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564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材料与解读(新人教必修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材料一毛主席生前作出的人事安排,更是有效地预防了“四人帮”的反革命复辟。粉碎“四人帮”,正是遵照毛主席的部署,实现毛主席的遗愿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和教育了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和锻炼,那么粉碎“四人帮”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高度觉悟和革命积极性,就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新的一年里,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努力作战,去夺取更大的胜利。华国锋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1976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1

2、976年12月28日材料二毛主席要我们时刻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一步步地做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直到实现从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毛主席要我们这样做,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这样做。华国锋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日报1977年5月1日材料三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那篇文章,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首先在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时,署名是“本报特约评论员”开始一段时间,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又直接指导我们写文章办刊,所以接触较多,有时他一天找

3、我两三次。他给我的印象是,思想敏锐,待人坦诚,很健谈,但性子有点急,很好相处。有时谈完工作以后,他就跟你作聊天式的谈话,香烟一支接一支,越谈兴致越高。理论动态从开始就面对现实,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一句话,理论动态的办刊思想贯穿了实践标准。所以,在讨论、修改、编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理论动态所有的人都积极参与,出主意,没有任何不同意见。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纪事,张树军、高新民主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档案(上),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材料四前些日子,中央办公厅两位负责同志来看我,我对他们讲,“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

4、说不通肯定一九七六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邓小平“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材料五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

5、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6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解读】材料一、二反映了结束十年动乱之后,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以及拨乱反正问题的认识。材料三的作者作为当事人,披露了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成稿过程和内幕,介绍了胡耀邦在其中的积极贡献。材料四、五反映了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批判“两个凡是”的方针。华国锋也试图结束混乱状态,打开新的局面,但是他在指导思想上延续毛泽东的“左

6、倾”错误认识,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继续坚持阶级斗争论,这就使政治上、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工作受到极大的阻碍。材料三显示:胡耀邦在主持中央党校工作期间,直接领导着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对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最终引发了全国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材料四、五显示:邓小平倡导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批评“两个凡是”,开启了解放思想,实现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先导。2拨乱反正、重点转移材料一中共北京市委在最近举行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一九七六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

7、国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愿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复名誉。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6日材料二过去对于刘少奇同志的诬蔑、诬陷、伪造的材料以及一切不实之词都应完全推翻。为此,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如下决议:(一)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即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相应地撤销中发68155号文件(即原审查报告),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二)在适当时间,由中共中央商同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前中共中央

8、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举行追悼会。(三)过去因刘少奇同志问题受株连的人和事,都应由有关主管部门实事求是地进行复查和澄清,凡属冤假错案,一律予以平反。(四)中央这个决议和附件,发至基层党支部,并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步骤,传达到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群众,以消除过去对刘少奇同志的错误处理所造成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1980年2月29日通过),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解读】材料一为新华社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对“四五”天安门事件予以平反。材料二为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使建国以来最大的冤案得

9、以纠正。当时为了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必须解决党内外关注的“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中央政治局研究,郑重为“天安门事件”等冤假错案平反。材料二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全面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有步骤地清理和解决建国以来历史遗留问题,调整社会关系,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3改革开放与体制改革的提出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

10、版社1994年版【解读】该材料为“总设计师”邓小平最早发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反映了总设计师的胆识和气概。材料还显示,“总设计师”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又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是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4经济体制改革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

11、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减少会议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制度。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解读】材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文件节选。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

12、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要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也即从解决工农业企业同国家的关系入手。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反映了当时统一财政经济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在当时条件下,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大致适应。但是后来这种体制模式逐步走向固定化、绝对化,造成权力高度集中,统得过死,所有制形式单一,分配搞平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改革这种僵化的体制,国家的强

13、盛,人民的富裕,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见成效1979年以前,梨园公社的小岗、雁塘头两个生产队是凤阳县出名的穷队。“工值一毛九,吃粮一百九”就是那时这两个队社员常年的收入水平粮食总产量由五十年代初的近30万斤下降到七十年代的不足10万斤;二十多年间,两个队共37户社员,净吃国家返销粮35万斤,用国家生救款3万元,但仍有35户社员几乎年年都得靠外出讨饭来维持大半年的生活。小岗生产队是整个滁县地区最早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他们已经搞起了包产到户。上级不允许,他们就“偷偷摸摸”地搞。公社知道后,以不给生产贷款、不帮助

14、解决种子问题来制止时,他们坚持顶住了。社员们说:总得让吃饱肚子吧!?抬头求人,不如低头求地,我们是庄稼人,可要了二十多年饭了,这回就让我们好好种几年地吧!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实行包干到户的两年多来,这两个队家家都盖了新房或买了建筑材料;家家户户,一日三餐大米白面,不带半点粗杂粮。每家都还存放着足吃半年的余粮。雁塘头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架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如今有了16块手表、15架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2辆自行车。小岗队过去欠了国家二十多年的贷款,每年连利息都还不起,去年二十户社员有19户要买耕牛,每户

15、向信用社贷款200元,当年秋后连本带利还得干干净净。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雁塘头生产队包干到户的典型调查(1981年9月),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农村经济社会第1卷,知识出版社1985年6月版【解读】这份来自学者的调查报告,记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首创包干到户(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当年获得丰收的事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为打破左的陈旧观念的束缚,

16、为农村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农村改革最初在安徽、四川等地兴起。1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缺乏内在激励功能,农民缺少经营自主权,在很大的程度上压抑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农民自身的迫切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效果极为显著。3这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初创之时,在社会上还有争论,干部中还存在疑虑,大多数还处于秘密的或半公开的状态。6责任制的全面实行材料一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

17、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材料二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两年来,各地干部和社员群众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总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实行结果,多数增产,并且摸索到一些新的经验。特别是出现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更为社员所欢迎。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各级领导,应当和广大群众一道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18、帮助社队把生产责任制加以完善和提高,把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大大推进一步。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这种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19、(1980年9月14日至22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解读】为探讨和推动农村体制改革,1980年春夏之交,中央一些领导人先后到各地农村进行调查,相关讨论趋于热烈。邓小平适时地发表了这篇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此前,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央、各省、国家农委分别组织工作组到农村调查,在此基础上党中央于1980年9月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材料二为该座谈会纪要,并作为中共中央1980年第75号文件下发。邓小平对农村的生产责任制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为包产到户责任制叫好,同时呼吁各级干部消除疑虑,解放思想,以是否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作

20、为标准来看待农村生产经营形式的改革。材料二显示:中共中央在对待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上明确采取了支持肯定的态度,形成了在观念上、政策上的一个突破。此后,农村改革进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发展阶段,在该文件中还没有被看作普遍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也即“双包”)责任制在一般地区迅速扩展。1982年1月1日,中央批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充分肯定“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市场责任制。文件下达后,农村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我国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使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

21、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城乡人民都得到了实惠,并且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7人民公社制的废除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法制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法律出版社

22、1986年版【解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政社合一”为标志的人民公社制度也随之需要改革。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便规定,要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此宪法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10月发出此通知。至此,原来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到1984年底,农村撤社改乡镇,撤队改村的体制改革工作在

23、全国基本完成,建立了91万个乡(镇),926万个村民委员会。8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定购合同。定购的粮食,国家确定按“倒三七”比例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如果市场粮价低于原统购价,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保护农民的利益。定购的棉花,北方按“倒三七”,南方按“正四六”比例计价。定购以外的棉花也允许农民上市自销。生猪、水产品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自由上市,

24、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放开的时间和步骤,由各地自定。放开以后,国营商业要积极经营,参与市场调节。同时,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城市消费者的利益。今年,国家将以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粮棉集中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产业结构。还决定拿出一批粮食,按原统购价(费用按财政体制分担)销售给农村养殖户、国营养殖场、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等单位,支持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等产业。困难的地方可以赊销。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5年1月1日),人民日报1985年3月25日【解读】中共十二大之后,为实现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党中央更加重视农业的

25、发展。1983年、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着农村体制改革。从1985年开始,我国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提上日程。材料一是这年1月1日的中央文件,同样又推出了有关农村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其中有:改革实行了三十多年的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改为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合同定购;合同以外的允许自由出售;不再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打破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格局;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等等。这些政策措施,使广大农民在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之后,又得到生产经营上的较大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情况,决定生产经营的品种、规模和数量,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

26、生产的积极性,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9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材料一南街村最初的工业是从当地农业内部生长出来的,如南街人自己所说“靠玩泥蛋起家,玩面蛋发家”,即利用高岗地“吃土还田”,打坯烧砖卖钱筹资办企业;利用本地粮食资源办面粉厂,继而搞食品加工。资源、技术、资金、人力,全来自当地,而后向村庄外部,向城市扩张发展。这既不同于有大城市工业做靠山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道路,也不同于依靠引进大量外资起步的沿海地区的乡村工业的道路,而是一条适合中国中部平原农业地区发展农村工业的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南街村人引用毛泽东的话,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1984年村里有了第一笔盈利7万

27、多元。以后办起了食品厂、方便面厂、啤酒厂,又围绕食品加工业兴办其他工业。他们自己总结为“两个围绕”:第一个是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办企业,第二个是围绕龙头骨干企业上配套项目。刘倩南街社会,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材料二英国萨赛克斯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杰克哥瑞,在山东省栖霞县桃村考察之后,对村党支部书记孙玉香说:“看了你们桃村很受启发,你们的发展速度比欧洲的一些国家快。”像桃村这样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典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大致说来不外三条:一、引进智力。他们从大城市请来几位高级技师,教会他们抽玻璃丝作玻璃钢的技术。二、把原来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

28、。三、办旅馆、饭店、百货公司,发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周原烟台记事之一,人民日报1983年12月6日材料三这是个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桥头小镇沿溪一条主要街道两旁,摆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摊位,有七八百个。有谁能想到,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化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迅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桥头镇及邻近乡家庭纽扣厂年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一业兴,百业旺。纽扣专

29、业市场的兴盛,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这两年桥头镇新办起服装厂五十多家,旅馆、饮食店近百家,修理、运输、五金、电器等服务行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两三千人。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人民日报1985年12月18日【解读】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是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也使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材料一、二、三既有学者分析叙述,也有报刊记事报道,分别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农村地域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特色。遐迩闻名的南街村模式保留了许多公社时代分配制度的遗影;栖霞县桃村成功经验的背后似乎容易看出靠近东部沿海的地理优势以及依托大城市资源的近郊型特征;而对于温州众

30、多乡镇企业的成功经验,这里暂且用“市场网络”型模式来概括。乡镇企业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新的重要来源。10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首钢的报告先后经过北京市和国家二部二委一总局等十多个单位的反复审查,层层签字,首钢为此派出105人次与各单位联系,还打了数百次电话,最后总算同意了,但却没有一家可以声明自己可以作主。心急如火的首钢人再行打听,才知道生铁补偿贸易需由主管部门批准。5月上旬,首钢重新给主管部门打报告。6月初,主管部门结束了一个月的研究、审查,总算同意了生铁出口。首钢赶快把报告送到国家主管进出

31、口的部门,得到的回答是:需要国家管物资的部门签署生铁出口意见。可是,当拿着物资部门签署的意见再找到他们时,他们又提出需要国家管机械的部门签署意见。于是乎,为了得到机械部门的“同意”二字和大红印章,首钢人又花去了一个多月时间。一切条件都具备了,管进出口的部门着手起草批复文件。可就在这节骨眼上,管物资的部门又“变卦”了:不同意在文件上会签。面对这一变化,批复文件的起草者也改变主意了。经过首钢人的再三解释,一位副主任虽然原则上表示同意引进,但又提出需报一位副总理审批。于是,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经过多次催问,9月17日,管进出口的部门终于将批复文稿转送国家计划部门审查签字。两天后,文稿转到了管物资的部

32、门。一个星期过去了,仍不见动静。首钢人追踪寻找,原来文稿在物资部门的抽屉里尚未拆封。信封拆开了,一位局长看了文稿以后说,曾经在这件事上表示过意见的某局长外出了,其他局长不了解情况当然不能签字。直等到10月3日,出差回来的某局长终于在文稿上签了字。首钢人赶快将文稿送至国家计划部门的钢铁处,得到的回答是:为保密起见,文稿由他们转出,首钢不必亲自送了首钢负责人听了这件事的汇报后,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人民日报1992年8月4日【解读】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于1985年全面展开。这场改革将要撼动长期僵化、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企业争得自主经营权。城市企业改革

33、面对的是僵硬、臃肿却又坚厚的官僚体制障壁。这样的改革绝非易事,而是困难重重。11管理体制改革与调动职工积极性1983年1月,国家有关部和北京市有关局,联合派人到首钢开座谈会,查财务决算,得知1982年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之后,企业留利比上年净增9 400万元。2月中旬,有关部提出:首钢一是不应当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大头,二是企业留利用在发展生产上比例小了。首钢领导人认为:第一点指责的道理不能成立;第二点指责缺乏事实根据,便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写报告,反驳了那种“只知取蛋,不想养鸡”、“只想吃鱼,不知蓄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旧观念。报告指出:首钢1981年包干基数2

34、7亿元,比改革前1978年全额利润(历史最高水平)还高425;在包干基数先进、合理的前提下,1982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国家财政在收入比上年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企业和职工多创多留;如果限定企业在新增利润中一律拿小头,实际上是前些年利润留成的老办法,很不可取。这场笔墨官司,一直打到中央领导同志出面干预才算休止。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人民日报1992年8月4日【解读】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使职工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挂钩,以提高企业效益,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是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81年首都钢铁公司等企业率先

35、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取得了成效。1982年中央肯定了这一经验,并随即进行了推广。这种改革的目的,对外是要改变过去统收统支式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对内是要克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弊端,增强企业内部活力。这条材料更反映了在改革初始时期,国家主管部门与企业及其职工在利益分配上还在各说各话,许多企业也经历了这样的“磨合”阶段。12改革的收效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

36、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人民日报1992年8月4日【解读】经过近十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更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带来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3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

37、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解读】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总体上就是要对社会制度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进行适应国际经济体系发展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最初对“文革”后陷入困境的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到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突破口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突破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过渡。社会实践的成功促进了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进一步开放。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及14个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外资及外资企业纷纷涌入

38、中国,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大量出现,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市场经济成分日益丰富,国家也在经济体制上表现出更大的活力及弹性,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198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至597%,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矛盾,都是推动生产力的方法与手段而已。2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表明,单纯的计划经济是不能适应其要求的,反而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只有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生产力才会有更大的发展。4邓小平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深切体验,促使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39、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

40、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

41、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解读】1992年初,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推动下,中共十四大把能否发展生产力看作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重要标准,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42、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建立新体制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新体制的五个主要环节是: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变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主要环

43、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果,是对十几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的标志。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邓小平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论断,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3邓小平的观点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对经典马列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4实

44、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与社会发展的动力。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15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资本金24 75622亿元;个体工商户2 85053万户,资本金3 78235万亿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4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2002年企业改革综述,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多种经济成分得以和谐并存,共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经济基本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至776%,集体经济成分仅占224%,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几乎为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地推进,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主体

4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地位进一步壮大,城乡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快速发展的所有制结构。198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597%,集体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上升至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更从几乎为零上升到占56%。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以及“三资”经济并存的新格局,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这一新的经济格局,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创纪录的54 805亿元,其中国有制、集体制企业所占比重为48%,股份制、外资企业及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5

47、2%。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超过了公有制经济成分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1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日益增长。2002年底,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3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增强,还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显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4非公有制经济体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6人民收入增加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

48、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 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9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0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2月28日)【解读】进入21世纪后,国家相继宣布西北开放计划及东北振兴计划,表明了国家经济从东部开放向内地及西北整体转移并持续深化的动向

49、。2006年起,国务院取消全国农业税并取消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也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开始注重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强调中国经济健康和良性的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开始反映在民众的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上。城乡居民在可支配收入、居住条件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话、电脑、网络、电暖器等纷纷进入家庭。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人均收入、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各方面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表现在对于经济总量的贡献上,更表现在人民群体的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上。2 2004年,全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均有较大提高,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3城乡居民收入均有提高,但城乡差距还有相当距离。4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持续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