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检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夏启此举旨在()A.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伦理B.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C.宣扬其“敬天保民”的思想D.强化鬼神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2.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
2、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3.西周王朝统治稳定后,周公决定在地处中原中心地带的洛邑建立新的都城。都城开建后,据说周公看到天下的诸侯纷纷响应王朝的号召前来参加筑城,非常高兴,说:“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由此可见,周公决定修建洛邑的重要目的是()A.加强对中原地区有效控制B.检验周王在诸侯中的权威C.对殷商顽民进行严密监视D.建立周王朝新的政治秩序4.(2020山东威海一模)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孟子深耕易耨(锄草)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耕
3、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5.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A.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C.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6.士在商、西周时期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这反映了()A.民间私学的兴盛B.士族制度的出现C.宗法制度的瓦解D.贵族政治的衰落7.(2021河北承德调研)孔子说:“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4、”这表明二人都主张()A.遵循周礼构建新秩序B.维护社会等级秩序C.用三纲五常教化民众D.人际交往应和谐相处8.(2020广东茂名二模)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9.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秦并没有建立
5、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10.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以上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适应时代的治国之道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11.史书记载,秦汉时期“至秦任文法而责吏,始有为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可见,秦汉时期()A.以军功作为选官标准B.官吏选拔程序十分严格C.官和吏有一定的差别D.世官制的影响依然存在12.(2021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联考)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以法令的形式严格限制商业发展,对盐铁等
6、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度,还剥夺了商人对土地的占有权。西汉政府的做法()A.减轻了人民的负担B.垄断了商业贸易C.增加了政府的收入D.促进了社会公平13.(2020河北唐山六校联考)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如:“鲁缟”“齐纨”“蜀锦”等,这反映汉朝()A.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B.品牌意识深入人心C.各地注重本土化宣传D.区域生产形成特色14.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这一主张()A.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B.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C.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D.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15.(2020
7、江苏无锡期末)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二、非选择题:本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2020山东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利于宋境的农田灌溉,也使水上交通得以便利。摘编自新民
8、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材料二“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10分)17.(2020山东临沂一模)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
9、是把韩非的封建专制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摘编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材料二“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摘编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
10、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12分)答案与解析单元质检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B由材料“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可知启以上天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意在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故选B项;君主专制形成于封建社会,排除A项;“敬天保民”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天命而非鬼神,排除D项。2.A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A项;此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排除B项;“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材料主旨中央与地方官制不符,排除C项;商朝官制仍较为原始,官职分工不够
11、明确,排除D项。3.B由材料“天下的诸侯纷纷响应王朝的号召前来参加筑城”“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可知,周公营建新都城之后,发现天下诸侯都来参加筑城,周公认为,让诸侯出力都可以,那么礼乐教化更可以了,这说明周公通过修建新都城来检验周王的权威,故选B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修建都城,并未提及对顽民的举措,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王朝统治稳定后的措施,而非周王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秩序,排除D项。4.B材料中三篇著作都提到“深耕”的耕作措施,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耕作措施,并未提及耕作工具,无法看出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农业生产中的
12、耕作措施,并不能完整概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C项;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5.B据材料“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可知推行县制使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选B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确立在秦朝而非秦国时期,排除A项;战国县制有所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对秦的借鉴,排除C项;春秋时期随土地私有的发展,分封制开始崩溃,排除D项。6.D根据材料“士在商、西周时期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可知,此时随着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分化,贵族政治衰落,故选D项;私学兴盛仅是贵族政
13、治衰落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魏晋时期,伴随着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出现,排除B项;宗法制度强调血缘亲疏,与材料所述士阶层分化不符,排除C项。7.D由材料“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可知,孔子主张上下级交往时不谄媚阿谀,不随意轻慢,孟子主张交朋友要注重品德,故二人都主张与人交往要和谐相处,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周礼,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和善交往,并未提及等级秩序,排除B项;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思想,排除C项。8.D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故选D项;仅史记涉及秦朝制
14、定法律,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A项;“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肯定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与材料中“明法度”“海内为一”等关键词无关,排除B项;“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反映了郡县制下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与“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明法度”等无关,排除C项。9.A材料“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明楚人并没有认同秦朝,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故选A项;秦朝把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排除B项;材料说明楚国人对秦朝没有认同感,没有涉及秦的暴政,排除C项;材料“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表明楚人的愿望是复仇,不是统一全国,排除D项。10.C材料“废除秦朝苛法”“除肉刑法”“除田之
15、租税”,说明汉初的政策适应当时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时代需要,故选C项;儒家思想在汉初不是主流思想,排除A项;中央集权加强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汉初加强重农抑商,排除D项。11.C材料“至秦任文法而责吏,始有为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吏通过一定程序是可以出任国家官职的,说明官和吏有一定的差别,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选官标准,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吏的选拔程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世官制无关,排除D项。12.C根据“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对盐铁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盐铁官营等垄断和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增加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
16、;西汉政府征收重税,与民间商人争利的做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西汉政府只是垄断了盐铁等能够获得巨大收益的行业,并没有垄断整个商业贸易,排除B项;西汉政府实行的“禁榷”制度等举措是利用国家权力对商人的一种控制,是对商业行为的一种干涉,并不会促进社会公平,排除D项。13.D材料“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说明汉朝各地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以地域命名,故选D项;材料中“鲁缟”“齐纨”“蜀锦”都是丝织品,不能体现经济分工,排除A项;材料“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是对一个地域物产的称呼不是单独某个品牌,排除B项;材料“从汉朝史料来看,一些重要的物产名号往往辅以地名”说明是史料记载时用以地域
17、区分,不是本地区的宣传,排除C项。14.C据材料“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可知,这属于董仲舒的天谴论,要求君主施行仁政,故选C项;材料重在强调董仲舒的仁政思想,并不是强化君主权威,排除A项;董仲舒的仁政思想来自先秦儒家思想,排除B项;“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说明董仲舒的主张并不能消弭自然灾害的影响,排除D项。15.C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符合当时国势强盛的时代特点,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兴盛,符合当时东汉国力衰弱的特点,因此表明汉赋风格受时代影响,故选C项;材料表明汉赋风格的
18、变化主要是受到时代影响,没有涉及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的赋以抒情为主,所以不能说明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排除D项。16.参考答案(1)原因:重视水利兴修和灌溉。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经济逐渐摆脱奴隶制的桎梏,得到空前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2)意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国力增强,最终统一中国。17.参考答案(1)特点: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2)政策:尊崇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影响:促进民族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