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568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2高二历史学案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人教版选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学案(人教版选修1)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掌握: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贫弱局面的成因了解:王安石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宋神宗在变法的作用 二、预习内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2)地主隐瞒田产,少交赋税。(3)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4)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思维延伸: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多出现在统治的后期,而北宋却出现在中期,这与其措施密切相关。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的放任政策,加重了农民

2、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原因:北宋统治者采取措施,集中军权和行政权,加强皇帝的专制集权。2影响(1)积弱: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2)积贫冗官: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冗兵: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冗费:北宋财政日益人不敷出。 拓展提升: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

3、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2内容(1)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2)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3)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吏。(4)减轻徭役,重视农桑。3结果: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新法被宣布废止。反思领悟:庆历新政的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决心。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 学习目标(包括重难点)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主要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内容。2、理解:北宋中

4、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4、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5、难点: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二、学习过程【探究1】如何理解“三冗”现象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关系?【探究2】如何认识庆历新政?【探究3】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必要性?延伸与拓展【主题】北宋初期的社会状况材料一:五代十国后期的形势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

5、此治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的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也。”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子语类【探究1】从材料一图片看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的什么问题?其措施涉及哪几个方面?这些措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探究2】根据材料指出宋太宗对待“内患”与“外忧”的态度怎样?其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探究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扼要说明你的看法。三、反思总结本课教材主要

6、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四、当堂检测【当堂检测1】右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当堂检测2】(2009辽宁文综)阅读下列知识: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

7、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课后练习与提高一、选择题1.赵匡胤

8、上台不久就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其主要目的是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宿将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2.(2010莱芜期末)北宋中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局面,原因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广大农民流亡C大量农民逃亡 D均田制遭到破坏3.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4.(2010温州联考)公元997年,宋廷税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

9、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多万缗,收支却亏了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政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5.北宋时期右图现象的出现导致官员 ()因循苟且 奢靡腐化 效率低下 互相牵制A B C D6.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7.读下图,对北宋威胁较大的少数民族有 ()辽 大理 西夏A. B. C. D. 8.从下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熙元年(1021年

10、)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有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的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9.(2010孝感统考)“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中的“京师”指今天的 ()A北京 B南京 C开封 D西安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革除弊政,主张改革。其改革措施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 B轻徭薄赋 C精简军队 D限制“恩荫”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

11、材料一:杯酒释兵权材料二: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近20万人,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140万人之多。请回答(1)材料一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的是宋太祖将什么大权完全集于一身?(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北宋实行养病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则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束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

12、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甘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郜东十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参考答案【探究1】如何理解“三冗”现象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关系?北宋中期,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即所谓的“三冗”。其中养官、养兵所需的巨额

13、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的“岁币”,给北宋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夺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因此冗官、冗兵、冗费的出现造成并加剧积贫积弱的局面。【探究2】如何认识庆历新政?1庆历新政是北宋进入统治中期,制度逐渐成熟、各类社会矛盾开始显现的情况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对改革的不同意见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都说明了社会变革的长期性、复杂性。改革派代表人物范仲淹的遭遇以及仕途沉浮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对改革的不同认识。2庆历新政的失败,既有保守派

14、坚决反对的原因,也有改革过猛,实际操作中遭遇强劲阻力的原因。保守派攻击庆历新政“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派开出的“药方”都是好政策,但新政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被罢黜的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人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这些都是新政不能贯彻实施的原因。【探究3】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必要性?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迫使统治者必然要进行改革。3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延伸与拓展【探究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中“藩镇跋扈”得出藩镇割据的现象,联系所学答出解决措施涉及的方面及加强中央集权的精神;第

15、(2)问分析材料信息看出宋太宗处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认为“内患”甚于“外忧”;第(3)问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作用及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的方面分析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探究答案】(1)解决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军事、行政、财政、司法。基本精神:削弱武将、宰相和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态度: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以预防。根本出发点:巩固其统治地位。(3)材料二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看法: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种下了积贫积弱的

16、祸根。由于北宋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能完全归罪于宋初改革。当堂检测【当堂检测1】【解题思路】图片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兵力的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北宋政府为巩固统治扩充军队。【答案】C【当堂检测2】【解题思路】第(1)问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材料体现的是租佃契约关系的普遍化,回答时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回答。【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

17、政策上进行调整。课后练习与提高一、选择题1、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依据所学可知这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有关。答案:A2、解析:北宋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加强军权,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的态度。答案:A3、解析:宋初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答案:A4、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和把握题目的关键词句“民贫乏食”的根源,从材料来看经济是发展而不是衰退,故A不对;C项北宋兵力不是“不足”,而是“冗兵”,B项是现象而不是根源。答案:D5、解析:右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官员数量增

18、加,出现“冗官”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D。答案:D6、解析:D项中军权改革使藩镇割据消失是正确的,但是藩镇割据是政权内部的威胁,所以D项错误。答案:D7、解析:结合教材所学可知对北宋构成威胁的是北宋的辽和西夏。答案:C8、解析:题干要求是解读图表信息,并不是考查收支状况的原因,所以排除B、C、D三项,得出答案为A。答案:A9、解析: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开封,答案为C。答案:C10、解析: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答案为A。答案:A二、非选择题11. 解析:本题以宋太祖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为主题,考查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宋太祖把军权集中

19、于一身;第(2)问注意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3)问要注意理清集中军权、养兵政策与冗兵、积贫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军权。(2)防止内患。(3)军权集中于皇帝一人,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造成指挥不灵,效率低下,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养病政策,是北宋军队数量激增,出现“冗兵“现象,导致军费激增,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12、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信息可知应是反映的是北宋时的“冗官”“冗兵”的局面;第(2)问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可知范仲淹的观点更为全面;第(3)问联系解决积贫积弱局面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进行回答。答案:(1)问题:北宋中期财政十分困难。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原因:官僚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3)举措: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