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赏析两篇散文的语言特色。2分析文章的手法和结构方式。3体会两篇散文中流露出的情感。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情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也是最能撼动人内心的情感。面对命运的抉择,荣华与亲情,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虽为“亡国贱俘”,却不卑不亢,甘于清贫,婉拒帝王之邀,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虽说“乌鸟私情”,实则为至孝之举。“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变迁,诸父异爨,祖母期许,亭亭枇杷。一悲一笑,一草一木里,饱含着归有光对家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教师用书独具)(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
2、。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成人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年)婴(缠绕)
3、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
4、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
5、,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
6、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一、一词多义1行2矜3至4见5亲6日7当8薄9拜10应11夙12卒13除二、词类活用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3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在家外)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名词作状语,在家里)6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
7、,使上闻、报告)7保卒余年(使动用法,使保全)8谨拜表以闻 (使动用法,使上闻、报告)9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10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11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元老,旧臣 )12愿陛下矜愍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诚意、衷情)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4臣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病)15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16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任职)1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词作名词,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三、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今义:不可以。2举臣秀才古义: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今
8、义:读书人的通称。3除臣洗马古义:授官。今义:不包括在内。古义: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今义:给马洗身子。4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5臣之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6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8至于成立古义:一直到。今义: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站得住脚;创立、建立。9急于星火古义:流星。今义:微小的火。四、文言句式1而刘夙婴
9、疾病。(被动句,“婴”语意上表被动)译文:而祖母刘氏多年被疾病缠身。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星火”置于形容词“急”之后)译文:州官登门催赶,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宾语前置句,宾语“是”置于介词“以”之前)译文:因此,我的一点私心是不愿放弃对祖母的奉养而远远地离开她。4臣少仕伪朝。(省略句,“仕”与“伪朝”之间省略了介词“于”)译文:我年轻时在伪朝做官。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陛下”置于动词“尽节”之后)译文:(这样看来,)我对陛下尽忠的日子还长。千古文人留孝名李密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
10、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初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中供养祖母刘氏。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的方针。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为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
11、误认为“矜名节”,从而招来杀身之祸。无奈之下,李密写了这篇陈情表。表表,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书。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作“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表明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_答案孝心先尽孝后尽忠
12、任务探究一言辞恳切,用语委婉赏析文本的语言特色 任务导引千百年来,李密的陈情表以骈散结合的语言、至真至孝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感受这篇表文的语言魅力吧!任务设计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_答案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答案这四个字
13、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3结合文本仔细品读下面文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用意是什么。沐浴清化且臣少仕伪朝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答案“清化”歌颂新朝,表明自己对新朝的拥戴;“伪朝”一词完成政治立场的切换,与蜀汉朝廷划清了界限;“不矜名节”“亡国贱俘”自污名节,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出仕可能是为了保名节的疑虑。任务探究二寓理于事,陈情于智赏析文章的手法与结构方式 任务导引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可能引起司马氏王朝的猜疑
14、,招来杀身之祸。李密巧妙的陈情技巧,值得我们揣摩与学习。任务设计4本文第一段为述情,第三段侧重讲理。这两段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_答案不可以调换。本文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作者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最后再次举起晋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晋武帝准许自己的所请。同时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这样使文章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5李密是采用哪些方法、从哪些角度打动晋武帝的?_答案第一,陈情于事。诉说
15、苦难的身世,令人同情。体现祖孙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如实表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朝廷非陨首所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辞官奉养祖母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孝道。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恩宠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愿意为皇上尽节效忠的感情。第二,陈情于智。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上的处置会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采用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李密在陈情时仿佛面对晋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晋武帝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晋武帝化怒为悯,化
16、疑为信。任务探究三眷眷之情,忠敬之心体会文章的情感 任务导引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了忠的标准,把陈情表则当成了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任务设计6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陈情”,但文中的“情”比较复杂。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共写了几种感情?_答案本文交错出现了以下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恩遇的忠敬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母;如顺私情,陈述苦衷又不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
17、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理在情中。作者把前两种情感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唯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他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7学习这篇文章后,请就“忠”和“孝”二者关系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_答案(观点一)“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观点二)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恪守孝道。二者都是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然而古语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了家人,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我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同时也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