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不削而稍弱矣”,并非使用削藩的手段,而使诸侯国实力减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意在解决汉代郡国并行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寸地”“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主张通过分封诸侯的众子弟,使得人人欢心,又让诸侯国被削弱,故C项正确
2、;根据材料“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仅在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答案:C2东汉初年,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官小权大”的尚书台,而三公虽地位较高,秩禄万石,却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可“坐而论道”。这一举措()A丰富了古代国家治理手段B激化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C打击了贵族地主等级观念D完善了官僚队伍的选拔制度解析:尚书台“官小权大”,便于皇帝控制,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三公地位较高,“秩禄万石”,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尚书台官员的出身,不能体现打击贵族地主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尚书台官员由皇帝任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不能说完
3、善,故D项错误。答案:A3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解析: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故A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4秦朝,尚书是掌通奏章的文书小吏,后逐渐能劾奏朝臣,参与选官。至西汉元帝时,竟号称“国家枢机”。尚书地位和权力的变化()A推动监察机构力量的壮大B奠定三省六部制的
4、基础C顺应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D开创了贤臣政治的先河解析:据材料“掌通奏章的文书小吏,后逐渐能劾奏朝臣,参与选官。号称国家枢机”可知尚书不是监察机构的官员,因而尚书地位和权力的变化,与推动监察机构力量的壮大无关,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文帝时期,不是“西汉元帝”,故B项错误;据材料“秦朝是掌通奏章的文书小吏,后逐渐能劾奏朝臣,参与选官。至西汉元帝时,竟号称国家枢机”可知尚书从位卑权低到国家枢机的变化,顺应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故C项正确;尚书地位和权力的变化与贤臣政治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5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名目有很多,如贤良方正、孝悌为田、茂才异等、孝廉、直言极谏等。后来,“孝廉”逐渐成
5、为使用较多的一种名目。材料中所述的选官制度为()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世官制与血缘有关,而与孝廉无关,故A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为孝廉,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与孝廉无关,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标准是才学,与孝廉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解析:宋代负责转运钱粮有专门的转运使,故A项错误;州郡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宋代依旧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薪俸,不得世袭,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宋代派文臣
6、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D项正确。答案:D7南宋降臣程钜夫上书元世祖“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长期生活在原金统治区的王恽也认为“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不可为法”。二人的言论说明()A元初民族矛盾尖锐B行省制冲击了传统政治观念C行省权力过度集中D行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正名分、省冗官,宜罢诸处行省”“既远阙廷,岂容别置省府”与民族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正名分”“不可为法”表明行省制冲击了传统政治观念,故B项正确;程钜夫反对行省制的原因是为了“正名分、省冗官”与行省权力过度集中无关,故C项错误;程钜夫反对行省制的原因是为了“正名分、省
7、冗官”与行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A选拔用人方面行之有效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臃肿C严重束缚了士人思想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解析:根据“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他对科举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选拔了有用的人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这么多人同时在一个时期一个王朝,不能得出官僚机构的臃肿的推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进士所考试的内容,只是说明了人数及其高素质,不能说明思想
8、受到束缚,故C项错误;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取决于什么样的机构体制,与进士身份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解析: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第(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