒家思想C.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D.顺应救亡图存的需要【解析】选D。根据材料新青年杂志兴办的主旨是面对国家存亡“安忍默不一言”,可知陈独秀是为了关注国家存亡,顺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提倡思想启蒙,故D正确。A错在“深入人心”,材料阐发的是新青年的宗旨,可见民主科学并未深入人心;B错在“彻底批判”,材料并没有涉及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C错在“宣传”,材料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并且最早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二、非选择题(

14、共52分)13.(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

15、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变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

16、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17、。(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1860年后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可得出,汉族官员比例迅速攀升;第二问根据材料一“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自湘军起,兵归国有变为兵为将有”可得出,湘淮军崛起,成为清军主力等;第三问根据材料一“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可得出,汉族地主的兴起,极大地削弱了清中央政府的权力等。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可得出,辛亥革命的冲击等;第二问根据材料一“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

18、财政、司法诸大权”可知,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权威等。答案:(1)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

19、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14.(24分)(金榜原创题)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信息。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选取相互关联的三幅图片,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说明和评价。(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根据设问要求,从图中选取三幅图片得出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进行说明和评价。可以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从中国反对西方侵略的角度,从中国思想解放角度,从反封建斗争角度等多方面进行信息提炼,并进行说明和评价。答案:示例:图片:天朝田亩制度、1912年剪辫子、青年杂志论题:近代中国的反封建斗争说明和评价: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但具有空想性,未能真正实行。随着辛亥革命形势不断发展,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剪辫子成为反封建的象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统治。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扬民主和科学,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反封建斗争的喉舌,但存在一定的偏激倾向。(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均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