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526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成其广大久远,绝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深刻道理,这就是中华文明所讲的“可久可大之道”,关联着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从尚书的“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历史忧患意识,到孔子春秋的“大义”、司马迁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再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褒贬分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都体现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从古至今都对每一个中

2、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而“二十四史”作为连续通贯的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历史之“通”,既体现在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典籍中,也体现在对于因革损益的通贯,即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历史意识。中国的历史意识,是贯通古今、统筹全局的意识。有了这一贯通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也才能理解伟大复兴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

3、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历史观的弘扬,关系重大。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摘编自谢茂松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删改)材料二:当我们问“什么是三国历史”的时候,指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事,还是三国志这部史书告诉你的事?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首先希望大家明白,所谓历史、历史小说、历史文学,实际上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真

4、实的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任何历史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因此,我们要问的是:三国志演义给我们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传达什么样的感受呢?任何历史文学所传达的都是历史的感受而不是历史的事实。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明中期状元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重要的历史感受:第一,不管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他们在历史上曾有多少轰轰烈

5、烈的事迹,“是非成败转头空”。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太阳还是太阳,但是曾经有过的历史,曾经努力奋斗一生的英雄已经不会重现了。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故事不是一个人在讲,“白发渔樵江渚上”,是许多人反复地讲述,而且不止白发人,青发人也讲故事。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之所以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

6、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如果对当下毫无意义的话,历史就不会存在。所以,历史的价值在当下。如今我们阅读三国志演义,也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命。(摘编自郭英德的历史意识,有删改)材料三:前期已经试运行3个多月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据介绍,3个多月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微博总阅读数超过2亿次,转发总数达到18万次,获赞达到30万次,总粉丝量已达34万。同时,微信公众号阅读总量累计已超亿次,全网讨论总量超千万条。多篇原创作品孙元良缘何引争议、国耻家恨,请勿调侃单图、清末失地与不平等条约一览视频等,针对一系列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进行在线辟谣,对利用历史人物

7、、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进行有力回击,切实引导网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效激发起了广大网民的民族凝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与新媒体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信息化传播建设迈入全新阶段,为充分发挥传播展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能提供了充足的平台保障。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摘编自李澍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

8、统,成就了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中华文明。B. 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C. 周代之鼎上的文字铭记祖先之德业,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D. 三国志演义等历史小说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在历史上所有行为,最终都不会重现。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B. 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C. 对网络

9、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和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等,中国历史研究院利用网站与新媒体平台进行辟谣和反击。D. 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合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并且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大家都觉得遥古之世,是一个黄金时代,虽然其对于遥古的情形并不清楚。这便是崇古主义的由来。”B. “历史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C. “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D. “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

10、历史决定论,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4. 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起了怎样的论证作用?请简要说明。5. 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A 2. D 3. B 4. 材料二中引用杨慎词,是为了阐明两个观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虽然不会重现,但是他们努力奋斗的人生名垂青史;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后人传颂,其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对当下生活和生命的积极指导意义;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 观点一:不合理。历史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基于历史建构起来的文学作品,不能只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需要依托小说体裁本身固有的特点塑造

11、人物,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不只是历史的真实。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历史小说反映的历史,是作家建构的历史,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更好地指导当下积极的生活,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性;历史小说所刻画的历史人物和所展示的历史事件,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也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来评价和指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

12、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是错误的。由原文“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题干说法过于夸大“二十四史”的作用。C项,“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是错误的。由原文“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可知,前后两句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D项,“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是错误的。由原文“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现的

13、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可知,三国志等史书也是经作者虚构的,也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D项,“合力打造”“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表述都是错误的。由原文“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将合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更好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服务”可知,题干将未然说成已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

14、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二的论点是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而B选项也说的是历史存在的意义。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引用论证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文本,梳理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思路。然后还要指出引用论证这种论证手法本身的作用。本题题干要求是“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起了怎样的论证作用”,杨慎的词给我们了两个感受,通过感受一可知,曾经努力奋斗一生的英雄已经不会重现了。通过感受二可

15、知,历史中的英雄虽然不会重现,但他们仍然活在我们心中,也就是他们的人生名垂青史。感受二还告诉我们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对我们当下有意义,丰富了我们当下的生活和生命。所以引用杨慎的词首先是为了阐明这两个观点。然后引用论证本身具有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题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答题时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的效果,立足文本进行解答。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认为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不合理,由原文“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

16、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其他评论家建构的历史。任何历史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可知,历史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基于历史,但是经过文学家进行建构的作品,所以不能只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并且历史小说的体裁是小说,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所以历史小说是虚构出来的,而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如认为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合理的话,由原文“历史的价值在当下。如今我们阅读三国志演义,也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生命”可知,我们从历史小说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意义来解读,比如:历史小说是作家基于历史构建的小说,首先要反映的是历史,从历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小说的话能够

17、对当下生活和生命的积极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历史小说的创作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历史小说所刻画的历史人物和所展示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奋进的力量,这些都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来指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森林中的绅士茅盾据说北美洲的森林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野兽,这就是豪猪,这是“森林中的绅士”!这是在头部,背部,尾巴上,都长着钢针似的刺毛的四足兽,所谓绅士相处,应如豪猪与豪猪,中间保持相当的距离,就因为太靠近了彼此都没有好处。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形的,绅士之刺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定,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些,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

18、蓝”的地方。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它是矮胖胖的,一张方正而持重的面孔,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它不喜群居的生活,但也并非完全孤独,由此可见它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若非万不得已,它决不旅行,整年整季,它的活动范围不出三四里地。一连几星期,它只在三四棵树上爬来爬去;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得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它也不怕跌落水里去,它全

19、身的二万刺毛都是中空的,它好比穿了件救生衣,一到水里,自会浮起来的。而这些空心针似的刺毛又是绝妙的自卫武器,别的野兽身上要是刺进了几十枚这样的空心针,当然会有性命之忧,因为这些空心针是角质的,刺进了温湿的肌肉,立刻就会发胀,而且针上又遍布了倒钩,倒钩也跟着胀大,倒钩的斜度会使得那针愈陷愈深。因此,遇到外来的攻击时,豪猪的战术是等在那里“挨打”,让敌人自己碰伤,知难而退。因为它那些刺毛只要轻轻一碰就会掉落,而又因其尖利非凡,故一碰之下未有不刺进皮肉的。然而具有这样头等的自卫武器的它,却有老大的弱点:肚皮底下没刺毛,这是不设防地带,小小的老鼠只要能够设法钻到豪猪的肚皮底下,就是胜利者了。但尤其脆弱

20、者,是豪猪的鼻子。一根棍子在这鼻尖上轻轻敲一下,就是致命的。这些弱点,豪猪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所以遇到敌人的时候,它就把脑袋塞在一根木头下面,这样先保护好它那脆弱的鼻子,然后四脚收拢,平伏地面,掩蔽它那不设防的腹部,末了,就耸起浑身的刺毛,摆好了“挨打”的姿势。当然,它还有一根不太长然而也还强壮有力的尾巴(和它身长比较,约为五与一之比),真是一根狼牙棒,它可以左右挥动,敌人要是挨着一下,大概受不住;可是这根尾巴的挥动因为缺乏一双眼睛来指示目标,也只是守势防御而已。敌人也许很狡猾,并不进攻,却悄悄地守在旁边静候机会,那时候,豪猪不能不改变战术了。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

21、,倒退着走,同时猛烈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近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这真是典型的绅士式的“镇静”。的的确确,它的一切生活方式连它的战术在内,都是典型的绅士式的。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好好地它会忽然发出了声音摇曳而凄凉的哀号,单听那声音,你以为这位“森林中的绅士”一定是碰到绝大的危险,性命就在顷刻间了;然而不然。它这时安安逸逸坐在树梢上,方正而持重的脸部照常一点表情也没有,可是它独自在哀啼,往往持续至一小时之久,它这样无病而

22、呻吟是玩玩的。据说向来盛产豪猪的安地郎达克山脉,现在也很少看见豪猪了,以至美国地方政府不得不用法令来保护它了。为什么这样“得天独厚”,具有这样巧妙自卫武器的豪猪会渐有绝种之忧呢?是不是它那种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使之然呢?还是因为它那“得天独厚”之处存在着绝大的矛盾,几乎无敌的刺毛以及毫无抵抗力的暴露着的鼻子,所以结果仍然于它不利呢?我不打算在这里来下结论,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1945年5月21日。上杂谈一则,昨日从一堆旧信件中检(捡)了出来。看篇末所记年月日,方才想起写这一则时的心情,惘然若有所失。当时写完以后何以又搁起来的原因,可再也追忆不得了。重读一过,觉得也

23、还可以发表一下,姑以付新文学。1945年10月14日记于无阳光室,重庆。(选自茅盾散文速写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豪猪“待人接物”的方式,对敌人的战术和无病呻吟等几方面突出表现豪猪的“绅士”风度。B. 豪猪不得不改变的“战术”无非就是拼命低着头,倒退着走,依然以被迫进攻为主,安全后即安逸起来。C. 豪猪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仍免不了渐有绝种之忧,文章以多个设问意在引导读者走向深层寓意。D. 附记里作者坦言“惘然若有所失”,并落款“记于无阳光室,重庆”,影射“绅士们”世界的命运。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4、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巧妙运用略显古典色彩的词语表达形式,如“长短有定”“殊堪钦佩”“尊躯”,穿插在文中显得轻松诙谐。B. “挨打”“背进”“镇静”“得天独厚”在文中都加了引号,用意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反语”成分。C. 文章从杀伤力效果和战术两方面展示豪猪刺毛功能,和后文“老大的弱点”“渐有绝种之忧”形成鲜明对比。D. 文章主要写豪猪习性,顺带提及绅士风度,让绅士式的豪猪和豪猪式的绅士互相比照,似有言外之意。8. 本文开头将豪猪和绅士进行类比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9. 结尾说“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隐含了作者什么深意?【答案】6. B 7. B 8

25、. 合理。(1)表征相似。豪猪习性和绅士表现相似,如“待人接物”、日常起居等都体现豪猪的“绅士风度”。(2)事理相通。豪猪的懒散安逸,无病呻吟等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的绅士成天浑浑噩噩。 9. (1)豪猪消极抗敌,暗指国人应利用优势,奋起抗争;(2)豪猪苟安即止,暗指国人应时刻警觉,居安思危;(3)豪猪濒临灭绝,暗指国人不应如此绅士,会亡国灭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无非就是拼命低着头,倒退着走,依然以被迫进攻为主”分析有误,原文说“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同时猛烈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近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

26、爬到了相当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并没有“进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背进反语”错误,“背进”加引号表示文章中的新名词。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或者说针对文中某以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本题要求学生谈谈对本文开头将豪猪和绅士进行类比是否合理法。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清楚类比这种手法,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所以答题时要需要在文中找到豪猪和绅士的相同或相似性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

27、作者将豪猪和绅士进行类比是否合理。仔细阅读文中开头部分,根据第二段“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些,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和第三段“它不喜群居的生活,但也并非完全孤独,由此可见它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可得出豪猪习性和绅士表现相似,如“待人接物”、日常起居等都体现豪猪的“绅士风度”。根据第九段“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可得出豪猪的懒散安逸,无病呻吟等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的绅士成天浑浑噩噩。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章开头将豪猪和绅士进行类比是合理法。具体作答时,要先回答是否合理,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表征相

28、似和事理相通两个方面作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中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本题题目是:结尾说“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隐含了作者什么深意?答题时,首先需要从原文中找到豪猪的“生活方式”,然后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得出作者借助豪猪的“生活方式”表达的深意。通读文章,首先可以找到豪猪抗敌方式“遇到外来的攻击时,豪猪的战术是等在那里挨打,让敌人自己碰伤,知难而退”“遇到敌人的时候,它就把脑袋塞在一根木头下面,这样先保护好它那脆弱的鼻子,然后四脚收拢,平伏地面,掩蔽它那不设防的腹部,末了,就耸起浑身的刺毛,摆好了挨打的姿势。当然,它还有一根不太

29、长然而也还强壮有力的尾巴(和它身长比较,约为五与一之比),真是一根狼牙棒,它可以左右挥动,敌人要是挨着一下,大概受不住;可是这根尾巴的挥动因为缺乏一双眼睛来指示目标,也只是守势防御而已”,由此可以得出豪猪抗敌是消极的,面对敌人只知道退让,保护自己,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这是在暗示国人面对国难唯有利用优势,奋起抗争,不能学豪猪消极挨打。豪猪的另一个生活方式是苟安即止,“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暗指国人应时刻警觉,居安思危,不能只知安逸享乐;还有采取这样生活方式的豪猪已经濒临灭绝,“现在也很少看见豪猪了,以至美国地方政府不得不用法令来保护它

30、”,作者是在暗示国人不能采取豪猪的这种生活方式,如果以豪猪式的生活方式生活,结局会亡国灭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曰:“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

31、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

32、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B.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C. 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D 且转运使察官

33、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B.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 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D. 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

34、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B. 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改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C. 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D. 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入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

35、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2)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14. 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2)等到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 14. 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极力反对狄青执政。被皇帝认为尽到了言官的职责。【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36、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四个选项,区分点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处区分点是断句在“能否”前还是在其后,第二处区分点是断句在“不终”前还是在其后。第一处,“能否”不能和 “生民”结合,所以应在“能否”后断开。排除B、D。“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是两个对举关系的句子,表达相似的意思,因此应在“不终”前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 “礼部掌管国家的军需、俸禄”错,“军需、俸

37、禄”属户部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 .“建议改任枢密使”错,结合原文“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可知,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改任吕夷简为枢密使。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转,到处;寇,侵扰;起,起事;潜,暗中,暗地里。(2)及,等到;出,出身;夺,改变;因,因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文中“帝称其得风宪体,遗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可知,皇帝赏赐王举正是因为他担任谏官十分称

38、职,因此,答案的整理应该是和王举正向皇上进谏有关。梳理前文内容可知,“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为答案区间。前一条可概括为“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第二条可概括为“极力反对狄青执政”,再加上赏赐前皇帝给出的原因“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

39、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稳重而沉默寡言。凭借父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考中进士、任伊阙、任丘知县,三次升职后担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编写三朝实训, 同时编写起居注,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任前一天,有属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

40、?”后来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判的名号太重,是不能不回避的。”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速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从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

41、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多年镇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

42、职,入朝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海棠刘子翚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诗老无心为题拂,至今惆怅似含情。注诗老:指杜甫。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题拂:题咏赞美之意。15.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本诗首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幽姿淑态”、“梅借风流柳借轻”将海棠拟人化,笔法轻松自

43、然,趣味盎然。B. 诗歌颔联直接描写海棠生在在偏远僻静的地方,春天来时,又会尽情开放,含蓄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向往、追求。C. 诗歌颈联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嗅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描绘了海棠香味犹存、艳丽娇娆于一体的表里之美。D. 诗歌尾联诗人以杜甫避讳母亲姓名而未能畅咏海棠的典故,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6. 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答案】15. C 16. 首联写姿态幽静贤淑,由梅的风流柳的轻,突出海棠柔美的体态;颔联写海棠生长在幽静临水处,晚春尽情开放,暗示海棠的高洁。颈联写到哪怕是经过长久的风雨也香味犹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尽

44、也画不成,突出了海棠不惧风雨,坚韧而富有气韵的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诗歌颈联用正面与侧面相结”错误。“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为正面描写,不存在“侧面描写”。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的形象的鉴赏能力。首联“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中“幽姿淑态”、“梅借风流柳借轻”写出了海棠姿态幽静贤淑,仿佛是像梅花借来的风流,像柳树借来的飘逸,突出了海棠柔美的体态;颔联“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中“静宜”“长是”写出了海棠生长在野外幽静临水处,晚春清明时节尽情开放,暗示出了海棠的高洁,不与百花争艳的形象。颈联“及经夜

45、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中“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写出了海棠哪怕是经过长久的风雨飘摇,也香味犹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尽也画不完姹紫嫣红的海棠,勾勒出了海棠不惧风雨,坚韧而富有气韵的形象。尾联,诗歌尾联诗人以杜甫避讳母亲姓名而未能畅咏海棠的典故,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暗示了海棠的形象美好,惹人喜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比喻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2)“_,_。”秦观这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受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真心相爱,及时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

46、处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3)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的景色_,_”这就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两情若是久长时 (4). 又岂在朝朝暮暮 (5). 极天云一线异色 (6). 须臾成五采【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背诵默写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蜉蝣、渺、沧、粟、岂、须臾、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

47、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原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是( )A.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B. 立明对我努努嘴只见不远处穿夹克的

48、壮汉,一脸木然,好像根本不知道要发生的事。C.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但灯与月竟能并存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从语义上看而这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 B 19. 句中把垂杨树枝条比作臂膊和头发,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美人臂膊纤细,垂杨柳枝条柔细,二者具有相似性。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枝条交错,二者具有相似性。 20. 句式:原句朗读时需停顿,更具

49、有节奏感,改句较为平淡。情感:原句更能体现出灯光的“浑沌”与月色的“清辉”,灯光与月光交融,构成了新的美景,具有朦胧美,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秦淮河夜色的赞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查分析破折号的作用。原文中的破折号作用是强调作用,强调远处远得快到天际线了。A项,解释说明作用,大会堂建筑枢纽部分指中央大厅。B项,强调作用,努努嘴意在强调突出后文的穿夹克的壮汉。C项,表示声音的延长。D项,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比喻具有相似性能力。首先要准确指出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的表现。(1)“柔细的枝条”

50、是本体,“美人的臂膊”和“月儿披着的发”都是喻体,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2)垂杨柳的“枝条”的特点是“柔细”,“美人的臂膊”是纤细的,“发”也是柔细的,“枝条”和“美人的臂膊”“月儿披着的发”在外形都具有“细”的特点,所以本喻体具有相似性。(3)由“三株两株的垂杨树在水里摇曳着”可知,垂杨柳的“枝条”被封吹拂时,是交错的,披散的,而“美人的臂膊”是“交互的缠着,挽着”的,月儿的“发”是“披着的”,这样的情形又具有相似性。【2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句式、修辞等角度分析。首先比较原句与改句之间的不同之处:原句中“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被

51、改为“灯与月竟能并存交融着”。原句“并存着”和“交融着”之间用逗号隔开,朗读时需停顿,这样语句就更具有节奏感。而去掉了中间的顿号,改成了“并存交融着”,显然朗读时不需停顿,语句的节奏感不明显了,节奏就变得较为平淡。伴随着逗号被删除后,语句表达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原句更能体现出灯光的与月色并存的现象,灯光与月光交融构成了新的美景,体现出作者对秦淮河夜色的赞美。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人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博物馆理念开始传入中国,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在浙江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以特定区城为范围,以

52、保护文化遗产真实原貌为目的,它强调以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为目的。民族村寨中保留有大量传统文化,其民居建筑与饮食、服饰等都承载着浓厚的村寨文化,反映出村寨发展的历史与特点。将生态博物馆理念运用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中,就是要注重保持民族村寨的原始样貌,保护民族村寨传统的建筑风格、风俗特色,打造一个庞大的生态博物馆,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促进民族村寨文化的传承、开发、弘扬与保护。【答案】双重主语。应在“国人环境保护意识”前加“随着”。浙江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指代不明。应改成浙江、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句式杂糅。应把强调或以为目的删去一个。语序不当。应把开发弘扬颠倒一下。【解析】【分

53、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偷换主语,造成了句子双重主语。“国人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生态博物馆理念开始传入中国”在一个句子中,却出现了两个主语,所以应在“国人环境保护意识”前加“随着”。“浙江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指代不明,是歧义句,应改成“浙江、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它强调以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为目的”句式杂糅,应把“强调”或“以为目的”删去一个。“促进民族村寨文化的传承、开发、弘扬与保护”语序不当,应把“开发”“弘扬”颠倒一下位置。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近日,钟南山院士先后在不同的场合通过不同的形式

54、发声,表达他关于疫情的最新研判。10月30日,他在会议中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美国疫情出现反弹,欧洲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1000万例,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已经开始,一些国家已再度强制“封城”,随着天气变冷,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情况都会加重;但是我国有一套完整的群防群控机制,按照目前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强度,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不过,社会还是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因为最近已约有八次零星的疫情反弹,而且每次的时间间隔都更小。【答案】10月30日,钟南山院士表示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情况会加重,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社会仍需要保持警

55、惕。【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概括出主体时间,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10月30日,他在会议中表示,从全球视角来看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把“他”替换为“钟南山院士”;接着他分别分析了国外与国内的形势:国外“随着天气变冷,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情况都会加重”,国内“按照目前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强度,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可概括为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疫情情况会加重,中国爆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最后对国内抗疫提出建议“社会还是需要对此保持警惕”。据此概括,写完后注意理顺词句,并根据字数要求删减适当。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

56、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我们没法学习比尔盖茨,也没法学习李嘉诚,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你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如果你刚开始开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在你斜对面的那个饭馆。他的饭馆为什么门口排队的人那么多,而我的店里服务员却比顾客多?他是你学习的榜样,榜样是一点一滴学上去的。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成功就不是浮云。什么是伟大的事?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的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

57、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平凡中孕育伟大沙,是这世间最不值钱的东西,最平凡的东西,漫天都是黄沙,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金,就蕴藏在它的里面。沙里淘金,之所以能淘到,是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黄沙掩不住金子的光华,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在历届道德模范中,有不少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人物。最美妈妈“吴鞠萍”接住两岁女孩妞妞;孙东林,孙水林兄弟为给农民工发工资,雪地里进行一场悲情接力;杨善洲老人退休后将荒山变青山,将绿化的荒山无偿献给党他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人物,从不起眼,芸芸众生中他们只是普通一员,但他们却在平凡之中成就伟大,提升自己灵魂的高度。他们是黄沙中闪闪发光的金子,在

58、不起眼的小事中,展现自身的光华。有人说:“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如今是太平盛世,哪有什么伟大人物,英雄可言呢?”所以,这些人便整天不学无术,碌碌无为,荒废了那十分宝贵的青春年华。其实,他们错了。平凡中孕育伟大。作为父母,教导子女,尽职尽责是平凡中的伟大;作为子女,孝敬父母,为父母排忧解难,对父母的爱是平凡中孕育的伟大;作为学生,刻苦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是平凡中的伟大;作为农民,惜花,惜木,爱惜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做个惜花之人亦是平凡中的伟大!不必认为只有伟人才能成就伟业,做伟大之事,生活中的平凡小人物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事,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也一样能成就

59、伟业,成为伟大之人。“山上的山花开我才到山上来”当我唱着这首歌时,却没有注意到翱翔于天空的雄鹰。苍鹰飞翔,飞的最高的那只往往是最不起眼,最平凡,经历的痛苦与挫折最多的那一只。一次次磨掉血的翅膀,指甲,每一次长出新的翅膀指甲都将飞得更高,更远。经历过彻心的痛,战胜了困难,这是鹰王的伟大。鹰死之时,是飞到最高的山峰上冲向太阳,火烧自己,这亦是鹰的伟大。野百合,人们只看到它盛开时的百合谷,花开成海,可谁又知道她当初平凡的芽沁透了血与泪。从这种意义上讲,野百合是于平凡中成就了伟大。朋友,不要抱怨人才被埋没,不要认为自己只能是黄沙。黄沙终掩不住金子的光华,金子也必将是藏在黄沙中才愈为珍贵。努力使自己成为

60、金子,在平凡之中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成为发光的金子,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历经打磨,终成金;历尽雕琢终成玉。玉不琢,不成器;金不磨,不为金。平凡之中孕育伟大,成就自己的传奇。【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那成功就不是浮云”“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的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

61、等,根据这些句子可知,马云表达的意思是,不要眼高手低,要从小事做起,多向身边的人学习,把平凡的事,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伟大。此则材料作文的核心立意是做人做事要选定身边的榜样,从点滴提高自己做起;反对的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参考立意:(1)平凡成就伟大;(2)点滴积累,终成飞跃;(3)脚踏实地,执著前进。素材:(1)因为脚踏实地,小时天天画蛋的达芬奇,凭着那扎实的基本功和自成一格的绘画技巧,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蒙娜丽莎和极具人文主义的最后的晚餐,这两幅化成为欧洲画廊的拱顶之石,这也是人们对他的努力的肯定。(2)人们都说:“理想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也有人说:“理想是灵魂的光芒。”但当理想违背

62、了现实,你又该如何取舍?是不顾一切放手一搏还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3)还记得“曳尾于涂中”的庄子吗?当时人们都疑惑庄子宁愿放弃做楚国的宰相,而只愿做个平凡人。庄子说自己是一棵树,一棵坚守自己心灵的树。还不明白吗?庄子唯有做个平凡人才能坚守自己的心灵,如果他不平凡地当上宰相,环境允许他做一棵坚守心灵的树吗? (4)头上有天,我们要志存高远,有浩然正气;眼中有人,我们要敬畏生命,虚心谦卑;脚下有地,我们要夯实根基,脚踏实地。不论有多么高远的志向,如果不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脚踏实地,那也终是无法到达的远方。(5)脚踏实地即做事认真不浮躁。浮躁是种坏习惯,它会让能完美解决的问题变得一塌糊涂,简单问题变得复杂;认真则与之相反,做事认真,困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行文结构:首先运用沙里淘金的故事提出“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这一观点;然后列举历届道德模范中的人物,论述观点;接着分析伟大和平凡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生活中的平凡小人物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事也是一种伟大;然后列举苍鹰飞翔和野百合的例子,论证平凡成就伟大;最后强调观点,首尾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