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65347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最后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2道选择题,48分)1.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A. 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 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 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 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中逐渐形成的规范观念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规矩形成于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之前并

2、不存在,并非贯通整个中国历史;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中西比较表明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更多体现的是理性精神,不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这些做法A. 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B. 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C. 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D. 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依据材料“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

3、“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弱化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些措施并未触及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措施并未废除封国制,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政策的改变,不是行政体制的调整;C选项错误,这些措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缓解了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

4、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A. 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 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D. 从以门阀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可知唐代士人注重门第声望,根据材料“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可知宋代士人注重官位升迁、以登相位为荣,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中未涉及向平民社会转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对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4.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

5、象反映了A. 程朱理学的传播B. 地域性商帮的形成C. 市民阶层的兴起D.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四孝图中主要强调“孝”等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包公打龙袍通过故事情节体现了忠孝的观念;昭君出塞通过歌颂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边疆安宁和百姓免遭战争之苦而远嫁塞外的故事,宣扬忠孝观念。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歌颂忠孝观念的木刻版画蓬勃发展说明这时期程朱理学的传播有关,故A选项正确;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原因更多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关,材料没有体现商帮的问题,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忠孝观念广泛传播的原因,与市民阶层的兴起无关

6、,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与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5.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据此可知,当时A. 李鸿章重视保护工匠的利益B. 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C. 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 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可知,李鸿章认为减少工人工资会造成工人流散到外商工厂,说明当时洋务企业具有雇佣工人生产的资本主义因素,故C正确;材料说明李鸿章认为减少工

7、人工资会造成工人流散到外商工厂,目的是维护洋务企业的利益,并非保护工匠的利益,排除A;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无法体现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排除BD。6.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A.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 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 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思想的特点。【详解】据所学可知康有为著书立说

8、宣传维新思想,这不仅是学术思想,也为以后的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A项不正确;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是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儒学发展历程,B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继承改造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为其所用,没有动摇传统儒学主导地位,D项错误;所以选C项。【点睛】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7.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如天渊之别,如下表所示时代戊戌时期大革命时期评价绅士为人民之代表绅士为全民之公敌地位绅士为救亡图存之中坚绅士为列强、军阀之基础作用绅士为社会进步之动力绅士为革命之保障目标兴绅权以兴民权打倒绅权以实现民权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

9、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C.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D. 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联合绅士阶层;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绅士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所以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成为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经获得发展,故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1912年,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与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巨大反差无关,故C项

10、错误。8.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A. 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B.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C. 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D. 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一方面,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作,扩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故A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外交仍然受

11、到意识形态的影响,B错误;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美苏两极格局,C错误;20世纪60年代我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仍然是紧张的,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联系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解答。9.伯里克利与外邦女子育有一私生子,在伯里克利晚年失去两个公民儿子后,公民大会才在他的恳求下破格授予其私生子公民权。这体现了雅典A. 人文关怀的普遍性B. 法律执行的随意性C. 公民大会权力扩大D. 民主政治的狭隘性【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

12、才享有公民权。材料中的“公民大会才在他的恳求下破格授予其私生子公民权”,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普遍性”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公民大会拥有这样的权力,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法律执行的随意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大会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点睛】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属于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排除在外。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民主决策的失误,产生多数人的暴政。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民主,只能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10.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

13、这一目标的确定A.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B. 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C.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违背D. 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工人运动的相关知识。随着德意志帝国统一和两次工业革命的相互交织作用下,德国经济迅猛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迅速膨胀。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做为其政治斗争的目标是基于现实考量,做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故答案选A项。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固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但这是属于外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故B项排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

14、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说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话,那么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就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这说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变化是A. 浪漫主义文学获得新生B. 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一致C. 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D. 努力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是对社会变化所作出的感情反映,它是现代人被压抑的思想情感的爆发”,这说明20世纪

15、西方文学艺术表现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验与感受,具有现代主义特色,故D项正确;这一文学艺术是现代主义文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20世纪西方文学艺术与西方哲学思潮对社会变化的反映是不一致的,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否认理性的作用与地位,故C项错误。12.下图为1928-1937年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单位:%)。据图可推知,“二五”计划期间,苏联A. 推动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B. 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C. 实行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D. 汲取西方经济危机的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工农业产值均有增长,这说明当时苏联农轻重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故B正确;材料数

16、据反映了重工业占主导,不是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集体化的信息,故C排除;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方经济危机之前已经存在,故D排除。二、材料阅读(2道必做题,3道选做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

17、,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私之耶。”“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摘编自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材料三 中共真正开展的土地改革,始于1946年,终于1958年左右。这一轮土地改革,是分三个阶段推进的:第一阶段,按照1946年“五四指示”,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第二阶段,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乡村旧有的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摘编自刘正山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1)根

18、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并对此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目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个阶段土地政策的影响。【答案】(1)政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允许土地买卖。评价: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土地兼并的过度发展,会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还会使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土地被兼并后,大量的失地农民在无所依存的情况下发动起义,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2)土地政策: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目的:防止贫富分化和富人专制,谋求人民幸福。(3)影响:阶段一:使

19、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阶段二: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中农和富农,减少了土地改革的阻力;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翻了身。阶段三:使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T业化的基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不抑兼并”可知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依据材料一“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可知允许土地买卖。第二小问评价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从土地兼并对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农民起义以及威胁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等回答。(2)第一小问土地政策依据材料二

20、“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可以得出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第二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二“谋社会永远之幸福”的信息和所学可知防止贫富分化和富人专制,谋求人民幸福。(3)第一个阶段依据材料三中“1946年”“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并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历史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以及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回答。第二个阶段依据材料三“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的信息以及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的影响回答。第三个阶段依据材料三“集体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知是1953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结合所学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以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等思考回答。【点睛】本题属于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

21、(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14.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阶段时间主要涉及地区主要表现第一阶段:形成16世纪19世纪中叶由欧洲到北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第二阶段:发展和扩散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逐渐波及世界民族国家的涌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第三阶段:在全

22、球的确立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亚、非、拉地区和欧洲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第四阶段:陷入困境和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民族主义受到冲击;地区间民族矛盾突出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思想付诸实践。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德国、意

23、大利的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列强侵略激发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阶段:二战后,冷战爆发,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民族问题被掩盖;亚、非、拉诞生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发起联合反帝反殖运动;欧洲为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体形成。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间依赖性加强,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原先被压抑的民族问题爆发,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接触空前频繁,相互间差异和矛盾凸显,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解析】【详解】据材料第一阶段形成的时间可知“16世纪1

24、9世纪中叶”可知,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宗教改革不仅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而且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启蒙运动在此基础上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据此可联系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的角度予以说明。据材料第二阶段民族主义发展和扩散阶段,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推动民族主义发展的因素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还加强了各国间的联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可联系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来予以说明。工业革命的西方各国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对外侵略扩张;

25、列强侵略激发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据材料第三阶段在全球的确立,结合时间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可知二战后美苏争锋,两大阵营对峙时期,民族问题被“冷战”所掩盖;亚、非、拉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诞生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发起联合反帝反殖运动;欧洲为了在美苏争霸中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体形成。据材料第四阶段陷入困境和新发展,结合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知苏联解体,两大阵营对峙时期结束,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问题上的影响可从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两个角度回答。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山装是由孙中山设计而率先穿着而得名。1

26、930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1933年陈肇英向国民党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从此,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如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

27、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思想”。冯玉祥曾说:“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服中西兼长,至关重要”。摘编自陈蕴莤身体政治:中山装诞生与流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流行的原因。【答案】(1)特点:由局部地区到全国各省;由公务员着装到全国各行业的流行着装;由个人自由穿着到政府提倡强制行为。(2)民族危机;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政府大力提倡;中山装中西合壁,得体美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流行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

28、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可以根据“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中山装流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服中西兼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比如第一小题可以确定三个层次,然后对每一

29、层次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来回答。本大题的第二小题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本题中的“中山装流行的原因”有所涉及,但根据材料信息回答不完整,应当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巴尔干地区战略地位重要。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尼亚,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在波斯尼亚危机的诱发下,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1912年

30、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既反对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又针对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同盟”。同年10月,同盟四国相继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很快战败,被迫求和。巴尔干各民族获得解放。1913年5月,它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合约,同盟国取得大片领土,奥斯曼帝国几乎丧失了了全部欧洲领土,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区。但是,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又发生分歧,1913年6月,以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另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很快战败,被迫割地求和。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1、(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两次巴尔干战争的性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答案】(1)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掠夺战争。(2)原因:巴尔干半岛地理位要,大国争夺激烈;奥斯秘帝国袞落,但力图控制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力图维护独立:巴尔干地区民族关系复杂。影响:诱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大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解析】【详解】(1)由材料可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由于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尼亚的波斯尼亚危机所引起,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因而第一次

32、巴尔干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因为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发生分歧而引起,战争双方为争夺利益而发动战争,因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属于掠夺战争。 (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巴尔干地区战略地位重要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尼亚,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可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重要,大国争夺激烈;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期奥斯曼帝国衰落,但力图控制巴尔干地区,同时巴尔干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力图维护独立,加剧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同时巴尔干地区民族关系复杂也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发生的原因。第二小问影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因为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

33、发生分歧而引起,因而影响有诱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很快战败,被迫割地求和,从而加剧了大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战争中巴尔干地区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股,向宋孝宗面奏三扎: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

34、归崇安。宋朝庆元二年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吏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熹被斥为“伪学魁首”。有人竞提出“靳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朱熹(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政治主张的背景。(2)结合朱熹一派的政治命运分析理学在当时的地位。【答案】(1)背景:佛教道教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边疆危机严重,民族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儒学复兴运动;议和之风甚嚣尘上;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地位:有利于激发知识分子的政治使命感和民众

35、的爱国热情。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统治地位尚不稳固。【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反对老、佛异端之学”得出佛教道教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根据“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得出边疆危机严重,民族矛盾尖锐;根据所学,宋朝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根据“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得出议和之风甚嚣尘上;根据“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得出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地位:根据“朱熹应诏入对垂拱股,向宋孝宗面奏三扎”可知理学有利于激发知识分子的政治使命感和民众的爱国热情。根据“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分析得出:理学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统治地位尚不稳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