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24人民解放战争(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天津模拟)大公报(1945年10月24日)刊登的为江浙人民呼吁一文中写道:“这一带无数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材料主要说明()A.国民政府统治危机严重B.官僚资本对百姓压榨严重C.内战爆发导致民不聊生D.美国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解析】选A。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大众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在江浙地区倒行逆施,抢占胜利成果,导致经济、政治困局,表明国民党政权面临统治危机,故A正确;材
2、料中并没有关于官僚资本压榨与美国的经济侵略的信息,B、D错误;根据材料“1945年10月”可知,内战还没有爆发,C错误。2.(2021济南模拟)1945年,大公报在报道中将“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与“抗战胜利”“中苏定约,结为盟好”并列为国家的三大喜事。“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据此可知,“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这一事件()A.得益于美国调停的重大进展B.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加速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进程D.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解析】选D。根据材料“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
3、碎了”可知,重庆谈判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故答案为D;重庆谈判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和自己需要做出的决定,排除A;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和平民主建国,排除B;重庆谈判客观上延缓了内战的爆发,排除C。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
4、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C。4.(2021淄博模拟)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各占11人,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解析】选D。根据“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
5、不该参加这个政府”可知,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说明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种命运的斗争”,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C不符合题意,排除。5.(2020珠海模拟)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上指出:“现存战争的主要地点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说明当时()A.国共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时机成熟C.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遭到失败D.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有所调整【解析】选D。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6、,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毛泽东的讲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表的,D正确;三大战役后国共两党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排除A;此时战略决战时机尚未成熟,排除B;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遭到失败是在1946年,排除C。6.“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A.跃进大别山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选A。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可知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A。7.1947年,中国共产党将“地主减租减
7、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抗战胜利后,不再需要与地主合作B.广大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C.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保证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解析】选D。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其变化依据是中国国情的变化,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1947年,解放战争已经开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因此才调整了政策,D正确。抗日战争之后还需要与地主合作,A错误;之前的农民也很迫切地希望获得土地,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错误;土地政策的调整使解放战争获得农民的支持,不是可靠保证,C错误。8.(2
8、020郑州模拟)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A.日军侵占东北三省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C.国民政府扩大内战D.国共进行淮海决战【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军事关系”,东北学生要找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 逃亡关内,十七年前是因为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十七年后即1948年,是因为国民政府扩大内战,C符合题意;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指的是九一八事变,与“十七年后”不符,A错误;抗日战争全面
9、爆发是在1937年,距离九一八事变过去只有六年的时间,B错误; 1948年国共进行的淮海决战,是以徐州为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的,与东北学生流入关内无关,D不符合题意。9.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农业基础良好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解析】选B。题干信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不能说明农业基础良好,故A错误;“耕者有其田”调动
10、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发生在三大战役之后,故C错误;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10.(2021菏泽模拟)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的贯彻()A.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是在1949年春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上述
11、主张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因此这些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答案为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1949年春召开,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也早已结束,排除A、B;1949年3月属于解放战争时期,D“民族解放战争”说法错误,排除。11.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D.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解析】选D。
12、由“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知,此时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转而关注国家前途问题,故D正确;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排除B;由“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可知,当时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干部,而不是民众,故排除C。12.(2020武汉模拟)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同时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这反映出()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全胜利B
13、.党的工作重心实现全面转移C.外交策略受到国际环境影响D.和平共处成为国际关系准则【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一边倒”的思想雏形,与美苏冷战的国际大环境有关,故C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春,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仍未取得完全胜利,排除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材料与这一转移无关,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842年6月,英国军舰闯入长江,进攻吴淞炮台。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遁,守军士气大受影响;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抵抗,英勇牺牲,宝山、
14、上海相继陷落。英军溯长江西上,进攻镇江,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不敌,镇江失守。8月,英舰进抵南京江面,清政府妥协,被迫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摘编自高等学校教材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发起渡江作战,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解放军关于外国舰船撤离长江前线的公告,闯入解放军前线预定渡江江段,遭到解放军炮击,受重创而搁浅。英国又紧急派出三艘军舰前来救援也被解放军炮兵击退。“紫石英”号被扣,直到7月底才趁夜逃走经此事件,再加上出于维护自己在香港利益的需要,1950年,英国在西方阵营中第一个承认了新中国。(1)根据材料一、二,
15、概括说明针对1842年和1949年英国军舰在中国长江江面上的侵略挑衅行为,中国军队的相同反应和不同结果。(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842年和1949年中国军队军事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抵抗,英勇牺牲,宝山、上海相继陷落。英军溯长江西上,进攻镇江,爱国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不敌,镇江失守”,据材料二“遭到解放军炮击,受重创而搁浅。英国又紧急派出三艘军舰前来救援也被解放军炮兵击退”,即可概括说明相同反应。再从1842年抵抗最终失败、1949年抗击取得完胜等方面说明不同结果。第(2)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
16、国完成工业革命实力强大、中国固守传统文明、军备废弛、政权腐朽黑暗等方面说明1842年抵抗最终失败的原因;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大大下降、人民军队意志坚定和作战勇猛、解放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改善和加强、人民充分动员等方面分析1949年中国军队军事斗争胜利的原因。答案:(1)相同反应:都英勇抵抗,坚决回击。不同结果:1842年抵抗最终失败;1949年抗击取得完胜。(4分)(2)原因:1842年失败: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强大;中国固守传统文明,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政权腐朽黑暗,国民沉睡愚昧。1949年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已大大下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意志坚
17、定,作战勇猛;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改善和加强;人民被充分动员起来,反侵略斗争社会基础坚实。(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时间(时段)“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1910年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的形式对
18、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
19、)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化、立宪民主的现代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新中国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与近代化进程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可提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新中国在演进和理想小说新中国中可提取近代化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2分)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8分)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