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海一中2021-2022第一学期高三历史(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基础题(77分)第卷提高题(20分),卷面分3分,共100分。知 识 与 技 能学习能力内容第一、二单元第三、四单元课文教学模仿试题基础知识辨析、反思与巩固材料应用与要点寻找题分数5050202020第卷 基础题(共77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A中华文明
2、曙光初现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2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周朝的中国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其意是指周代()A以血缘为纽带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官僚政治已基本取代贵族政治C具有家国大一统的观念 D分封制度有效地巩固了统一3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上述材料处应分别填入()A儒家、墨家、法家B道家、墨家、儒家C墨家、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4汉武
3、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其问责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刺史是朝廷的封疆大吏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加强对基层百姓的控制5“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的部分“罪己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皇帝()皇帝下诏次数下诏原因史料来源武帝1总结失政汉书西域传下宣帝2地震;总结失政汉书宣帝纪元帝5地震、日食;总结失政汉书元帝纪成帝4地震、
4、日食;总结失政汉书成帝纪A权力受到严重威胁 B倡导“无为而治”C自省意识非常浓厚 D崇尚“天人感应”6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分割宰相权力C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决策失误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代表元代科技最高成就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任意减省汉字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汉字交流功能削弱C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迎来黄金时代D明清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兴起AABBCCDD8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
5、,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9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A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C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D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10南宋时,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
6、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清朝湖广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心农业格局的变迁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ABCD11如表所示是宋元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部分)的基本构成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类别数量构成来源买卖文书动产买卖文书约32件卖牛契,买车具契、买马契、买奴契等。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契约文书辑校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英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等。不动产买卖文书约43件卖地契、卖宅舍地基契、卖田契。借贷文书约163件贷银钱
7、、贷粮食、贷布匹等,文书多以“XX举钱契”“XX便麦契”等形式出现,都为借贷契约。租佃文书约103件庄园、土地租佃等,文书中有“XX夏田券”“XX佃田契”“XX租田契”等,皆是租赁、租佃的意思。雇佣文书约93件雇牛、雇驼、雇车、雇工等其他约103件大多为混合型契约,如唐开元二十四年(734年)二月左小礼租田借麦契等。A商业贸易主体多元化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经济史研究史料全面 D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12明代从仁宗(年号洪熙)到世宗(年号嘉靖)之际,阁臣以“正君为功”,对皇帝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和培养;勤于进谏,向皇帝反映政治实情,使皇帝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作为皇帝与部院之间的中介,发挥协调政务
8、等功能。这说明阁臣()A牵制了其他机构的权力 B成为中央一级行政长官C发挥了巩固皇权的作用 D对皇权起了制约的作用易混易错题组:明清经济政治生活是一个重难点,对于明清经济政治生活影响要注意区分。13王阳明曾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他还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主要意义在于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B掀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C隐含了王阳明的民主民权思想 D挑战了孔子、朱子等儒学的权威14明朝中后期,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帮在上海外冈、枫泾、南翔诸镇投
9、重资开设棉布字号,收购棉布。同时,开设染坊并雇佣工匠加工,亦工亦商。商帮的经营活动()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使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15清雍正帝曾说:“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对此,有学者这样解释“始于元和极盛于清的塞外之一统,实即元、清二王朝对蒙古、东北、新疆、西藏行使的直接管辖。”下列属于清朝管辖上述地区的机构或措施有()理藩院宣政院改土归流伊犁将军A B C D二、判断辨析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并改错,对的打钩,错的改正)16中国古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政权是西夏。 17西夏统治者创立了一套社会管
10、理体系,叫作“猛安谋克”。 18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上交岁币。 19元代四等人制度等级依次为蒙古人、畏兀儿人、汉人、南人。 20宋代经济的发展促使雇佣出现。 三、材料题(共60分)21(22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
11、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3分)材料二:如表:北魏至唐初的民族交融进程(局部)统治者表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士
12、族联姻。东魏掌权者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西魏掌权者宇文泰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化运动”。北周武帝宇文邕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隋文帝杨坚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被称为“汉人”。唐高祖李渊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母亲为鲜卑人。(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3分)材料三: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
13、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10分)材料四:在东北地区,中央派将军分驻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管理军政与民政。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在伊犁设立将军府,由中央派驻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188
14、4 年,设新疆行省。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清初仍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间,清政府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4)材料四中清王朝的边疆政策有怎样的特点?(依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然后作答)(6分)关键环节考核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在春秋乱世中,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社会缺乏严苛的等级限制,从而使人才的迅速涌现、扶摇直上成为可能;同时各国相争的复杂局势使得对于人才招揽和“独占”的需求较一国统治之时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客卿制度逐渐形成,识人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各国变法
15、改革、私学兴起等动力的推动下迅速走向繁荣。客卿制度是荟萃、善待人才的缩影,其中折射出的识人文化是当时的盛行之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识人文化形成的影响。(注意历史影响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注意历史背景的归纳总结,角度选择)(6分)材料二:北宋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从建国初赵普的屡次谏言,到中期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无不反映出宋代士人为维护封建政权而做出的最大努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当时士人中间并不是个别现象,这同前代士人逃隐山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代科举制的完善,给普通士人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
16、。全国各地不论是京畿,还是闽、蜀、两广等偏远地区,到处都是读书应举之人。士人挑灯夜读,为求取功名奔波于漫漫求仕途中。由于科举朝着策论、轻诗赋,重能力、轻浮文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士人具有以文章为工具,利用经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士人改变了以往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士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士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注意意义的归纳总结,角度的选择)(6分)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
17、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指出这种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3分)第卷 提高题(共20分)基础知识辨析、反思与巩固【探究与拓展】政治制度革新材料一 秦代以来,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
18、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5分)经济制度革新课本材料二: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
19、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原因,及其两税法改革的作用。(9分)选官制度革新材料三: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
20、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制科主要考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 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
21、目也趋向于单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分“南北榜”录取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3)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6分)静海一中2021-2022第一学期高三历史(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学校:姓名:班级:考场:座号一、选择题(酌情留足空间)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题,共10分)16._17._18._19._20._三、材料题题(本大题共3题,共57分)21.(1)(2)(3)(4)21.(1)(2
22、)(3)第卷 提高题(共20分)23.(1)(2)(3)卷面分( )静海一中2021-2022第一学期高三历史(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案)1-5CCACD 6-10CBBBD11-15BCABC 16、辽朝17、金朝18、岁贡19、色目人20、21、(1)、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1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1分)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1分)(2)、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1分)统治者实行改革;(1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姻(1分)(3)、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任答2点每点2分)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
23、(2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2分)(4)管理军政与民政共同管理;(2分)针对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方法;(2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分)22、(1)、影响:促进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和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2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改革;(2分)助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2)、主要特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分)读书入仕愿望强烈;(1分)兼具文章、经术的文化风格(经世致用)。(1分)原因:科举制度的完备;理学的形成;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少数民族的威胁;内部统治的相对稳
24、定;经济文化的发展。(任答3点每点1分共3分)(3)、思想:批判君主专制(封建专制制度)。(1分)关系:继承与发展(2分)23、(1)、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1分)设立三公九卿制(1分)实行郡县制。(1分)标志: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立;(1分)明代丞相制度被废除。(1分)(2)原因:安史之乱后,均田制逐步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1分)藩镇割据,赋税紊乱,中央财政困难;(1分)唐王朝缓解财政危机,巩周国家政权的需要。(1分)(2)作用: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财政危机;中央财政实力加强,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巩周了国家政权;适应并加速了封建社会商品经
25、济的发展;否定了以“人丁”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以土地利财产为基本计税依据的先河。(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3)示例一: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1分)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1分)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1分)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1分)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1分)结论: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1分)示例二: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1分)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1分)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1分)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1分)结论: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经济重心南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