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水平1、2限时15分钟分值 30分战报得分_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1949年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提示:北京当时仍称为北平,在此次会议上,决定改北平为北京,定为新中国的首都。2.相对于军事斗争,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第二战场。()3.日内瓦会议上,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提示:朝鲜问题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4.1953年,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提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届全体会议D.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解析】选B。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不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B正确;中央人民政府委
3、员会第一届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就职,C不符;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诞生,D不符。2.(金榜原创题)油画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下面含义最深刻的配音应该是()A.“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C.“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D.“中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解析】选A。“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体现了开国大典的最深刻主题,A正确;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是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所以B、C、D从属于A。题组二人民政权的巩固3.有的人的名字反映了其出生
4、时的时代特征,如 “刘援朝”应该出生于()A.1949年 B.1952年 C.1960年 D.1967年【解析】选B。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1953年,“刘援朝”应该出生于这一时期,因此B正确。1949年没有开始抗美援朝,A排除;抗美援朝在1960年、1967年之前就已经结束,C、D排除。4.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针对“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的投机活动,采取了()A.银元之战 B.米棉之战C.公私合营 D.控制“两白一黑”【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分子妄图阻止人民币进上海,党和政府针对性地开展“银元之战”,人民币终于在上海滩站住了脚跟,A正确;控制“两白一黑”(“两白
5、”:一个是大米,一个是棉花;“一黑”就是煤炭)是供应问题的措施,“米棉之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B、D不符;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重要内容,C不符。题组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5.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实行()A.独立自主 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国民政府与他国签订的条约,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D正确;独立自主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上位概念,
6、A不符;“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与题干主旨不符,B、C排除。6.新中国代表团运用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处理国际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万隆会议C.日内瓦会议 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并成功处理了国际关系,这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故B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处理周边国家关系而提出,成为国际准则,A排除;日内瓦会议为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C排除;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重要体现,D排除。【深化点拨】“和而不同”思想在万隆会议中的成功运用(1)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含义
7、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2)1955年,周恩来创造性运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中华传统思想,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万隆精神,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新中国外交的风采。(3)周恩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得到了亚非乃至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由此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7.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是在()A.1952年底B.1954年C.1956年底D.1957年【解析】选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C正确;A、B、D排除。三、非选择题(11分)题组四综合题8.(金榜原创题)五星红旗,在每位中国人心中都
8、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能设计出五星红旗,从小受美术老师金作镐先生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曾联松材料二曾联松能设计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不是偶然的,其强大的内因在于夏海豹等致敬五星红旗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材料三“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这是某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伴随着这则被刷屏的转发,是网友们滚烫真挚的爱国情怀(1)怎样理解曾联松“受美术老师金作镐先生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参与设计五星红旗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2)结合材料二,曾联松能设计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强大的内因”在于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内因的生成因素。(4分)(3)结
9、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课堂上讲述“五星红旗”,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2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从小受美术老师金作镐先生的启蒙教育”,结合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归纳出答案。第(2)题,其“强大的内因”,应该联系其在学校读书和参加革命活动等多方面成长经历,从其理想情操方面探讨。第(3)题,应该结合当代核心价值观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回答。答案:(1)理解:从小受美术老师的启蒙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意义:参与设计五星红旗,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五星红旗,成为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是中国人愿意用生命来捍卫的神圣旗帜。(2)“强大的内因”:曾联松对党一直有着执着的信仰,对祖国有着
10、强烈的热爱之情。生成因素:他具有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出色的美术天赋;在中学读书期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在大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地下活动等。(3)培养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远大的报国之志。水平2、3限时30分钟分值 50分战报得分_一、选择题(共13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 1949年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广播:“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表明中国正召开()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析】选C。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的延安,A排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召开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新华
11、广播电台此时还未迁进北平,B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的北平,筹备建立新中国,C正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1954年的北京,D排除。2.(金榜原创题)1949年9月29日,政协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和建设蓝图。下面最符合其地位的是()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的建国大纲B.凝结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C.是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经验的总结D.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解析】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方针;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凝
12、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和海外华侨的一致拥护,A正确,C错误,B、D不够全面。3.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说:“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这一事件最重要的意义是()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诞生了中国全国性的第一个红色政权C.取得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解析】选D。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排除;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全国性的第一个红色政权,B排除;抗日战争取得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C排
13、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D正确。4.如图是 1951 年的宣传画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其重要内涵是()A.宣传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风貌 B.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C.肯定了合作化运动取得的成就D.标志着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的终结【解析】选B。图片主题“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与图画信息,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表明“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B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仅凭1951年一个家庭的情况,不能呈现“宣传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风貌”,A排除;1953-1956年,进行以合作化为主要形式的社会
14、主义改造,C排除;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的终结,D排除。5. 1949年5月28日,上海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为6001,到1949年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据此可知()A.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B.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C.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D.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解析】选B。上海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不断上涨,是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的结果,不存在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A排除,B正确;此时上海已经解放,C排除;“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不正确,与题意不符,D排除。6.(金榜原创题)“米棉之战”是
15、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的一场斗争。这一场平抑物价的“歼灭战”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表现是()A.大批的粮食、棉纱和煤炭紧急调往上海B.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压垮投机的不法分子C.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作用下迅速下跌D.采取政治手段收取税收和收取公债【解析】选C。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紧急调往上海,采取政治手段收税和收公债等,都是重要的措施,A、D排除;准备以经济实力压垮投机的不法分子是重要目标,B排除;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是“米棉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的重要表现,C正确。【拓展延伸】看不见的硝烟“米棉之战”(1)背景。从1949年7月至1950年2月,投机资本集中在“两白一黑”即大米
16、、棉纱和煤炭上。投机商囤积居奇,接连掀起3次“涨价风”。(2)概况。上海从各地调配了大量物资,储备待售。市场规律发挥神奇的作用,“两白一黑”投机生意就此崩盘。(3)影响。“米棉之战”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经济规律,施展市场、税收、信贷、管理等一系列“组合拳”,所取得的一场经济斗争的胜利。“米棉之战”的胜利,基本终结了自抗战胜利以来一直蔓延恶化的恶性通货膨胀局面,进一步赢得了上海民众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任。7.“这一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这一论断的背景是()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B.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C.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D.世界人民反法西斯
17、战争胜利【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A排除, B正确;“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题干材料无关联,C、D排除。8.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上,周恩来说:“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A.“另起炉灶”政策 B.“一边倒”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选C。“另起炉灶”“一边倒”,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并不单纯针对“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A、B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
18、理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问题上的指导原则,后来成为国际准则,C正确;在亚非会议上,某些国家对中国不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排除。9. 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在这次大会上提出的方针是()A.不结盟政策 B.“求同存异”C.“非暴力不合作”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解析】选B。不结盟政策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重要的外交政策,A排除;在亚非会议上,针对某些国家对中国抱有不友好态度的情况,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正确;“非暴力不合作”是印度国大党提出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策略,C排除;独立自主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这一政
19、策指导下,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具体方针,D排除。10.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充分说明了()A.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B.“求同存异”的方针在上述建交中成功运用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上述国家积极响应 D.两大阵营的隔阂已经被和平友好局面所取代【解析】选A。题干外交成果,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的重要体现,A正确;“求同存异”的方针,在1955年4月亚非会议上提出,与题干时间不尽一致,B排除;上述国家与当时中国发展外交关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上述国
20、家积极响应”不能够等同,C排除;“两大阵营的隔阂已经被和平友好局面所取代”表述不准确,D排除。11. 下面是某老师关于以“过渡时期”为主题的一节课堂板书的部分设计。请拟出相应的标题()A.社会主义改造 B.土地改革C.人民公社化运动D.抗美援朝【解析】选A。通过解读图示可提取相关信息,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板书内容,三大改造符合其内容,所以选A;土地改革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B 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农村的所有制形式变化,C 排除;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与题干主旨不符,D排除。12.下图反映了1953年我国重点工程领域分布情况,据图分析可知,我国“一五”计
21、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B.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C.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D.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解析】选B。图中信息代表当时的部分成就,不能说明“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A排除;“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图中信息充分体现了这一状况,B正确;“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表述过于绝对,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 D排除。1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变革”主要体现在()A.彻底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B.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C.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2、和国民经济体系D.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解析】选D。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A排除;土地改革的完成“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B排除;在当时还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C排除;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最深刻的社会变革,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4分)14.(24分)(金榜原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诞生1950年夏天为准备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炮兵1师26团开赴鸭绿江边整装待命。在五连召开的表决心大会上,好几个班的决心书
23、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有的战士在发言中写出“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的句子;几乎所有发言中都有“打败美国野心狼”的口号。指导员麻扶摇将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记录下来,写成了一份诗歌形式的决心书,在誓师大会上发言受到热烈欢迎。1950年11月新华社记者陈伯坚采访了麻扶摇,提出修改意见后引用于一篇战地通讯,发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作曲家周巍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首诗,当天谱出了曲。署名“志愿军战士词”,11月30日人民日报和12月初时事手册半月刊,先后发表了这首歌,在全军、全国广为传唱。1954年,这首歌获全国优秀歌曲一等奖,歌名正式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4、。摘编自2019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诞生有哪些史料价值。【解析】解答本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具体的历史信息,例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麻扶摇当年的军旅生活史实,有关歌词创作改编的过程史实,从新华社记者发表歌词到作曲家谱曲的史实等。对于材料进行全面分析,可以通过分析歌曲诞生的歌词素材、歌词报道、歌曲谱曲、正式命名等史实,全面总结其史料价值。答案:关于“词作者麻扶摇”材料信息:材料选自人民日报,是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麻扶摇创作歌曲的军旅生活资料。史料价值:麻扶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的亲历者,其
25、军旅生活资料是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的第一手史料。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素材”材料信息:决心书上都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发言中写出“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的句子;都有“打败美国野心狼”的口号等内容。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的来源;可用于研究志愿军战士当时的慷慨激昂、斗志昂扬的心声。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诞生”材料信息:新华社记者陈伯坚采访了麻扶摇,引用于一篇战地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等内容。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的修改、完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
26、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心声,理解当时全国人民积极投身抗美援朝运动的时代主题。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曲诞生”材料信息:作曲家周巍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诗歌、谱曲,人民日报发表,在全军、全国广为传唱,1954年歌名正式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内容。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曲诞生历程。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广大志愿军官兵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可用于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内涵。【拓展延伸】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1)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2)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
27、)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5)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水平1至4限时10分钟分值12分战报得分_(12分)(开放式命题)(金榜原创题)毛泽东致宋庆龄书信(1949年6月19日),堪称古今中外政界书信往来之绝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 敬颂大安!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回答:以“建国初心红色书信
28、品读”为题,对毛泽东主席和宋庆龄先生双方的初心加以品读。(要求:逻辑严谨、结合史实)【解析】书信中每一句话都饱含浓重的敬意。言简意赅、精准达意,体现了简约、准确、恭敬的特点。毛泽东主席对文字的驾驭和运用,在书信中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例如,“仰望”“先生”“亟待商筹”“趋前致候”“敬希命驾莅平”“至祈勿却为盼”等,字句饱含写信人对收信人的敬意;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既符合礼仪,又体现出十分的恭敬;从行文之间,在读出其对宋庆龄的诚恳邀约和十分敬意同时,理解到毛泽东对于向宋庆龄“请教”“建设大计”的高度重视。联系宋庆龄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之举,能够从中理解其爱国初心。答案:(
29、1)毛泽东主席的建国初心。书信表达了毛泽东对于向宋庆龄“请教”“建设大计”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简约明晰地表达了邀请宋庆龄赴北京共商大计之意;以最高的规格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敬重和仰望;流露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抱负、高度负责和美好憧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初心的一种展现。(2)宋庆龄先生的爱国初心。新中国历史上相关的具体史实,充分体现了宋庆龄先生的爱国初心;宋庆龄先生见信后非常感动,做出积极响应;宋庆龄先生同意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宋庆龄先生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先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微点拨(1)非选择题选材特点:呈现原始材料,体现史料实证素养考查特点。(2)设问方式:以品读书信的方式提出问题,结合史实但逻辑严谨。(3)解题思路:明确问题情境“邀请信”提炼材料关键信息“书信原文”补充完善书信的背景材料信息从中提取典型材料,进行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