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解析:D材料中公民权的认可,由“氏族族籍”变为“村社”登记,由血缘变为地域,这种变化推动了雅典民主的确立,推动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由材料“许多失去氏族
2、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可以看出原来没有公民权的人也取得了公民权,是公民权的扩大,扩大了公民的自由权,排除A项;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是通过公民大会来实现的,材料中论述的是扩大民主范围,不是公民大会如何运行的问题,排除B项;村社职能的扩大,把主导因素由血缘变为地域,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没有体现保护平民利益,排除C项。2.在古希腊,一些最杰出的剧作家和哲学家在写到女性时都说她们天生低贱,认为如果女人获得太多权利, 便会带来可怕后果。这反映了当时() A.贵族享有政治特权B.价值判断具有时代局限C.精英政治成为主流D.民主政治逐渐走向没落解析:B在古希腊,一些最杰出的剧作家和哲学家对女性的轻视是
3、古希腊时代对女性认识的结果,这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故选B项;贵族包括女性,排除A项;材料轻视女性权利,与精英政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不是民主的衰落,排除 D项。3.据历史记载,古代希腊城邦很少存在独立的私人团体,雅典法律就规定,凡是在城邦陷入纷争时不拿起武器跟随某一派别的人都将被剥夺其公民资格并且不得参与城邦事务。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A.城邦政治凸显集体意识B.民众个人自由遭到否定C.人民主权原则遭遇挑战D.公民权利得到法律保障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城邦政治。材料“古代希腊城邦很少存在独立的私人团体”“凡是在城邦陷入纷争时不拿起武器跟随某一派别的人都将被剥夺其公
4、民资格并且不得参与城邦事务”说明雅典公民必须要参与城邦事务,这凸显了城邦政治下的集体意识,故A项正确。雅典重视城邦这一集体,并不意味着否定民众的个人自由,故B项错误;集体意识与人民主权原则并不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旨在强调雅典城邦政治对集体意识的重视,并未体现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故D项错误。4.公元前406年,八位雅典将领率军击败斯巴达海军,取得了阿基纽西海战的胜利;因为风暴导致船舶搁浅,一两千名雅典船员因此丧生。雅典人认定八位将军要对此负责。除两名将军逃亡外,其余六名将军回到雅典后因为救援失败经投票被处以死刑。“阿基纽西审判”说明()A.雅典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B.雅典公民法制观念淡薄C.直
5、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D.集体协商防止决策失误解析:C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由材料可知雅典将军获得了海战的胜利,却因为风暴导致船员丧生被投票处以死刑,这反映出直接民主下雅典公民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大量船员的死亡在群情激愤下做出了这样的判决,说明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故C项正确。材料旨在反映直接民主制下权力的滥用,并未体现人人平等理念,故A项错误;这一判决司法程序并无问题,也不能反映公民法制观念的淡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便是集体协商下的决策,然而结果并不公允,故D项错误。5.雅典法律规定,“凡年过三十岁、不欠国家债务且未曾失去公民权者,皆有资格担任陪审员一职”。但是,预备的陪审员要经过抽签
6、才能参加民众法庭的审判,听取法庭辩论并进行投票。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公民皆有权利参与司法审判B.城邦通过民众法庭控制部落C.抽签意在保证参政机会平等D.陪审制度瓦解贵族政治特权解析:C公职人员要经过抽签体现机会平等,故选C项;年过三十岁、不欠国家债务且未曾失去公民权者才有资格担任陪审员一职,排除A项;民众法庭是司法审判机构,排除B项;陪审制度削弱贵族政治特权,不是瓦解,排除D项。6.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说,通过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之中,宇宙乃是人与诸神的共同家园。因此,这一“由爱统治的社会”超越了“城市的围墙”,而具有了世界性。这体现了罗马法强调()A.维护人类共同
7、体B.宗教是最高权威C.节制是公民义务D.法律具有强制性解析:A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材料“通过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之中”“这一由爱统治的社会超越了城市的围墙,而具有了世界性”说明罗马法可通过法律将人类联系在一起,强调维护人类共同体,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问题,故B项为无关选项,排除;材料旨在强调罗马法维护人类共同体,未涉及公民的义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律对构建人类共同体的作用,没有反映其强制性,故D项错误。7.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材料反映出()A
8、.罗马统治者的法律至上观念B.万民法不适合罗马社会的发展C.罗马法是维护统治的工具D.罗马法由零散走向体系化解析:C由材料“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同义转换,罗马法成为维护罗马统治的工具,故选C项;统治者汇编法律,是为了“反映本阶级意志”,并不是法律至上的体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万民法适合罗马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罗马法由零散走向体系化的标志是6世纪的民法大全的制定,排除D项。8.公元前2世纪后,罗马相继颁布了三部保护公民的波西乌斯法和一部禁止鞭笞公民的法律,同时立法将公民申诉权的范围扩展到军事领域。这说明罗马()A.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增强B.注重法律丰富完善
9、C.公民争取权益热情高涨D.立法奉行公民至上解析:A“保护公民的波西乌斯法和一部禁止鞭笞公民的法律,同时立法将公民申诉权的范围扩展到军事领域”实质是对公民保护范围的扩大,故选A项;“颁布了三部”不能说明“完善”,排除B项;材料没有公民斗争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对公民的权利保护范围扩大,不能说明公民至上,排除D项。9.英国贵族于1215年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这些规定体现了()A.臣民参与监督王国的政务B.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C.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
10、D.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解析:A据材料“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国王行使权力受到了贵族的监督,故A项正确;13世纪初的英国议会由“25名贵族”组成,而非选举产生,故B项错误;“集体统治”不符合史实,据材料也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13世纪初的英国议会是封建议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是封建的国王,不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错误。10.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16241641年 16601685年 16891713年 17141760年 17601800
11、年 年均召开天数 42 43 122 100天以上 100天以上 年均通过法令 5 15 67 77 209 A.社会转型的条件渐趋成熟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C.议会对内阁制约不断加强D.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解析: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议会年均召开天数和年均通过法令数较之前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反映的实质是民主政治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社会立法保护的需求,即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逐渐迈向工业社会,故选A项。1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
12、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解析:D英国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A项错误;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说法错误,B项错误;当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反映出英国国王是维系英联邦的纽带,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D项正确。12.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13、A.维护邦联制B.加强中央权力C.巩固联邦制D.保障各州的权利解析:B题中的华盛顿指出的依靠“强制力量”去执行好的制度,即是针对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A、D两项排除;1787年费城会议召开时,联邦制还没有建立,谈不上巩固,C项排除。13.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A.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B.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C.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D.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解析:D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错误;制宪会议代表根本诉求
14、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B项错误;材料体现南北州的妥协,并未体现分权制衡,C项错误;材料中“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1787年联邦宪法不禁止黑奴贸易,反映出对南方利益州的妥协,以妥协折中的方式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实际上体现出宪法的实用主义精神,D项正确。14.有观点指出, 在美国,假如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该观点主要强调美国()A.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B.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C.最高司法权由陪审团掌握D.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解析:D材料描述的主题是“假如总统犯了叛国大罪”,是如何
15、审判一个拥有最高行政权的犯人(政治审判),已经不是权力的制衡问题,A、B两项错误。陪审团是最高法院指定的,美国最高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C项错误。美国政治体制对于审判总统极其慎重,需要严格的程序,防止因为党派之争而使总统受审,影响政局稳定,D项正确。15.1791年法国玛丽戈兹发表妇女和女性公民权宣言,呼吁将1789年人权宣言中授予男性公民的权利同样给予女性,遭到革命领导者们的拒绝。可见当时的法国()A.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异常活跃B.男女平等的主张获得广泛的支持C.公民人身权利缺乏法律保障D.天赋人权理念未能得到真正实施解析:D妇女不能享受与男性同等的人权,这是对“天赋人权”理念的否定,说明这一
16、理念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并未真正实施,D项正确。“异常活跃”材料体现不出,材料中妇女要求获得与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而非人身权利,A、C两项错误。革命者都否定这些要求,说明男女平等的主张并未获得广泛的支持,B项错误。16.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做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B.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 C.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制复辟D.大力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解析:D巴黎、马赛曲、7月14日是法国革命及共和国的象征,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弘扬共和文化,巩固共和政体,D项正确。A
17、、B不属于最深远影响,C项应指社会经济发展,共和派势力壮大,而非材料中的“象征”性措施。17.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有与两院一样的法律创制权,还执掌国防、外交事务,拥有任命文武官员权力。但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可见,当时法国实际上()A.建立了三权分立体制B.照搬了美国政治制度C.共和制君主制交替局面结束D.解决了各政治派别之间矛盾解析:C通过宪法规定可知,1875年宪法一方面给予总统以大权,同时又通过议会对总统权力加以限制,总统与议会权力都很大,这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这种妥协使法国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共和制君主制交替局面
18、结束,故C项正确。18.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B.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C.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D.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解析:C俾斯麦通过战争逐步扫清了统一障碍,完成了德意志统一,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他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革命家”一词说明其统一手段的革命性,“白色”一词说明其改革的保守性,故选C项。19.据统计,1850
19、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 132项,1900年达到8 784项。这反映出德国()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解析:B“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 132项,1900年达到8 784项”说明政府对专利进行奖励,体现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故B项正确。海外市场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错误;德国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皇帝召开
20、,由皇帝宣布开幕和闭幕。议员按照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原则选出,每届任期五年。25岁以下的男子、妇女、军人和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均无选举权。这反映出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A.保留种族歧视的旧俗B.皇帝掌握一切大权C.实施有限的民主政治D.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解析:C据材料“议员按照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原则选出,每届任期五年”可知公民享有民主政治的权利,据材料“25岁以下的男子、妇女、军人和25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均无选举权”可知对享有民主权利的公民进行条件限制,故C项正确。对25岁以下的男子、妇女、军人等选举权的限制不是种族歧视的表现,排除A项;皇帝掌握一切大权表现为皇帝掌管
21、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仅根据贫民救济金的内容不能得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21.1825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在1839年到1845年他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但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欧文的实践()A.意味着工人运动需要国际联合B.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C.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D.表明美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解析:C据材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和“劳动公社”结合所学可知是公有制的实验,这些实验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
22、;材料是欧文的实验不是工人运动,排除A、D两项;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非完善,排除B项。22.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材料表明恩格斯()A.强调采取城市斗争的重要性B.已预感一触即发的斗争形势C.坚持暴力反抗手段的必要性D.看到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变化解析:B据材料“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可知阶级矛盾尖锐,从而易诱发革命,故选B项。2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
23、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 即无产者。”以上论述()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D.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解析:D“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是指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因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而面临崩溃,同时无产阶级壮大也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这就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故选D项。24.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24、”这一论断()A.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B.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解析: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之一,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是从理论角度阐述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提供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具体论述某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排除D项。25.巴黎公社从1871年3月19日到5月24日先后颁布了423道公告,涉及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命令与举措。这些公告()A.表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的政权B.清除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C.体
25、现了巴黎人民改变法国的迫切性D.表明巴黎公社反对普鲁士的侵略解析:C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就颁布了涉及社会全方位变革的423道公告,这体现了巴黎人民改变法国的迫切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巴黎公社的性质,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仅是在其控制的巴黎地区颁布公告,并非在整个法国,据材料也无法得出这些改革措施和法令的效果,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巴黎公社的改革措施是否针对普鲁士的侵略,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3分,27题13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
26、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由6 000名陪审员组成的民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
27、二,概括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根本缺陷”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得出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据材料一“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结合所学得出公平公正;任期短。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官吏要经过抽签选出并轮流执政,这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最大程度地维护民主制度;雅典的轮流执政等理念为后世提供经验及教训,但这种抽签产生方式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
28、,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得出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第二小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答案:(1)特点: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公平公正;任期短。(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影响: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或最大程度地维护民主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根本缺陷: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2分)影响: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
29、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材料二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制约等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核心。在法治
30、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恕,同时要防止诬告株连,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围内的实现。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材料三根据1954、1975和1978年三部宪法的规定,只有全国人大才享有制定法律的职权。1982年宪法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对二者的立法权限作了具体划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的各种重要的法规近两千件,但总的说来还是不健全不完备。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立法(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
31、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朝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意义。(3分)答案:(1)背景:商鞅变法,秦国形成了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朝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5分)(2)秦:统治者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朝的覆亡。罗马:罗马法律相对宽松,并作适时调整,这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
32、的统治。(5分)(3)意义: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立法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新时期经济建设。(3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33、 夏新华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评美国1787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
34、的相同点。(7分)答案:(1)特征:原生性(独立自主性);不成文性;延续性(保守性)。(3分)宪政原则:法治;议会主权(议会至上)。(2分) (2)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4 分)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掌权。(3分,任答3点即可)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人类为了避免霹雳所造成的损失,遂发明了避雷针,其作用在于用微量的、局部的放电代替一次性的大放电。在探讨阶级社会的社会发展效益与积累能量的方式时,也存在一个“避雷针效应”。它指的是有些社会问题如能通过社会上层的争辩、斗争加以解决,人类为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
35、低;如果上层中的外壳过于坚硬,能量得不到释放,积累得多就要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范围的一次性释放的方式;如果本民族、本国的外壳坚硬如钢铁,无论如何都释放不了能量,那就会招致外力释放的方式。在后两种情况下,人类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就会比较大。胡如雷一个值得研究的史学课题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效益问题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论题:改革可以减少人类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阐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新旧阶级关系下复杂的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中国社会上积累的能量已经相当可观了,于是爆发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通过这些变革使社会所积聚的能量得到了合理的释放,加速了社会的转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社会上积累了一定的能量。1832年,通过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所付出的代价。总之,为了提高社会发展效益,人类应当合理利用“避雷针效应”,通过改革尽早释放社会沉淀的能量,避免爆炸性释放所带来的高代价。(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