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珠海市2019届高三历史9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
2、知A. 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B. 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C. “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D. 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答案】C【解析】“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等字眼意在强调材料意在反映“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尚未形成,西周初年的疆域并未东至洛邑,选项A、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中“必须”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C。2.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A. 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B. 君主
3、专制的必然结果C. 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D. 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君主为了加强专制,重用身边侍从人员和亲信,以此削弱相权,因此尽管民间讽刺“持虎子者”,“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一现象是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B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材料中的现象是君主专制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和亲信,与“士人道德沦丧”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忠君爱国”思想,排除D项。【点睛】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外朝制度。任用这类职位较低,长期在皇
4、帝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一方面这些人更能理解皇帝的意图,按照皇帝的旨意做事;另一方面皇帝更容易控制这些人,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答案】D【解析】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
5、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史实,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向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被迫调整统治政策。4.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唐
6、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 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D.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答案】A【解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7、5.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金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宋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由上表可推知,当时A.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 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C. 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 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辽金宋的首都的地理分布,可以得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选A;材料表明辽金宋的国都不断南移,说明
8、南方经济优势不断显现,排除B;材料没有显示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的信息,排除C;材料表明政治中心逐步向南部迁移,排除D。6.桃花源记讲述桃花源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人把推崇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看成心理上的“返祖”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A. 就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B. 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C.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推崇D. 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桃花源式的生活是心理上的“返祖”现象,“返祖”是一种退步现象,故体现了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故D正确;桃花源式的生活并不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故A错误;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不符合“返祖”的
9、含义,故B错误;桃花源式生活被推崇与其返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故选D。7.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B.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C.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D.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答案】C【解析】根据“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体现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是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C正确;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
10、A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8.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1629-1683)在阐发春秋大义时特别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人与狄夷无君臣之分”的思想。下面对材料主旨解读最合理的是A. 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B. 其思想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C. 其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D. “华夷之分”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答案】B【解析】吕留良生活于明末清初,他主张的“夷”指满清王朝,“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实质上是质疑清朝
11、统治合法性,不承认清朝统治者是“君”,故B正确;材料反映了吕留良思想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批判君主专制,故A错误;“华夷之分”与西方启蒙思想无关,故C错误;狭隘民族主义是指不信任、轻视甚至反对和压迫其他民族,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B。9.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A. 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B. 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C. 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 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答案】C【解析】材料“1840年湖南人邓显
12、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反映的是近代知识分子对王夫之的著作的整理和出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C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相关信息,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主张是否先进,D不正确。点睛:表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以转化为“问题意识”,本题可转化为曾国藩等人为什么要重刻、校阅船山遗书?是为了保存和宣扬王夫之的思想,这体现了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10.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
13、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A. 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 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 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可以得出二者在汉阳铁厂由官办还是吸入商股方面的意见不统一,体现了二者理念的差异,A符合题意;二者均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不正确;C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见解,只是对洋务企业的理念不同,D不正确。点
14、睛: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明确二者的分歧所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的基本形式为: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等,材料涉及即为洋务企业创办形式上的分歧。11.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书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这表明A. 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B. 西方的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C. 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D. 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为60至90年代,引进的书籍中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究其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展开,注重关注近代西方科技,A符合题意;
15、B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行为,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引进的书籍中社会科学类相对较少,但不能得出作用有限的结论,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学东渐的相关知识,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先后经历了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12.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其讲学强调“逆乎常纬,独辟新路”,“以孔佛理学为体,以西学为用;讲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作比较证明。”这一变化A. 顺应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需求B. 体现了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C.
16、受维新变法的直接影响D. 是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结果【答案】A【解析】“所谓“逆乎常纬” ”说明提倡创新,“以西学为用;讲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以欧美以比较证明之”说明贯通中外,故选A;材料是私人办学,无关清政府的教育政策,排除B;由时间“1891”年维新变法和甲午中日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D。13.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说:“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月腐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据此可知,康有为A.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 积极维护满清统治C. 缺乏爱国主义精神D. 强烈反对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噬
17、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说明康有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A正确;此时清王朝已经被推翻,B错误;爱国主义思想不符合康有为思想,C错误;反对社会变革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4.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B. 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C. 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D. 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看出,到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推广和发展扩大,
18、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形势的加剧,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推广是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分析, “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推广是增加民族自信心的需要。15.学者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
19、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B. 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C. 扩大了新政权的民主政治基础D. 规定了农民阶级处于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表明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是革命阶级,这样就扩大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础,并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说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使那些对
20、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16.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这说明高等教育A. 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B. 建立了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C. 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 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可知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高等教育,没有涉及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的战
21、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没有涉及建设人才的培养,故D项错误。17.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中国政治力量在受到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必要制约的同时,大致维持了自我规范和引领资本力量于社会力量的能力。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该观点认为A.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B. 资本力量创造了财富增长世界奇迹C. 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影响政治和经济D. 三力平衡政治引领是中国崛起的保障【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
22、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三力平衡政治引推动了中国崛起,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A错误;材料不仅仅涉及资本力量,故B错误;材料也不仅仅涉及社会力量,故C错误。故选D。18.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据此可知古希腊A. 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B. 推崇人文主义精神C. 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D. 忽视历史的真实性【答案】A【解析】由“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可见古希腊重视城邦的公
23、共利益,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排除B;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保存人类的丰功伟绩,并非忽视历史的真实性,排除D。19.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A. 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 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C. 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D. 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答案】A【解析】“
24、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实际上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宗教外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0.18世纪欧洲报刊在评论某启蒙思想家时指出:“一个法国人竟然不把品德当作君主政体的原则。这是对政府的侮辱,并且几乎是一种叛逆罪。”这一言论A. 反对人文主义者对君主宽容B. 认为权力制衡理论有缺陷C. 批评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D. 指责社会契约论排斥君主【答案】B【解析】材料中批判完全推翻君主专制的理论,显然认为权力制衡理论有缺陷,B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21.
25、1972年,女众议员玛莎格里菲斯推动过去被搁置的“男女平权宪法修正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但在宪法规定的七年期内由于没有达到38州的同意而宣告失败。这一过程说明美国A. 三权分立的制度受到冲击B. 多元价值观念影响法律变革C. 中央集权的原则逐渐削弱D. 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失败【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这说明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该宪法修正案未通过,从而影响了法律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不是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并未冲击联邦权威,不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争取的是“男女平权”,而非女性的选举权,
26、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是联邦参众两院同意男女平权,但是却遭到州议会反对,即不同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法律改革。22.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勒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国家:“他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穿透力的哲学家、最具思想性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了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这个国家应该是A. 英国B. 德国C. 法国D. 美国【答案
27、】B【解析】“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说明是德国,B正确;其他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23.它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对该艺术思潮判断准确的是A. 主要源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 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对象的酷似程度C. 荷兰的梵高是该思潮的著名代表之一D. 它的主要特征是源于传统而又反对传统【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说明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主要源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指的是浪漫主义,故A项
28、错误;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指的是现实主义,故B项正确;荷兰的梵高是印象派绘画的代表,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源于传统而又反对传统,故D项错误。24.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B.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C.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D.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答案】C【解析】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
29、透到一些权力领域。”表明新兴大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C符合题意;A“开始”的说法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D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的理解和掌握。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
30、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貴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
31、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資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
32、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答案】(1)差异: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改变,英国是随着社会变革自发的改变;中国服饰变迁晚于英国;中国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英国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对传统保留多。原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近代化起步晚于英国;近代工商业起步晚,规模有限,传统经济占主体;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进步思想影响有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民主化程度高;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2)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加深对西方的了解;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
33、差异主要从是主动变迁还是被动变迁、变迁的时间的早与晚的不同、变迁的范围是在部分地方还是全国范围等。至于原因则要分别进行解释,例如,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是被动的,这是由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而被迫吸收西方文明而被迫变迁等。(2)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要分对政治方面影响、经济方面影响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分开叙述,例如,在思想方面服饰变迁可以有利于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政治方面服饰变迁可以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等。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
34、注意表述的规范性。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时代故事梗概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描写了奚宣赞因垂涎美色而与蛇精白娘娘结亲,险被挖去心肝。后白蛇被道教真人镇压在石塔之下,他才得以脱身。明代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对许宣迷惑、威胁,但亦有情愫。当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惊恐万分,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清代戏曲雷峰塔中白娘子是爱慕许宣而下凡的蛇仙,但终因许宣的动摇被法海镇压在雷锋塔下。后因其子的孝行感动天地,而被释放。民国改编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坚定地站在白娘子的一边,与她共同反抗法海。白娘子被压于雷锋塔后,其丫鬟小青搬来众仙,击败塔神,推倒了雷峰塔。新中国电视剧
35、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娘子既有守护爱情的痴情,也有涂炭生灵的任性;法海为报私仇而降妖除魔,但在顽固中又夹杂着对苍生的怜爱。据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等解读材料中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本题可以从朝代与故事之间的关系论述,也可以写朝代变迁中体现思想的变化。示例1论题: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变迁。阐述:宋代白蛇的妖魔化的形象及其被镇压的结局,是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强调封建伦理规范的产物;明清作品中的白蛇亦妖亦人,其妖化的形象和结局是明清时期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要求,而其追求自由幸福的人格形象,与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氛围宽
36、松有关;民国作品中白蛇等角色对法海的反抗及结果,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崇尚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影响;新中国作品中白蛇等角色具有复杂化的形象内涵,是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综上,白蛇传故事反映了两宋、明清和近现代的的中国社会变迁,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示例2论题: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与儒释道三教关系。阐述:宋代作品中道教真人的出现,印证了这一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和道教广泛的社会影响;明清作品中道教真人的角色被佛教禅师所取代,说明了这一时期民间信仰佛教的民众众多,佛教是一般百姓信奉的主要宗教;而历代作品中白蛇与法海的斗争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道教与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冲突斗
37、争。宋明作品的结局中白蛇因恶行受到了惩罚,清代作品的结局是白蛇因其子的孝行被释放,都凸显了程朱理学的官方学说地位,儒学在宋代以后的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与融合中占据着优势地位。综上,白蛇传的故事情节折射出儒释道三教在宋代至清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说明:学生还可以分别从白娘子、许仙、法海人物形象的演变;白娘子与许仙、白娘子与法海的关系;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关系变化或个性意识增长等;乃至文学体裁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确定论述角度。材料主要反映了不同时期白蛇传故事的演变
38、。根据材料信息的理解,可以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等角度拟定论题,并加以论述。如从故事内容变化角度,可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阐明故事演变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从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角度,可结合不同时期时代背景,阐明中国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950年,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随后,根据“整理已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简化规律适当补充”的原则,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在“述而不作”的原则下,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2年设立汉字整理组,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专门搜集草书简体字资料并研究规律,
39、对常用字简化,同时精简字数。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此后专家们根据简化偏旁的方法扩大简化字数量。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但由于简化字太多,出版印刷部门不适应。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简化汉字方案最终在1956年在国务院会议通过并向全国推广。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在次年向全国推行,但是由于违背了汉字简化规律等原因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摘编自陈建伟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群体参与;尊重汉字自身特点;渐进稳步推进
40、。(2)评价: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化改革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1)特点:根据“编制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又广泛征求意见”得出政府主导,群体参与;尊重汉字自身特点;根据“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化字表”“1953年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二稿”“1954年常用汉字简化表第三稿拟出”“1977年又提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得出渐进稳步推进。(2)评价:可从汉字简化改革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化改革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字改革提供了借鉴等角度分析解答。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6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又趋紧
41、张。在军备控制、越南战争和中东问题上分歧重重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约翰逊希望与前来参加紧急联大的苏联总理柯西金会谈,以便“坦率地交换意见”。1967年6月23-25日,双方在美国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镇上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成果及其有限,但葛拉斯堡罗会谈表明,虽然在重大问题上分歧重重,争夺激烈,一时难以打开僵局,但双方仍在努力减少误解,争取合作和防止严查冲突,寻求达成谅解或默契,保持谈判之门开。会谈以后,两国达成了新的妥协。如在中东问题上,联合国通过了决议,使中东继续保持着有利于超级大国扩张渗透争夺的“不战不和”局面。在核扩散和核军控问题上,两国取得了新的进展,双方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摘编自中国
42、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的影响。【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导致两国关系趋于紧张;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两国仍力求通过谈判解决矛盾分歧等。(2)影响:缓和了美苏两国紧张的关系,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美苏军备竞赛的压力;维持了美苏两极格局。【解析】(1)由材料“美苏关系又趋紧张”可见美苏争霸导致两国关系趋于紧张。由“1967年”联系所学,当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由“双方仍在努力减少误解,争取合作和防止严查冲突,寻求达成谅解或默契”,可见美苏两国仍力求通过谈判解决矛盾分歧
43、。(2)“在核扩散和核军控问题上,两国取得了新的进展,双方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说明缓和了美苏两国紧张的关系,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由材料“有利于超级大国扩张渗透争夺的“不战不和”局面”,可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美苏军备竞赛的压力;维持了美苏两极格局。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陶澍,宇云汀。嘉庆七年进士。道光三年,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谢自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准。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
44、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賴王凤生、俞德源、姚莹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逼,结为婚烟,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1)根据材料概述清朝一代名臣陶澍的主要政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陶渤的为官之道。【答案】(1)政绩:调查一些地方账务账目,解决财务难题;重视防治自然灾害,鼓励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45、做好防灾救助,设置丰备仓,发动社会捐献;编书并推崇好风尚;重用贤能理政。(2)评价:陶澍坚守官德操守,务实做事,体恤民生;忠君爱民,鞠躬尽瘁,善于官民合作共治;重视教化,善用人才,深得皇帝赏识、同僚敬重和百姓爱戴;陶澍作为一代清官表率,其所作为既缓和了社会矛盾,起到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又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后世称颂。【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钩核档案豁然一清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调查地方账务账目、重视防治自然灾害、鼓励百姓修筑堤坝、做好防灾救助、发动社会捐献、编书并推崇好风尚、重用贤能理政等方面概述清朝一代名臣陶澍的主要政绩。(2)本题根据材料“实心任事,不避嫌怨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坚守官德操守、忠君爱民、重视教化、善用人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简评陶澍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