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658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含详解).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下学期2月高考调研历史试题 2012.2(本试卷由选择题与材料题组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 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有所分散。并且,中书省掌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制有互相制衡,最终决策权归皇帝,故B

2、正确。【答案】B2.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从材料“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中可以了解到,这种制度应指隋唐确立起来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答案】D 3.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3、(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人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人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解析】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是选官的依据,寒门子弟入仕受限,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答案】D4.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贱”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A刑部 B礼部

4、C工部 D吏部【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题干六字分别是户、吏、军、刑、礼和工部。【答案】C5.在16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相关问题。” 这段文字最可能是描述( )A官僚监察 B科举选官 C中枢决策 D律令刑狱【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从材料“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 负责审核的官员”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科举选官制。【答案】B6.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

5、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解析】根据材料“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可以了解到这是指科举制度。各选项中A项指世官制;B项指汉武帝时确立的察举制;C项指魏晋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项孟郊登科后“科”指科举制,反映了科举高中后的场景。本题选D项。【答案】D7.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指三省首长)职

6、,而假以他名。”这种做法的影响不包括(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使三省首长职责模糊C降低了行政效率 D提高了办事效率【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要理解题干古文的含义,再根据其信息来做综合判断。题干古文的大概意思是讲述三省的长官地位较高,不轻易给别人权力,所以皇帝为了牵制他们,就任命了其他官员进行牵制,只是用了其他官名而已。增加官员,互相掣肘,必然影响办事效率,所以选D。【答案】D8.唐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自魏晋重置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据此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出( )A中书之职取代了尚书之职B三省六部制已经形成C中书成为皇帝和国家行政机关之间联

7、系的中枢D国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魏晋以来中书省权力的上升,尚书省地位的下降。因此项符合题意。【答案】C9.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解析】考查对选官制度的理解。A、B明显正确。由“试科目不合时用”可知C也正确。而D门阀举荐制度是指九品中正

8、制,它不是一种考试制度。必修一第3课。【答案】D10.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地方割据 D防止吏治腐败【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答案】D11.孙中山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发展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 )A中枢机构分权制度 B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C官吏考核和任免制度 D内外朝分立制约制度【解析】 孙中山认为中国从前实行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

9、,而西欧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答案】B12.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符合的C项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答案】C13.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

10、,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 A隋朝、唐朝、唐朝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解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发展。根据所学,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始于隋朝、唐朝、北宋。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唐朝武则天时期科举制中创立殿试;宋太祖时规定所有及第的人都成天子门生。本题选D项。【答案】D14.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11、 ( )唐朝门下省 宋代的谏院 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 明清时期设都察院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关“封驳”和“谏议”制度的理解。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虽然有“谏议”机构,但是性质是咨询机关并不能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故应排除,此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15.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

12、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史学的“三要素”的理解。根据对题干描述的理解A和B项属于“史实”的范畴即是什么,C项属于“史论”的范畴即评价作用,D项属于“史识”的范畴即谈认识。【答案】D1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

13、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从关键词“首长制”到“ 委员制”可以看出相权的削弱,故选D。【答案】D17.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解析】主要是考查九品中正制。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B。必修一第3课。【答案】B1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

14、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义官制(义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奏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A B. C D. 【解析】考查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理解。错误因为,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而不是在秦朝才出现;错误因为内阁的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结合教材可知是正确的。必修一第一单元。【答案】C1

15、9.科举考试到中唐时,要考判案的能力。自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自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A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何较高B自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C自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D自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解析】考查对科举制的理解。关键信息是:“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说明此时的科举考试是有一定限制的,限制一些出身低微的,所以C错误;A错误因为唐朝时依然实行重

16、农抑商政策,所以工商业者的地位不会太高;“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说明白居易主张不分贵贱选拔有用之才,故C正确。D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必修一第3课。【答案】B20.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C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D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材料意思是前代选官制度察举制存

17、在弊端,从隋朝开始改变选官制度。隋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C正确。【答案】C21.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解析】考查察举制。据材料信息“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字眼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答案】A22.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级,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它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里的“它”指的是( )A世袭制

18、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考查科举制。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答案】D23.“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解析】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关键信息: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ABCD都科举制的影响,但与题符合的选项为B。【答案】B24.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

19、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科举制相关知识点,可结合材料和所学来回答,第项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是科举制的特点;第项根据材料判断,说法正确。第项说法错误,应是进士科难于明经科,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法,是说三十岁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 五十岁的人考中进士,算年轻了。【答案】A25.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常用做法。

20、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A三司使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解析】北宋为加强皇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据此本题选A项。【答案】A26.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根据相关知识,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

21、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错误。本题选C项,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答案】C27.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

22、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解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本题B项正确。【答案】B 28.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A孝、

23、廉的选官标准 解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中“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分析是围绕汉代人才选拔制度而产生的争论,题干中左雄建议改变察举制,而遭到张衡的反对,汉代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行选官。【答案】A29.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 ) A B C D【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秦三公九卿制;是唐三省六部制;是汉中外朝制度 ;是宋代。【答案】B30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评价的是( )A世卿世禄

24、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解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提炼观点的能力。关键信息:唐朝、皆州郡察举、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本题易错选三省六部制,此题应为考查科举制。从时间上可先排除AC项。【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希腊雅典国家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 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雅典国家并没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出现,在监察体制上呈现着一种多元化的局面。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材料二 朱元璋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台察之任尤为清要。”都察

25、院整顿变通章程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立法权外,还享有非常广泛的监督权,特别是参议院在必要时还可以按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国务员,咨请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案件。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建立了与此类似的监察机关和监察制度。出现这种新型的行政监察制度,如果纯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而言,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进步。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国家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监察体制上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的表现。(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主要政治机构的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

26、民国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积极意义。(4分) 【解析】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归纳,多元化的局面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的民主运行机制;第(2)问明朝设立中书省都督御史台三职各司其职,因此体现出分工明确,互相牵制的特点,另外特点还要围绕试题的主题监察制度回答;第(3)问,中华民国建立的监察制度是近代性质的,因此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的发展【答案】(1)特点:公民被赋予很大的监督权力;没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监察体制多元化。(2分)表现:公民大会,是权力机关,公民通过这一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五百人会议,监督公民大会通过的法律的执行;陪审法庭(或民众法庭),具有监察

27、职能。(3分)(2)特点:中书省执掌行政,都督执掌军事,御史台执掌监察,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有专门的监察部门,地位重要和责任重大;监察权由国家掌握,没有规定民众的监察权。(3分)(3)新发展:确立了议会监察的近代监察制度,参议院有广泛的监督权;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均有弹劾的权力。(2分)积极意义:体现了三权分立、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2分)32.(18分)每逢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制度往往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西周封建制度下,主权经由层级的结构,逐级分享,不论王室,或是诸侯,或是卿大夫,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主权。而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

28、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资料整理(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6分)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2)根据该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及失败原因。19世纪末

29、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12分)(3)材料三中“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指什么?(2分)概括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2分)【解析】李季松,QQ84532313(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2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3分)【解析】第(1)问需要对材料一进行分析、概括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来回答,材料中主要阐述的政治制度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起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等。第(2)问需准确把握“自强运动”的概念,把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与自强运动紧密联系起来

30、,本问考查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知识点,第一次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其他可按照要求根据所学逐一回答。第(3)问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小问,根据“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分析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第二小问,根据“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这一提示分析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原因。第(4)问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变化。第一小问,根据“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第二小问,根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策、法制建设成果来回答。【答案】(1)专制君主制确立(或取代等级君主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职业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6分)(2)“自强运动”初期主要表现: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31、单纯引起西方技术而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4分)新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史实:戊戌变法:提倡学习君主立宪制;清廷“预备立宪”:颁布宪法,设内阁,仿行宪政。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6分)(3)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思想家的宣传鼓动;议会在英国有较长的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4)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2分)实践: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

32、(3分)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材料二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经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另一方面,君主和人民中间等

33、级的官吏亦改为选举”,“官吏从君主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经济亦有显著变化,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以上材料转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材料三 于是,贵族们联合起来,并联络了骑士和市民,于1215年6月迫使无地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13世纪,英国的城市早已兴起并有所发展,已经出现了市民阶级,商品货币关系开始渗入农村,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所取代。少数农民通过货币赎得人身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在农村中发展起来。转引自郑庆云简明英美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

34、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引起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内藤虎次郎所说的“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的表现。(6分)(3)与两宋所处时间差不多的时期,英国社会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发生的变化与两宋时期中国发生变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对两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11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首先审清题意,即钱穆所说的一个方面即政治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其次了解材料大意:钱穆虽然说当时政治经济、社会人生都发生了变化,但所引材料基本属于政治方面的变化,即贵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钱穆的观点不一定对,但本问

35、并不要求判断正误,只要求指出钱穆所说的政治方面的变化,从材料中概括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科举制没有有关出身的规定,平民完全可以参加,完全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并授予官职。士族的衰落也是平民地位提高的原因,战争的打击和士族才能的下降是士族衰落的重要原因,士族的衰落给平民上升提供了机会。第(2)问审清题意,从材料中概括即可,这里必须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不仅是经济方面一定的解放,而且是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下层民众取得了参与国家权力的均等机会一方面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使有的平民进入了官僚队伍,这都是平民获得一定的政治解放的表现。第(3)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平民可以上升为官员

36、,只是参与国家管理,但不能决定国家权力,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改变,中国商品经济虽然有了发展,但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这与英国向民主法治方面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有本质不同的。【答案】(1)指的是中国社会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2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演变为社会各阶层共同掌握。(2分)原因:科举制的实行;(2分)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2分)文化教育的发展。(此点不作要求,可酌情给分)(2)土地私有制(或者个人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确立;(2分)人们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摆脱;(2分)下层民众取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均等机会。(2分)(3)政治上,中国的普通民众只是获得了上升到官僚阶层、参与政权的机会,国家的根本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英国初步确立法律高于王权的原则,国家权力开始由君主手中向市民手中转移。(4分)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起来。(3分)不同影响: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没有真正进入近代社会,英国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