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 高三 班 姓名 学号 (一)政治(中国社会日益沉沦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与探索)一、列强的侵略及中国社会变化 1、鸦片战争(1)背景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 后,为夺取更多的 和 ,加紧对外侵略直接原因:英国对华走私 , 运动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2)鸦片战争结果:签订 及其附件 主要内容1842.8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 )开创赔款恶例 沿海门户大开、商贸自主权丧失; 丧失关税自主权 (最能体现侵略意图)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破坏司法主权; 使英国利益均沾通商口岸永久居住“租界”之起源虎门中美 条约 中法 条约(3)影响a.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 的
2、开端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演变为 与 的矛盾(主要矛盾) 与 的矛盾。c.革命任务变化:从此肩负起反对 和 的双重革命任务d.革命性质变化:中国进入了 时期2、第二次鸦片战争(1)直接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列强借口提出 ,未能如愿(2)战争经过第一阶段:1856年英军首攻广州;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进迫天津;清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 ;主要内容: 进驻北京;增开 通商口岸;外国 、 通航长江;外人可入内地 、 、 ;赔款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侵入北京,火烧 ;清与英、法、俄签订 主要内容:承认 有效;增开 为商埠;英割 、增加赔款 趁火打劫前后共掠
3、夺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3)影响 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扩及至内地 ;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 的程度加深了3、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各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向 过渡。日本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2)直接原因:利用朝鲜 起义,蓄意挑起战争(3)经过(4)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 主要内容:割 赔偿日本军费 两白银增开 、 、 、 为商埠可以在华通商口岸 (资本输出)(5)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的
4、,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允许投资设厂,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开始进入以 为主的阶段。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 的发展。4、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震撼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2)八国侵华原因:镇压 ,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经过 (1900年)(4)结果:1901年清朝求和,签订 主要内容:向各国赔款白银 两,本息共计 两; 设立使馆界;拆除 ;惩办 ,永远禁止 ;(成为列强工具)改总理衙门为 ,位居 之首(成为“洋人的朝廷”)(5)影响:标志着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 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1)三元里抗英斗争(2)太平天国运动(掀开近代民主革命序幕)背景: 更加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 指导思想:1843年洪秀全创立 爆发的标志:1851年广西 起义,建号“ ”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初期:1851年9月永安整顿建制,标志太平天国 1853年定都 ,形成太平天国和清对峙的局面。全盛时期: 为推翻清朝; 旨在巩固天京 切断清朝财源,充实自身经济力量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 建国纲领 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产品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评价: 革命性:要求废除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愿望,所以是农民
6、的思想结晶。局限性:体现了 思想,幻想在分散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 ,所以是一种 ,无法实现 治国方案 目的: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建设国家)评价:它具有鲜明的 ,是 在中国提出的发展 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转折点: 变乱(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农民阶级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内讧)结局: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中国历史上农民运动的 ;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掀开了中国 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利用 发动群众,没能提出 (思想);所提出的革命纲领都存在明显的 ,没能实施(纲领)天京事
7、变反映了 阶级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居安思危,革命性不够彻底,这是其局限性的典型表现(阶级)没有完成 (革命任务)结论: 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不能走农民战争的道路(3)义和团提出“ ”为旗号的反帝斗争2、地主阶级(1)爱国官兵(参看书本)活动:编译书籍,仿制战舰意义: (3)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对 的形势、新思潮的萌发目的:不改变 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 维护清朝的统治。即“ ”代表: 、 、 、 等。实践前期以“ ”为旗号,创办 工业。后期以“ ”为旗号,创办 工业,创建了 、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发展近代教育,创办 ,派 出国。 (4)影响 引进了技术,培
8、养了人才;诱导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5)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6)结论:只引进 不改革 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状态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参见选修一第9单元)(1)背景政治因素: 经济上:马关条约签订后,欧美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转变为 为主的阶段 政治上:a.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列强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 ,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在中国 和 的权利,与日本共享开设 的特权并开设 ,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获取更大利益。c.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空前激化)d.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
9、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清政府 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 有了初步发展,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根本原因)思想基础:19世纪70年代 思潮产生及90年代 的进一步传播。(2)开始标志: 年 月 日光绪帝颁布 月 日(农历戊戌年)(3)过程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 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 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经济鼓励发展 ;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
10、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废 ;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4)变法的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 政变,变法失败(5)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 和 客观上: 势力十分强大。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 ;b.脱离 ,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6)历史意义:爱国性:维新变法以 、 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进步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为 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7) 探索
11、结论:资产阶级 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4、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的准备经济基础:甲午战争之后 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的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 的广泛传播;孙中山先后提出 纲领与 ;组织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华兴会、光复会1905年,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军事准备:革命党起义(影响最大的是 起义) (2)辛亥革命(1911年 辛亥年)革命爆发:1911年 (主力是湖北新军) 成立(革命高潮)颁布 (中国第一部 )(3)辛亥革命的结局南北议和 退位与 篡夺革命胜利果实(4)评价辛亥革命 性质: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功绩:a.推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b.建
12、立起 ;c. 的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解放中国人的思想);d.沉重打击了 ;e.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新民主革命的产生;f.成为这一时期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 任务,中国 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5)结论: 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二)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自然经济的解体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2、表现 (1) 与 分离(2)大批 和 破产 3、影响 (1)使中国 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
13、本主义的 二、近代企业的出现(近代中国三种新经济成分) 1、外商创办的企业(外国资本主义)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洋务资本主义) 前期后期旗号 旗号 企业名字创办人企业名字创办人 曾国藩李鸿章 (第一家轮船公司)李鸿章开平煤矿 左宗棠(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张之洞 崇厚湖北织布局由于采用了雇佣关系和西方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洋务企业已经具有 性质 3、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 (1)条件: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的刺激; 企业的诱导(2)概况:a.时间:19世纪 年代 b.分布: 地区 c.代表性企业(3)不利因素 少, 小, 薄弱;深受双重压迫(根本原因:社会性质)(4)影
14、响:a.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5)初步发展原因:19世纪末,为偿还巨额赔款,清政府放宽了设厂限制。(三)文化(“西学东渐”)参看选修二第六单元13课一、“中体西用”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以 为代表,呼吁国人向西方学习。2、“中体西用”思想发展(1)提出19世纪60年代, 兴起时,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和 就提出这一思想的雏形(2)正式使用 时期,有人直接使用这一概念,意思即坚持以中国传统的 和儒家 为治国之本,学习和利用西方 。著名洋务派代表人物 就是其倡导者。但在维新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反倒成为 的武器。(3)实
15、践过程 运动, 初期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1、地主阶级顽固派和洋务派(1)两派分歧和争论的焦点: (2)两派观点的相同点: 2、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1)早期维新派:对 ,表现出羡慕和学习态度。认为“ ” 制度最好,可见,他们已具备一定的 思想。(2)康梁维新派:要求实行 制度。(3)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比 明显进步。他们推崇和学习 制。其代表人物有孙中山、 (著有 )和 等。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1、维新思想(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 年代以后,伴随中国 的产生而产生的。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 的理论体系;二是没有付
16、诸 。(2)康梁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以 的主张中。他制造出一套“ ”的理论,还把 尊为变法改制的祖师,以此证明维新改制的合理性。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康有为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 更为突出。维新运动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在形势的感召和革命党人的感化下,他的思想更趋进步,认为应大力发扬 。 在维新思想家中, 的思想尤其激进,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注意概括:康、梁、谭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发展变化和异同点)2、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其基本内容就是“ 、 、 ”。其中, 被孙中山视为“政治革命”之根本,他的主旨是推翻封建
17、制度,建立 共和国。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还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借鉴,如孙中山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增加“ ”、“ ”两项,形成“ ”的方案。进步性:三民主义涉及 革命、 革命和 革命,是比较完整的 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 上和 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和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 口号,没有彻底的 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实践1、辛亥革命的背景(1)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政治: 条约签订,清政
18、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的工具。经济: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国外:列强加紧侵华。(2)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清末“新政”(19011911)目的:对外 对内 。 评价: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没有涉及 。清政府“预备立宪”,是场骗局,革命形势成熟。(19051911)目的:遏制革命浪潮,维护清朝统治结果:成为一场骗局,清朝专制统治陷于 。2、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民主革命兴起(详见本专题P5)(2)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准备武装干涉 目的:担心会威胁其在华的 。“严守中立” 实质:扶植新的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南北议和 中外反动势力支持 孙中山等革命派妥协(2)帝制终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 。(共和制度在各种势力的妥协中诞生)4、辛亥革命的意义(详见本专题P6)(1)性质:伟大的 运动。(2)功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等。(四)社会生活(逐渐西化)详见必修二第4单元内容一、西方影响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三、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