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451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 单元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据吕氏春秋记载,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有人指出“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王)。”这段记载反映出商代实行()A王位世袭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 D禅让制解析:材料中是纣之父母立纣为后(王)能体现王位世袭制,但材料中强调的是“有妻子不可置妾之子”的王位继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故A错误;材料中强调“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后由周武王和周公推行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选部落首领的一种选贤任能的方式,夏朝已经被王位世袭制度取代,故D项错误。答案:B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这一现象反映了商代()A宗法制开始出现 B贵族政治的产生C家国同构的特点 D王权具有稳定性解析:材料“实行宗法制”不能得出宗法制是从商朝开始实施,故A项错误;材料“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反映了贵族政治的特点,与其产生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反映了家国同构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与王权稳定性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A功绩

3、B品德C血缘关系 D才能解析:功绩不是主要依据标准,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故A项错误;品德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故B项错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宗族是分封诸侯的主体,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血缘关系结合,故C项正确;才能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强调尊卑有序,

4、稳定社会秩序解析:材料中“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也就是正妻之子,则立其长者,不论其贤能与否,故A项错误;“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得出约束兄弟子女,但不能得出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宗法制靠父亲血缘关系维护等级关系,但商周时期我国是奴隶社会,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尚没有封建专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所以息争也”得出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答案:D5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

5、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 B宗法色彩浓厚C文化生活丰富 D法律制度严苛解析: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根据材料“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得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血缘关系,不能体现宗法色彩浓厚,故B项错误;材料中“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一种乐器不能体现出文化生活丰富,故C项错误;材料中“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体现制度严苛,但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6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

6、(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解析:材料中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依据的主要是孝廉、才学出众。可见这一制度的主要标准是品行、才学。答案:A7“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段文字描述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因而“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故D项正确。答案:D8唐宋期间,中国古代立法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也就是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皇帝

7、的赦免诏书)具有了立法意义。这反映了()A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 B皇帝成为最高立法者C国家立法走向制度化 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解析:整个封建社会,法律体系都在不断完善,故A项错误;整个封建社会皇帝都是最高立法者,故B项错误;立法格式的转变体现了人治不断加强,国家立法走向制度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也就是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皇帝的赦免诏书)具有了立法意义”,可知皇帝的命令也成为法律,反映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答案:D9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确立,监察、谏议制度也随之确立起来,以监督皇帝言行和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形

8、成了足以制约行政体系的强大力量,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当时,监察御史经常出外巡查,监察范围广泛,甚至负责接受老百姓的诉状,平反冤狱。这说明监察、谏议制度能够()A平衡王朝权力结构 B制约皇帝无上权力C杜绝官僚腐败现象 D控制地方司法诉讼解析:“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形成了足以制约行政体系的强大力量”,这体现的正是一种“平衡王朝权力结构”的政治意图,故A项正确;从“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不难看出,这些旨在制约和监督专制皇权的谏议制度,至明清时期都已然荡然无存了,故B项错误;制度所能起到的都是一种制约和制衡的效果而从来都不可能发挥“杜绝腐败”的作用,故C项错误;监察御史将巡查范

9、围扩大至民间,只是封建国家监察和司法机构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而非“控制地方司法诉讼”,故D项错误。答案:A10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析:“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说明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故A项正确。答案:A11“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官员数量减少

10、,行政待遇提高解析:官员晋升容易与材料中六部最高长官提升官品无关,故A项错误;明朝初期,朱元璋采用废丞相,由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出现六部地位提升,官品随着提升,故B项正确;科举选拔趋向严格,符合史实,但是与材料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官员数量减少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1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社会中央官制演变的趋势及本质。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变革都是服务于皇权,以皇权的强化为中心

11、,三公的相互牵制,三省的分化相权,直至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

12、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6分)(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分)(4

13、)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周之失在于制”可知周朝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可知秦有效地回避了周的问题,实行了郡县制,由“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知汉初从制度的反面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既有郡县,又补充了部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2)根据材料二,由“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得出利于维护国家稳定,由“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可得出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由“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可得出形成中央

14、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根据所学知识,贵族统治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3)根据材料三“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等内容可直接得出答案。(4)在中国古代,任何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家天下的统治,从材料二对分封制的修改,材料三对郡县制的修改都体现了这一点,根据材料四“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可知其本原精神就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想方设法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6分)(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

15、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6分,任意三点即可)(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4)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4分)14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荀子君子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

16、了社会的良性流动。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8分)(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6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体现了按血缘继承王位,属于世袭制;第二小问,“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说明荀子反对世袭制是因为靠血缘继承,容易造成政治黑暗。第(2)问,根据材料“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历代沿用和不断修正,“以适用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总结。第(3)问,根据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体现了打击门阀氏族和促进社会良性流动。答案:(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原因:选官不以品行为依据,只看出身(血缘);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乱。(8分)(2)特点:历代沿用;不断完善(逐渐规范);趋于公平(公正)。(6分)(3)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