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四)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朝、清朝前期(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解析:选D“华夷”观念在近代以来才逐渐改变,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怎样尊重“蛮夷”,而是要威惠并施,故C项错误;
2、题干中提及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认为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两者都重视处理与“蛮夷”的关系,故D项正确。2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作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这主要得益于()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解析:选A随着明朝废丞相、裁撤中书省实现权分六部以及设内阁,古代中国政府统治和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方才出现材料中的奇特现象,故A项正确,C项错误;皇权空前加强而皇帝却频繁不上朝的话,只会加速明朝灭亡,故B项错误;理学的迅猛
3、发展并不能确保明朝在最高统治者不理朝政的情况下延续近300年之久,故D项错误。3(2019山东日照期末)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解析:选B北方边患问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故A项错误;由材料“面对外敌入侵支援朝廷”“北方边镇百姓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应对外敌入侵,国家体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民众一致对外杀敌而非民间
4、慈善活动,故D项错误。4(2019山东东营模拟)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正统十二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解析:选D在古代中国,等级制度一直存在,不会被废除,故A项错误;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种现象既稀疏又微弱,不会改变社会的阶级秩序,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在禁限”是因民间某些人的经济地位提高。5在洪武年间,
5、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选C海禁政策是严禁民间对外贸易,并没有排除官方贸易,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已经形成是在清朝,故B项错误;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洪武年间,对海禁严厉申谕,说明洪武年间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2019山东临沂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
6、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解析:选D材料说明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中国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故C项错误;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D项正确。7(2019山东青岛一模)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
7、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解析:选D“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不能说明北京是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不能说明江南文化的落后,故B项错误;“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到达北京”是一种文化的流动,只是反映的表象,故C项错误;由材料“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得出文化的传播与交通有一定的关系,故D项正确。8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
8、“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代三言中的描写满足了社会市场需求,同时通过“包青天”“况青天”的描写来弘扬清官廉政,以进行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三言属于世俗文学,不属于历史典籍,故B项错误;话本小说等世俗文学不属于主流文学形式,故C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儒学宣扬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便依附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故D项错误。9美国某学者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
9、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解析:选C“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这是一种效率,不是执行力,故A项错误;军机处依然是皇权专制的工具,不可能使权力运作规范化,故B项错误;“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清代军机处”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新设的机构,原不属于内廷机构,故D
10、项错误。10(2019山东青岛三模)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B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C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解析:选D农政全书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中国古代科技不注重理论和规律总结,故A项错误;农政全书是农书而不是百科全书,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农政全书的书目介绍,看不出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故C项错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利、养殖、备荒等技术,是
11、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故D项正确。11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解析:选B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可知山区地主依土地分享矿山收益,且大于地租收入,此时地主参与矿业,故B项正确;雇佣关系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清朝土地兼并加剧,故D项错误。12(2019山东青岛二模)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
12、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A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C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解析:选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强化专制统治的表现,与明清时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相悖,故A项错误;“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是理学思想,是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强调学问与国家社会的整合,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3、”意在肯定人的自然属性,反对理学,无法体现“有益天下国家”的观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
14、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
15、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5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材料二“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二者都存在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太祖立国之初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同时,收精兵,加强中央禁军;根据材料一“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设置转运使,
16、削弱地方财政权;根据材料二“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根据材料二“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最高中枢”,实行督抚制度;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直属中央”,有效加强了宋代中央集权;结合所学,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据材料二“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明代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同时也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材料二“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的最高中枢”,可知宋明后来的调整,均是为了解决前面改革带来的弊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宋、明前面改革均是为了
17、加强中央集权,后面的调整均是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二者都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间寻求平衡点;结合所学,二者均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的目标。答案:(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宋: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明: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
18、断强化。14(2019山东聊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曹雪芹作品红楼梦,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小说情节摘编如下: 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谈话时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第八十八回,贾芸求情凤姐时说: “听见老爷总办陵工,侄儿有几个朋友办过好些工程,极妥当的。”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叙述衙门差役打击客商的情景: “更可怜的是那买卖车,客商的东西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得头破血流的。” 结合所学知识
19、,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情节,如由材料“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得出贾府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短期内就完成了“省亲别院”。其次,根据情节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十八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再次,结合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史实进行评价,一方面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商品
20、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后,多角度全面阐述分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答案:(示例) 情节:贾府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短期内就完成了“省亲别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十八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概述和评价:中国十八世纪上半期,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市民阶层依然受到打压,但新的市民阶层在反对封建势力中开始发展壮大,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受到挑战;工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大批雇佣劳动力的出现,标志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侵入,对中国有所影响,促进了这一发展;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