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19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及商业经济 一、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一)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包括粮食等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3.官营手工业:(1)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2)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3)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4)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工艺的
2、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5)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二)主要成就1.纺织业的发展:(1)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2)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4)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5)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6)明代:在作坊中出现了雇工。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先进的冶金技术:(1)先秦:冶铜业在西周时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
3、秋晚期出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2)汉代: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3)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用于制作兵器。古代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了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
4、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二、逐渐发展的商业经济(一)商业活动 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品交换。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6.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7.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
5、源之一。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1)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2)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二)“市”的发展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4.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5.宋朝:“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两汉时期:以繁荣的“市”
6、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最具代表性。5.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成为著名城镇。理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4)“
7、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探究点商品经济发展1.城市的流动材料思维交互:观察材料图片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流动”的特点。提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分布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且南方越来越多;城市内部坊市界限被打破,且出现娱乐场所瓦肆。2.商业与货币材料明中后期,已经产生了一批以资本形式将财富投向商业的富商,并且按地域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商业资本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出现了合伙经营。其中一部分商业资本还投向了手工业生产。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小买卖都用白银来交易,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劳动力的价格也开始用白银来计算
8、。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维交互:据材料指出明中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提示:商帮出现;商业资本规模扩大;部分商业资本与生产相结合;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城市的经济职能加强,商业市镇大量兴起。3.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材料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
9、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提示: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4.海外政策的转变材料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
10、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提示:原因:沿海安全形势所需;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一、从唯物史观看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活动地点与时间:由城市特定地点和时间转向农村,最终时空限制逐渐消除。2.交易内容及媒介:由土
11、特产、奢侈品为主到农副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由物物交换到使用货币,由金属货币到纸币。3.城市职能: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在集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4.商人组织:由宗族亲缘组织向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发展演变。5.交易范围:由地区贸易到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二、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
12、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名家评史】明代外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私商港、岛屿也多在闽、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突破和生产关
13、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经济的藩篱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解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的需要,明清外贸中心逐渐靠近生产更发达的江南地区。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生产力的质的提高,而只是量的增长。同时,虽然商品经济开拓市场的需求增加,但是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治仍然限制其发展,实施“海禁”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延伸】明朝的海禁与弛禁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海外民间社会开放时期。(1)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
14、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明朝中叶平定外来侵扰后,政策调整,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移,即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3)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郑和、郑芝龙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直到明末海上力量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最好证明。1.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铸造此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反映了当时()A.青铜器
15、开始作为礼制象征 B.人工冶铜方法相当普及C.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 D.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解析】选D。著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釆用了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才铸造成功,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故选D;由材料“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当时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但何时开始作为礼制象征材料没有表述,排除A;材料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没有涉及人工冶铜方法普及问题,也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问题,排除B、C。2.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描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
16、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这说明,北宋()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解析】选B。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均体现了北宋城市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商品化程度高,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说明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排除A;坊市格局被打破指的是商业区和居住区界限的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C;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排除D。【拔高训练】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唐朝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
17、盐收购并卖给商人。这一变化()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 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解析】选A。汉武帝盐铁官营,而唐朝中期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商人与商业机制的作用,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故选A;唐朝中期政府仍然控制盐业,只是增加了市场化成分,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唐朝实行商运、商销政策增加了盐业的市场化成分,没有强调是否提高手工业者积极性问题,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经营方式的变化对政府赋税收入的影响,排除D。3.欧洲瓷器史中提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
18、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一现象说明()A.市场需求刺激制瓷业发展B.欧洲改进了中国制瓷技术C.官营手工业垄断制瓷技术D.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解析】选A。材料反映欧洲的订购使得中国的瓷器更加多样化,所以是欧洲市场需求刺激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说欧洲改进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不投放市场的,与欧洲市场出现中国瓷器的说法冲突,且材料未提及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D错误。4.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解析】选C。由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重要途径,故选C。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排除;材料提到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手工业的劳动分工问题,排除B、D。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