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单元高考聚焦 本单元主要研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等知识。与当今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处理等问题联系密切,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内容上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是本单元的主体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从命题的角度看,把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联系是高考可能选择的基本方式。单元专题归纳 一、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实施: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2、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摇役,也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制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6与其他新制之间的关系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
3、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傣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二、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意义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
4、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三、全面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 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椎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会被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
5、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四、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族大融合 1含义: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2作用: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如下: 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便利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 统治政权的强制推进,加速了民族融合。例如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以及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 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推进了民族融合。例如文成公主入藏。 各族人民共同反压迫、抗剥削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例如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工具、经验和技术的交流。 民族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